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吃漢字飯的魯迅為何要砸自己飯碗?

2020-12-12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漢字是我們國家幾千年歷史文明傳承下來的載體,正是因為有了漢字,我們才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記載,也正是因為有了文字,我們的文明才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因各種原因中斷了發展。雖然漢字如此重要,但在我國還有一段時期人們就漢字的存廢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其中讓我們想不到的是,文化鬥士魯迅竟然提倡廢除漢字,甚至一度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在我們的印象中,魯迅是一位純正的剛直的愛國主義者,他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他的筆鋒尖銳犀利,深刻地剖析了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那麼為什麼魯迅這樣一位愛國主義者提倡廢除漢字呢,況且他也是靠吃漢字的飯碗生存的,怎麼會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呢?

其實魯迅並不是第一個提倡廢除漢字的人,早在5917年胡適從美國留學回來後,他就率先在當時影響力很大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新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在文章中胡適認為中國素有的文言文過於晦澀難懂,學習起來很不方便,尤其是當時中國的義務教育很不發達,文盲率很高,很多人都不認識字,更別提去理解文言文了,應當把文言文改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

這篇文章出來後很快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都響應胡適的主張,甚至很多人更進一步,提出乾脆把漢字廢除,學習西方的英語或者拉丁語,用字母語言取代漢字,比如瞿秋白就主張使用拉丁化的文字。

實際上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口號是有他的考慮的,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不僅僅是經濟軍事上落後於列強,最主要的是國人思想文華上的愚昧落後。要想讓中國富強起來,不再受列強的欺負,就必須首先從思想上改造中國人,而文字作為思想的傳播載體,也進入了魯迅的眼界。魯迅認為只有從漢字開刀,徹底改造中國人的思想,才有可能讓中國走上復興之路。

其實魯迅說那句話的本意並不是完全廢除漢字,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所保留地改造漢字,但是當時中國的客觀條件已經不允許緩慢地進行改革,如果再晚可能就要面臨亡國的危險了,畢竟當時日本德國等諸多列強已經對我們磨刀霍霍了。作為一名中國人,魯迅當然希望中國的漢字能永遠流傳下去,但是他更希望看到中國擺脫愚昧貧困走向富強,避免被列強吞併,避免華夏子孫亡國滅種的危險,所以兩權相害取其輕,魯迅才說被迫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選擇犧牲漢字來保住我們的國家。

雖然這一主張在現在看來太激進,但這也是先輩們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做出的寶貴探索,其初衷也是為了讓我們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不過萬幸的是,建國後我們對漢字成功進行了簡化,至今再也沒有人提出過廢除漢字的說法了。

