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刪背後的秘密

2020-12-12 理工男講人文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魯迅那麼多經典的文章從教科書裡刪了呢? 其一,魯迅先生的思想比較偏激,有獨到的見解,有獨立的思想。見到自己看不下去的事情,就直接開罵,為什麼他偉大,就是因為他通過如利劍般的語言罵醒了中國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這樣。

其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思想也逐漸成熟,我們會漸漸發現,原來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好像活了一般,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與書中的人相匹配。魯迅的文章運用各種諷刺手法,已經變成了刀,變成了槍。太早的在孩子們心理生根發芽,對孩子的時間觀影響不是很好。

其三,魯迅先生的文章哪怕拿到現在依舊有深遠影響,他當初棄醫從文,就是為了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人。他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只能喚醒人性中殘存的善念。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

其四,等我們長大後再去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就會發現,他不僅僅是一個文人,而是一個戰士,更是一個民族英雄。因為他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靈魂,讓一篇篇文章直擊人心。

相關焦點

  • 人教版教材魯迅文章被刪 網友:魯迅文章印象深刻
    光明網教育訊日前,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中魯迅的《風箏》被刪,換成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網傳「魯迅文章退出是因為『魯迅的文章與時代脫節』、『魯迅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格調不一致』」等批評之聲,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解釋稱,教材的文章替換隻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
  • 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狗的駁詰》。魯迅先生這篇文章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只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趨炎附勢,
  • 語文課本將刪涉毛澤東魯迅等文章?教育部回應
    據統計,現行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反映老一輩革命家的篇目共115篇,其中有關毛主席的篇目37篇,魯迅作品18篇,有反映狼牙山五壯士、江姐、黃繼光、董存瑞、雷鋒等革命英雄人物的選文多篇。這些篇目收錄在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中。
  • 魯迅文章被傳徹底退出教材 回應:只刪了一篇
    網傳  「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昨日,這樣一則聳動的消息在網際網路上迅速傳播,並攪動著公眾的視神經。「孔乙己」的酸腐、藤野先生」的剛正、百草園的童趣……通過中小學語文課本,魯迅先生的這些經典作品深入人心。聽聞全被刪掉,數萬網友表示不解。
  • 現在人還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嗎
    怎樣才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頭條曾發出這樣的疑問。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是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參與者,魯迅先生的時代正是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和自由的過渡的時代,魯迅先生代表的是從文化和思想領域去解放當時的受壓迫的最廣大的社會底層的人民。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教育部闢謠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魯迅先生從未「過時」!
    近年來,魯迅的作品退出語文教材的傳言時常出現,引發輿論關注。今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其中,魯迅5篇文章入選。魯迅的沉浮,標誌著一個社會理性發展的尺度。毫無疑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再沒有一個作家能取得魯迅這樣的影響力,但同樣需要面對的,是魯迅也有他的局限,他的遺憾。回眸百年中小學教科書,真正稱得上經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長的名單。然而,無論這份名單或長或短,魯迅作品永遠是不可或缺的。魯迅本人無愧為普羅米修斯式的「盜火者」。
  • 不朽的魯迅先生
    1932年夏秋之間,陳賡將軍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秘密前往上海治傷,他曾向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志講述蘇區鬥爭的故事,有人把它整理後送給魯迅看。魯迅看後非常興奮,特邀請陳賡到家裡見面。陳賡後來回憶這次見面的情景,他說,魯迅先生那天興致很好,我們在那整整談了一個下午,直到夜深了才離開。魯迅先生當時最關心的就是蘇區的群眾生活,他提了許多問題,例如蘇區的土地改革等。
