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他認為:「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那麼,「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八個字到底代表魯迅的什麼意思呢?
據說,他在自己的《關於新文字》一文中,曾這樣表示過:「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我們知道,漢字是最優美的文字,它博大精深,包涵著深厚的文化基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因為即使是三歲學童,也會對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充滿敬意和自豪的;而魯迅先生竟然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豈不是言詞過激?
那麼,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為什麼說「方塊字真是愚民的利器」呢?難道只是一時妄言嗎?
其實,放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的背景之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可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
一、魯迅先生說的」漢字掌握起來太難「,此言不差!因為當年我們學習漢字的時候,還沒有」拼音「,對一個陌生的漢字,你根本不知道何從學起。
二、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教書先生,對學生們教漢字的時候,很是困難。因為,當時能接受「漢語教育「,對廣大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在那個「讀書無用」的年代,確實不易。據說,當時4萬萬國人,也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掌握漢字,於是這便造成了文化普率的極低。
三、雖然「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話是魯迅說的,但是有這種意識的人並非魯迅自己,當時各大文化門派的大人物都有個意識,並且大家也都有個共同的時代背景:近代中國正處於水與火的交融中,多年戰亂,外強入侵——讓這些人都有種強烈的家國危機感。所以,他們當時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也是一種愛國的意識。
四、魯迅身為一代文學鴻儒,深知學習漢字文化的艱難,於是成名之後,他便提倡簡單易懂的「白話文」,也便是漢字改革。
所以, 我們應用一種客觀加理解的方式來看待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思想背景,他說了我們本身比文字更珍貴,實際上也是,漢字筆畫太多,學起來太難。可見,他的本質是要圖強自立,凡事要講究進步發展,而不是死守古典。
或許,魯迅這話是誇張了,甚至是言詞過激。但是,魯迅曾在國外留過學,思想見識自然也比較先進,所以他對較為傳統的思想或事物,可能本心裡就有著一種排斥,或對於當時國家的落後面貌,有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意氣——
所以,一個問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往往有著不同的含義與作用。那麼,對於過去的事情,我們不該拿到今天來比較,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理解或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