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言?專家還表示:魯迅說得對

2020-12-25 歷史如同明鏡

「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

中華文化雖源遠流長,但在社會地進步當中,我們也要辯證地去看待以往的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好的文化留下來,將一些糟粕去除,這樣才能弘揚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在我國古代,人們使用的是非常繁瑣的繁體字,這就造成了識字難的問題。

近代,有很多學者就提出「改革」,曾有一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度被傳為是魯迅所言,這究竟是真的嗎?專家聽後還表示:魯迅說的對。

提起魯迅,人們會把他和當代中國偉大文學家聯繫在一起,他還是思想解放衛士,並且文學造詣很高,對當代人影響很大,他的先進思想,使得近代中國民眾的思想覺悟有了提高。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可以讓很多迷茫、無助的人走出去,擁抱一個全新的世界。不僅如此,魯迅的文字很犀利,甚至引起了熱議。

眾所周知,漢字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根基,也是我們的文明之本,儘管外敵曾經侵入過中國,但經過戰爭之後,我們的文化依舊能傳承下去,而文字在文化傳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為何魯迅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呢?其實,魯迅的話語,跟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魯迅於1936年5月,在救亡情報中,與一位記者交談過程中,曾說過這句話。當時,記者分別就129運動之後的全國形勢以及抗日救亡情況,向魯迅提問,而魯迅這句犀利點評,就是在此提出來的。其實,魯迅這句話的背後,自有其深意。

當時,魯迅認為舊的文字非常生僻,晦澀難懂,小孩子如果能寫好,則要花上一年半載的時間,因此魯迅認為,這繁瑣的文字阻礙了中華文化的進步,字體難寫,筆畫繁雜,耽誤時間和精力。

由此可見,魯迅的這句話是針對個別文字。當時,社會上主張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即將漢字給簡化,可見魯迅並非針對所有的漢字,而只是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字。其實,當年陳獨秀、蔡元培等人,也和魯迅一樣有廢除漢字的想法,只不過魯迅為人比較激進,常常言語犀利,而引起熱議。不過,當時很多學者都贊同魯迅的這番話。

當時中國社會非常落後,舉個例子,那個時候出現了漢字印表機,但由於漢字太繁瑣,其打出來的效果很差,反觀歐美等國家的文字,則十分簡單。此外,當時沒有行動電話,人們想發送信息只能靠情報,而情報則十分繁瑣,例如「速歸」這兩個字,就要用很多數字來表示,當對方收到這封電報後又要比照字典,困難至極。種種事例證明,魯迅當時所言是針對一些繁瑣的漢字,而並非所有的文字。

魯迅一直以來言語都很犀利,因此他常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出口,但深入人心。如果社會中,沒有那些前衛的想法,又怎能推動歷史的進程呢?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很多像魯迅一樣的人,敢於提出新見解,新思想。

魯迅雖然是我們教科書中的常客,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魯迅的言論,也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縱然魯迅是一位偉大文學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領頭者。但正如我們對待歷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樣,對魯迅所言也要辯證立體的去看待。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千百年來,歷史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過,無論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文物,還是文字,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當然,在歷史的進程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推動者,他們用先進的思想帶領我們。

