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漢文化基本沒有中斷,一直被傳承了下來。其中的漢字,一直被中國人視為瑰寶中的瑰寶。
從倉頡造字以來,漢字就成為了中國的官方文字,哪怕朝代再變更,哪怕我們曾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漢字都沒消失過。
不僅是中國一直在延續使用漢字,連周邊依附中國發展的國家,也有不少使用漢字的,諸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他們一用也是上千年。
不過,漢字也有衰落期,那便是晚清時期。由於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影響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曾經依附中國的國家見勢不妙,紛紛脫離了中國的掌控,不僅不再承認自己藩國的身份,還連同漢字一起廢除了。
其實,不僅是別國廢除了漢字,中國也差點廢除了這項數千年的傳承。在民國時期,中國文化界的諸多大佬,都曾提出廢除漢字。
為什麼好好的要廢除漢字?其實這還得從清朝說起。晚清的無能,讓貧苦的中國人開始反思,是什麼導致了中國的落後。
後來人們思前想後發現,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於是便提出了廢除舊傳統,學習西方的構想。
首先被衝擊的,便是孔學和道教文化,其次便是漢語和漢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就是讓大家廢除文言文,不僅要說白話語,還要寫白話文。
除了語言形式的變化外,漢字也一樣被歸到了封建糟粕之中,不少學者都提出一個觀點,是繁瑣難學的漢字,阻礙了中國教育的普及,進一步阻礙了中國的發展。
魯迅就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瞿秋白更加激進,甚至說出漢字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茅坑。
其實,大家這麼反對漢字,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漢字在書寫方面實在是困難,即便是掌握常用的那幾千個,也要耗費數年的死功夫。
不少人也趁機提出,將漢字改為拉丁字母,不論是借用現成的,還是創造新的,都比現在的漢字要好學的多,更便於為廣大民眾服務。
除了國內人的廢除漢字呼聲高之外,國外也有人提倡廢除漢字,此人便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他在建立新加坡後不久,就全面廢除了新加坡的漢字。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的快速崛起,正是因為廢除了漢字,快速與西方世界接軌,若是中國也廢除了漢字,也會有極大的發展機遇。
這樣的言論確實也說動了不少人,但最終還是沒有被採納。如今看來,漢字雖然在短期不佔優勢,但論長期的發展潛力,其他文字還真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