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眾所周知,魯迅很早便去了日本留學學習醫術,他學醫的目的也很簡單,純粹是為了治病救人,當他在日本留學期間發現學醫拯救不了麻木不仁的國人時,他便開始棄醫從文,回國後相繼創作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試圖喚醒當時麻木不仁的國人。
不少有志青年皆受到魯迅作品鼓舞,於是就有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不過在新文化運動發展後期,魯迅和一幹文人主動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他更是打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
作為新文化運動中的幹將,魯迅說這句話並非是心血來潮,而是他長期堅持的一個觀點,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魯迅曾說過:"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為何傳承了幾千年的漢字,竟到了這種地步?說白了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漢字太難學了,當時只有少數人學得會,比如說英語,它只有26個字母,一個單詞根據字母的規律便可發音,但漢字是方塊字,掌握起來無疑是難度更大。
而且那個時候漢字是沒有發音的,要學會漢字發音,只有"直音"和"反切"的方法,什麼是直音,就是一個同音字給生字注音,反切則是要用到兩個字,一個注聲母,還有注聲母和聲調,總而言之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絕大一部分都是文盲,連基本的閱讀能力都沒有,據資料統計,建國後,國人的文盲率甚至高達80%以上。
魯迅曾經表示,自己也是深受漢字之苦的受害者,繁體字方方正正的在方格裡,至少也需要耗費一年的時間訓練,這很損耗精力,事實上,新文化運動中,魯迅不止一次提到過漢字的弊端,他強調: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老,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犧牲漢字呢?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馬上回答的。
看到魯迅發現的這些言論,連不少專家也表示魯迅說得對,事實上魯迅等人之所以提出"廢除漢字"的言論,不過是為了用文化救國的方式鋪路而已,當時不少新興的知識分子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國民文化素養普遍低下,當務之急要做的就是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這複雜的漢字。
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不僅難以看懂,寫起來還很有難度,這就是加大了普及教育的難度,舊時代的中國不僅積貧積弱,還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要想在文化上拯救國人,就必須解決國人的文盲問題,傳統漢字複雜難學,所以魯迅和諸多文學大家就紛紛提出廢除漢字,以便讓國人學習新文化,儘早改變中國當時貧困交加的社會局面,所以在當時那個年代,魯迅的觀點並非是完全錯誤的,他只是太過於心切想把中國從貧弱的狀態下解救出來罷了。
雖然廢除漢字的方案沒有通過,但漢字的簡化也提上了日程,新中國成立後,簡化的漢字得到廣泛推廣和認可,這也證明了漢字不僅僅是包袱,更是解救大眾文盲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