  • 魯迅先生的這碗藥有點苦
    近日,關於「是否應該從中學課本中拿掉魯迅先生的文章」成為了激烈討論的話題。魯迅先生逝世已有84年,為何時至今日出現了「去魯迅化」的呼聲?支持者們給出的最強而有力理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在醜化國人形象,以博得西方人的好感,是在向西方國家諂媚。
  • 再見,魯迅先生,謝謝您給我們帶來這麼精彩的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窺探魯迅先生從小受到的教育,書讀百遍型的,魯迅先生的古文言功底特別紮實。處於古文言與白話文的交替點,語言形成題主所說的風格很正常。魯迅先生的文章,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甚至可以作為時代的留聲機。
  • 時代依舊需要魯迅,為何魯迅有些文章被移出課本,網紅進入考卷?
    因為魯迅的尖銳不僅針對的是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社會弊病,也直戳人心中「軟弱面」,甚至是「陰影面」。這種「軟弱」與「陰暗」,許多時候自帶不分地域、不分時間的「頑固」,在人身上像「頑疾」,又是「通病」。於此,魯迅先生一直備受「爭議」。一同「備受爭議」的,還有他的文章。
  •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在文章之後的命運如何?
    魯迅在1906年辭別藤野先生,離開仙臺後,於1909年歸國。坪田忠兵衛在其文章『郷土の藤野厳九郎先生』中,對這個時期的藤野先生有如下的描述:1935年(昭和十年)直到這一年6月,由佐藤春夫和増田渉翻譯的『魯迅選集』在日本出版之前,魯迅都沒有再聯繫上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也不知道魯迅的消息。
  • 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之節烈觀》,三觀真是太正了!
    魯迅先生的雜文集《墳》中,有一篇文章是《我之節烈觀》,是1918年7月寫的。這篇文章將國人的思想分析的一針見血。文章先解釋了到底什麼叫做節烈:「節」指的是: 丈夫死了,妻子不改嫁,丈夫死的越早,家裡越窮,妻子就節的就越好。
  • 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何曾經強烈要求廢除漢字?
    偉大的鬥士魯迅先生居然強烈要求廢除漢字?究竟是為哪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堅毅而勇敢的鬥士。他用自己的筆在暗黑的天空划過一道明亮的閃電,以自己的吶喊在萬馬齊喑的中華大地上激起陣陣驚雷。
  • 魯迅的「經典文章」為何接連從教科書裡被刪除了?有5個重要原因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的文章確實有很好的文採,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魯迅先生的「經典文章」正在慢慢的被教科書刪除,以前我們經常能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但是現在教科書上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
  • 魯迅文章重返高中語文課本,先生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今年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定了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語文教材選取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作品,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讚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凸顯革命理論文章的指導價值,激發學生熱愛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包括《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
  • 我們的先生——魯迅
    比如說到唐詩,就算是不懂平仄的人,也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說到明清小說,哪怕完全不能理解其背後意義的人,也能高興的和你說上幾段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樂呵事,那提到白話文學,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從來如此,便對麼?」和那不知何時多看了你幾眼的趙家的狗。
  • 為何魯迅的文章將慢慢的從課本中除去了呢?了解原因不禁讓人深思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大家想必都度過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的雜文和小說寫作,周作人的散文寫作,這是近現代文學公認的兩大脈絡,但是魯迅的文章近些年引發出了很大的爭議,乃至於被請辭出語文教科書就是一種例證。
  • Q版魯迅先生簡筆畫教程,可愛成這樣的魯迅先生你肯定沒見過!
    無論是那個一波三折的祥林嫂,還是那個潦倒不堪的孔乙己,又或是那個只知精神勝利的啊Q……魯迅先生的筆下塑造了太多太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作為讀者,我們看得唏噓不已,作為讀者,我們不由得感慨起先生那棄醫從文的奮世的氣魄!
  • 「理工男「魯迅先生
    語文課本上似乎有一個標準答案: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老師也會跟學生說起,文學並非魯迅一開始的夢想,他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棄醫從文」。然而,魯迅先生的多識、多才、多藝遠不止如此。他是文學家魯迅,又是設計師魯迅、美術家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