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鬥士魯迅先生居然強烈要求廢除漢字?究竟是為哪般?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堅毅而勇敢的鬥士。他用自己的筆在暗黑的天空划過一道明亮的閃電,以自己的吶喊在萬馬齊喑的中華大地上激起陣陣驚雷。他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在批判舊的吃人的社會,無一不是在與反動派和侵略者作鬥爭,無一不是在喚起炎黃子孫的鬥志。
但魯迅先生的一些主張相當激進,以至於因此被誣為「民族虛無主義者」,最出名的要屬他的「廢除漢字論」。
魯迅先生對漢字是相當深惡痛絕,儘管他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他的一些言論甚至表現出與漢字勢不兩立的態度,諸如: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
直接將中國近代落後的困局歸因於漢字。同時他主張書寫「拉丁化」,即用拉丁字母這種表音文字書寫,頗類似今日的漢語拼音。
魯迅為何會有這樣說主張呢?
新文化運動中全面引進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代表的西學,這場運動的領導者們在矯枉過正思維的驅使下,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無一精華,全是糟粕。但凡是傳統的,都是落後腐朽的。他們認為新的中國應當在文化方面徹底與「舊中國」割裂,漢字作為沿用千年的文字在他們看來,自然是「落後的」。魯迅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之一,自然也不免受到這樣觀念的支配。
再者,魯迅認為要救國,必須先強國民之精神,因而普及教育迫在眉睫。而普及教育的第一步便是識字。當時的繁體字書寫和學習實在困難,不利於教育的迅速普及。相比之下,拉丁字母可以表音,同時結構簡單,對於文字初學者而言相當友好。所以魯迅先生認為,只有文字拉丁化,才能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
魯迅先生顯然是沒有能脫離歷史的局限。他沒有看清兩個關鍵點:
第一,傳統文化中既存在糟粕,也蘊含著精華部分。漢字作為千年前中國先民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的書寫根據,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最初對天地萬物的探索。它並不是某個封建統治者的專利,而屬於全體中華民族。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第二,漢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可以被簡化來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不失其獨特魅力。數千年來,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和楷書,漢字一直在經歷著化繁為簡的過程。今日的電腦輸入法也表明,書寫漢字的民族不能適應信息化這一論調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魯迅先生有「民族虛無主義」傾向。正如前面所說,一方面這是時代的局限,當時不僅魯迅,劉半農,胡適,瞿秋白和陳獨秀等一批偉大的「中國啟蒙者」都或多或少持有這種論調。我們不能要求魯迅先生跳脫歷史局限來看待問題,這顯然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儘管魯迅先生的主張激進,但在主張背後,他救亡圖存的急切之感不難被體會到。「廢除漢字」這一荒謬的主張,絲毫不能掩蓋魯迅先生作為偉大愛國者的光輝,他對民族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期盼,正如他在詩中所表露: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