網傳
「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昨日,這樣一則聳動的消息在網際網路上迅速傳播,並攪動著公眾的視神經。「孔乙己」的酸腐、藤野先生」的剛正、百草園的童趣……通過中小學語文課本,魯迅先生的這些經典作品深入人心。聽聞全被刪掉,數萬網友表示不解。
調查
1.刪除一篇課文《風箏》
2.變為「刪除魯迅在教科書中的最後一篇文章」
3.傳為「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
4.核實: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六篇魯迅作品
昨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核實,相關負責人對此否認,並稱這樣的消息是扭曲事實,本次只是在七年級語文的上冊去掉了一篇《風箏》。
該負責人還強調,目前的初中課本裡,魯迅是近現代作家中選用作品數量最多的,有六到七篇。以魯迅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即使今後修訂,也不太可能全部捨棄其作品。
傳言
刪除魯迅個別文章 傳成最後一篇
這則消息是怎樣傳播開來的?北青報記者搜索發現,昨日上午,《河南商報》先報導了人教版語文教材調整一事,但其主標題是《送走魯迅,迎來史鐵生》,肩題中提及「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大調整,30篇課文換了9篇」。
文中提到修訂後的課本中,9篇文章被更換,包括魯迅的《風箏》及郭沫若、周國平等人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史鐵生、邱吉爾等。專家分析稱,魯迅的很多文章比較深刻,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
但某門戶網站轉載中,標題變成了「人教版語文教材刪掉魯迅文章專家稱過於深刻」,在文中某一部分,該網站編輯在記者語句後面增加了括號「某某編者注:在此之前,《風箏》是魯迅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教材所保留的最後一篇文章」。
擴散
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
正是所加備註,讓這條新聞在隨後的傳播中「變了味兒」。在新浪微博中,一個擁有2000多萬粉絲的藍V微博,將標題變成「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微博中還提到「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最後一篇魯迅文章《風箏》也消失了」。但點進連結,文章仍為《河南商報》相關報導。到下午3時,轉發量已經超過1萬次。
由於該微博本身的影響力,北青報記者發現,眾多官方微博及普通網友都在跟進、轉發。該條信息迅速登上多家網站首頁或其新聞推送的頭條新聞裡。不完全統計,數萬網友參與到討論中。
但多半網友對此表示不解。網友小魚認為,「讀點魯迅是好的,也不見得都深刻,我以前學過的課文,現在能記得住的還真都是魯迅的,像什麼百草園三味書屋、故鄉、社戲。」
核實
初中教材魯迅作品有六篇之多
「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這是扭曲事實。」昨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核實情況時,相關負責人吳先生已經關注到網上所傳的信息,他「很氣憤」,因為魯迅文章在語文課本中「分量不輕」。
吳先生介紹,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出版社今年對七年級語文上冊內容進行一定的「微調」,替換了部分文章。
本次確實刪除了魯迅的《風箏》、周國平的《人生寓言》、流沙河的《理想》等幾篇文章。但就此說「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除了小學大家耳熟能詳的節選《少年閏土》,初中其他五冊課本中,也均有魯迅的作品,每個學期都有一到兩篇,比如七年級下學期語文開篇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微博昨天表示: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冊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
原因
為何刪除《風箏》
中小學語文教材調整篇目的依據是什麼,為何《風箏》本次被「請出」七年級上冊?吳先生解釋稱,據不少一線老師反映,《風箏》等課文教學有難度,剛上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也費勁,所以這次便進行了調整。朝陽區一名不願具名的中學語文老師稱,近幾年的教學中,確實有部分孩子反映《風箏》等課文太深,理解不透。
據悉,除了教育部門的要求,出版社自主的日常修訂都是小幅度的,比如個別字句、段落,像篇幅增減等較大規模的,一般三到五年才會進行一次。出版社隨時收集一線教師、學生的意見,吸取其中合理的建議,並體現到教材的修訂當中。
「今後會保留相當的篇幅跟分量,只是會以更適合老師教學、學生接受的方式出現。」吳先生認為,以魯迅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即使今後修訂,也不太可能全部捨棄其作品。
吳先生也關注到部分人士對教材調整發表的沒來頭的猜測及評論,在他看來,實在有點莫名其妙,「也許是社會浮躁的表現」。
「在義務教育階段,魯迅作品是不會消失的。」
連結
目前人教社版初中課本中,選用的魯迅文章名錄:
七年級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八年級上:《阿長與山海經》,在課本最後的名著導讀中,還有一篇與之相關的《朝花夕拾: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八年級下:《藤野先生》
九年級上:《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九年級下:《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