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漢字是我們國家幾千年歷史文明傳承下來的載體,正是因為有了漢字,我們才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記載,也正是因為有了文字,我們的文明才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因各種原因中斷了發展。雖然漢字如此重要,但在我國還有一段時期人們就漢字的存廢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其中讓我們想不到的是,文化鬥士魯迅竟然提倡廢除漢字,甚至一度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在我們的印象中,魯迅是一位純正的剛直的愛國主義者,他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他的筆鋒尖銳犀利,深刻地剖析了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那麼為什麼魯迅這樣一位愛國主義者提倡廢除漢字呢,況且他也是靠吃漢字的飯碗生存的,怎麼會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呢?
其實魯迅並不是第一個提倡廢除漢字的人,早在5917年胡適從美國留學回來後,他就率先在當時影響力很大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新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在文章中胡適認為中國素有的文言文過於晦澀難懂,學習起來很不方便,尤其是當時中國的義務教育很不發達,文盲率很高,很多人都不認識字,更別提去理解文言文了,應當把文言文改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
這篇文章出來後很快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都響應胡適的主張,甚至很多人更進一步,提出乾脆把漢字廢除,學習西方的英語或者拉丁語,用字母語言取代漢字,比如瞿秋白就主張使用拉丁化的文字。
實際上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口號是有他的考慮的,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不僅僅是經濟軍事上落後於列強,最主要的是國人思想文華上的愚昧落後。要想讓中國富強起來,不再受列強的欺負,就必須首先從思想上改造中國人,而文字作為思想的傳播載體,也進入了魯迅的眼界。魯迅認為只有從漢字開刀,徹底改造中國人的思想,才有可能讓中國走上復興之路。
其實魯迅說那句話的本意並不是完全廢除漢字,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所保留地改造漢字,但是當時中國的客觀條件已經不允許緩慢地進行改革,如果再晚可能就要面臨亡國的危險了,畢竟當時日本德國等諸多列強已經對我們磨刀霍霍了。作為一名中國人,魯迅當然希望中國的漢字能永遠流傳下去,但是他更希望看到中國擺脫愚昧貧困走向富強,避免被列強吞併,避免華夏子孫亡國滅種的危險,所以兩權相害取其輕,魯迅才說被迫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選擇犧牲漢字來保住我們的國家。
雖然這一主張在現在看來太激進,但這也是先輩們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做出的寶貴探索,其初衷也是為了讓我們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不過萬幸的是,建國後我們對漢字成功進行了簡化,至今再也沒有人提出過廢除漢字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