相關焦點

  • 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他為何會提出這個觀點?
    在國家遭遇困難的時候,很多愛國的文人志士用筆桿作為武器,用文字作為子彈,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貢獻力量。而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民族戰士,魯迅當然不會缺席這個愛國浪潮。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化學者。他希望用文字敲醒沉睡的人,讓整個社會都一起為中華復興努力。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當年為何要說這句話?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後來女兒梁文薔問梁實秋當年和魯迅爭吵什麼時,梁實秋卻說:「我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仇恨,只不過兩個人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其實我還是很欣賞魯迅的文學。」 由此可見,魯迅儘管說話尖酸刻薄,毫不客氣,可依舊值得人們尊敬。然而,魯迅卻說過這一句話,「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如果不了解魯迅為何說這句話,很多人肯定會把魯迅罵得一無是處。
  • 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完才知道
    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完才知道我們都認識魯迅先生,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偉大的大文豪,我們也讀過魯迅先生的許多文章,其中有些文章甚至出現在了我們的小學和中學課本上,不管是從哪方面來看魯迅先生都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
  • 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是哪門子道理?
    說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上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不光是一名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一個戰士,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槍,他的文章犀利而有深度,喚醒了很多人的民族意識,為民族覺醒做出了巨大貢獻。
  • 魯迅被譽為我國民主鬥士,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就連我國偉大領袖都這樣讚譽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然而,被冠上這麼多頭銜的「狂」人魯迅,竟在去世前《救亡情報》的一段採訪中,說出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震撼言論。中華文化歷經千年,不敢說是世間最優,那也是博大精深。而漢字作為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畢竟「皮之不附,毛之焉存?」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了下一句後,恍然大悟!
    不論結繩記事說還是倉頡造字說,都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久遠和我們祖先的智慧。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影響也極為深遠,我們周邊的一些國家,包括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國都曾經使用過漢字。然而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先生卻在晚年說了一番驚人之語「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表示自己也飽受漢字之苦。實際上,魯迅先生和漢字很有緣分。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是魯迅所言?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縱觀魯迅的一生,他不僅在文學上頗有造詣,還是著名的民主戰士,他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魯迅先生以棄醫從文的方式,點醒了很多正在沉睡的中國人,讓更多中華兒女站起來,緊緊團結在一起。與此同時,魯迅先生還曾經說出過很多犀利的言語,有一些語言甚至令我們感到不解,例如魯迅先生所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是真是假?隨後專家坦言,魯迅先生說的對。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先生何出此言?
    但並不是所有的年代所有的人都像今天一樣對漢字有強烈的認同,就在建國以後在漢字的問題上還爆發了激烈的思潮,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實業救國、教育強國、農村改革等。這個思潮就是廢除漢字,要想救中國,先掃舊文化,要掃舊文化,先要廢漢字。而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支持者,一個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錢玄同,另一個就是我們熟知的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魯迅先生。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的是魯迅所說?為何專家表示他說得對?
    比如,在《說文解字》這本書中,就對每一個字背後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寓意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不得不令人長嘆一句: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擁有著這般璀璨的漢字文化,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其實都是一件相當自豪的事情,但是,魯迅先生當時卻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實在是令人不解。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指的是什麼
    「他公開地成為宗法社會的逆子,士大夫的叛徒,逐漸養成他在新文化運動的領導地位,可是他自己卻又那樣虔誠地願意做一個』革命軍馬前卒』。」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流砥柱,曾經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說過這樣一句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言?專家還表示:魯迅說得對
    近代,有很多學者就提出「改革」,曾有一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度被傳為是魯迅所言,這究竟是真的嗎?專家聽後還表示:魯迅說的對。提起魯迅,人們會把他和當代中國偉大文學家聯繫在一起,他還是思想解放衛士,並且文學造詣很高,對當代人影響很大,他的先進思想,使得近代中國民眾的思想覺悟有了提高。
  • 魯迅臨終時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原來被我們誤解了多年
    ,他認為:「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到了1936年10月,魯迅大限將至,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魯迅年輕時也真真實實的體驗過,所以才會知道人們學起來的不易和痛苦,人們都學不會甚至不想學「漢字」了,那不就是阻斷了文化的傳播和弘揚,甚至永遠和前進的文化有所隔離?二是在當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漢字若滅,中華必亡
    我的題目是反寫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種將漢字當成攻擊對象的荒誕無比的言論,很難想像竟是出自魯迅、瞿秋白、陳獨秀等大家之口,這實在讓人不得不重視,並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們來看看漢字的優劣。1、很多人詬病漢字是否難學。
  • 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郭沫若: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
    漢字做為中華文化的結晶,記載著五千年文明傳承的知識與歷史,但伴隨著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弱,加之歐美列強的侵略,導致的文化不自信差點造成漢字的消亡,具體的開始還要從五四運動說起。
  • 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是什麼意思?
    魯迅還真說過這句話,只不過如果單挑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原文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 魯迅為什麼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意思?
    中國古文化多種多樣,各放異彩,每一個都是民族瑰寶,漢字發明的意義更是影響深遠。歷史上每一個熱愛文學的偉人都很難對漢字產生質疑,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魯迅先生畢生致力於用筆桿子喚醒人們的覺醒。但他曾經卻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乍一聽會覺得偏激,要表達的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要真正理解這句話,且不帶有個人偏見的去正確看待,還是要從這句話來源的全文和時代背景來看。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中,他是這樣表述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魯迅臨終時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出此過激言論是什麼意思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認為:「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那麼,「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即使是三歲學童,也會對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充滿敬意和自豪的;而魯迅先生竟然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豈不是言詞過激?那麼,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為什麼說「方塊字真是愚民的利器」呢?難道只是一時妄言嗎?其實,放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的背景之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可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背後隱藏一個苦衷,新中國才解決
    一戰的爆發,使得無數文人對西方文明的幻想破滅,梁啓超、梁漱溟等保守派勢力興起;而與之相對的,則是以胡適、魯迅為代表的這一批文壇領袖,在引領了白話文運動之後,又號召「漢字拉丁化」,魯迅更是說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樣的話來。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未免有些偏激和絕對,然而當時魯迅所面臨的時局危機,說出這樣的話來是有一定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