當年,魯迅的這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有其先進的一面,他希望將文字給簡化。如今,我們都在使用簡化的文字,這也確實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然而文化也有其經典一面,需要我們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相關焦點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是魯迅所言?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魯迅名言》魯迅先生熱愛學習,只要生命還沒結束,他就要一直將學習進行到底。同時,魯迅先生還有滿腔的愛國情懷,在他的文字中,已將愛國情結表達得淋漓盡致。縱觀魯迅的一生,他不僅在文學上頗有造詣,還是著名的民主戰士,他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說的?很多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
    它沒有規律,只有死記硬背,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當然是覺得很簡單,但是也有一些人,因為某種原因,覺得漢字不好,其中就有一位近代的文學家,他曾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大家可能很疑惑,一個文學家,怎麼能說出這樣漠視自己國家文字的話,大家可能也更不相信,這句話竟然是魯迅先生說的,而且很多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這是什麼原因呢?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的是魯迅所說?為何專家表示他說得對?
    比如,在《說文解字》這本書中,就對每一個字背後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寓意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不得不令人長嘆一句: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擁有著這般璀璨的漢字文化,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其實都是一件相當自豪的事情,但是,魯迅先生當時卻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實在是令人不解。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魯迅臨終時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原來被我們誤解了多年
    ,他認為:「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到了1936年10月,魯迅大限將至,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為中國新文化發展奔走一生的魯迅怎麼會一直有這樣的思想?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他還是不是我們平常所熟悉了解的那位魯迅先生?原來,魯迅所說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是什麼意思?
    魯迅還真說過這句話,只不過如果單挑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原文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指的是什麼
    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流砥柱,曾經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說過這樣一句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在今天聽來似乎讓人匪夷所思,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抨擊,認為魯迅的這句話是在漠視中國文化之根,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先生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意思。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了下一句後,恍然大悟!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影響也極為深遠,我們周邊的一些國家,包括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國都曾經使用過漢字。然而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先生卻在晚年說了一番驚人之語「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表示自己也飽受漢字之苦。實際上,魯迅先生和漢字很有緣分。
  • 魯迅曾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是哪門子道理?
    說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上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不光是一名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一個戰士,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槍,他的文章犀利而有深度,喚醒了很多人的民族意識,為民族覺醒做出了巨大貢獻。
  • 魯迅臨終時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出此過激言論是什麼意思
    1936年10月,魯迅臨逝世前,在答《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候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認為:「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那麼,「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即使是三歲學童,也會對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充滿敬意和自豪的;而魯迅先生竟然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豈不是言詞過激?那麼,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為什麼說「方塊字真是愚民的利器」呢?難道只是一時妄言嗎?其實,放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的背景之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可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完才知道
    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完才知道我們都認識魯迅先生,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偉大的大文豪,我們也讀過魯迅先生的許多文章,其中有些文章甚至出現在了我們的小學和中學課本上,不管是從哪方面來看魯迅先生都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為什麼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意思?
    中國古文化多種多樣,各放異彩,每一個都是民族瑰寶,漢字發明的意義更是影響深遠。歷史上每一個熱愛文學的偉人都很難對漢字產生質疑,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魯迅先生畢生致力於用筆桿子喚醒人們的覺醒。但他曾經卻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乍一聽會覺得偏激,要表達的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要真正理解這句話,且不帶有個人偏見的去正確看待,還是要從這句話來源的全文和時代背景來看。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中,他是這樣表述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魯迅當時怎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樣話的呢?原來如此
    近百年過去了,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文學作品和民主戰鬥精神,仍然留在我們的心裡。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有人對於他曾經說過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一句話,總是感到十分不能理解。那麼,魯迅先生當時為什麼要這麼說?是什麼道理?究竟又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呢?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當初說這句話,錯了嗎?
    在1935年12月,魯迅與蔡元培、柳亞子、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聯名發出《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的宣言,指出「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方塊的漢字難認、難寫、難學……。所以中國民眾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文字。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吃漢字飯的魯迅為何要砸自己飯碗?
    其中讓我們想不到的是,文化鬥士魯迅竟然提倡廢除漢字,甚至一度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在我們的印象中,魯迅是一位純正的剛直的愛國主義者,他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他的筆鋒尖銳犀利,深刻地剖析了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那麼為什麼魯迅這樣一位愛國主義者提倡廢除漢字呢,況且他也是靠吃漢字的飯碗生存的,怎麼會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呢?
  • 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背後隱藏一個苦衷,新中國才解決
    一戰的爆發,使得無數文人對西方文明的幻想破滅,梁啓超、梁漱溟等保守派勢力興起;而與之相對的,則是以胡適、魯迅為代表的這一批文壇領袖,在引領了白話文運動之後,又號召「漢字拉丁化」,魯迅更是說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樣的話來。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未免有些偏激和絕對,然而當時魯迅所面臨的時局危機,說出這樣的話來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 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原來是這個意思
    說起魯迅,我們每個中國人幾乎都知道的。小時候上學沒少學他的文章,可他的文章真的是家喻戶曉。更讓我們頭疼的是魯迅的文章作為閱讀理解真的是很難理解。我們熟知的《阿Q正傳》、《祥林嫂》、《少年閏土》等等。所以在我們心目中魯迅真的是我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當年為何要說這句話?如今才明白良苦用心
    後來女兒梁文薔問梁實秋當年和魯迅爭吵什麼時,梁實秋卻說:「我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仇恨,只不過兩個人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其實我還是很欣賞魯迅的文學。」 由此可見,魯迅儘管說話尖酸刻薄,毫不客氣,可依舊值得人們尊敬。然而,魯迅卻說過這一句話,「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如果不了解魯迅為何說這句話,很多人肯定會把魯迅罵得一無是處。
  • 魯迅被譽為我國民主鬥士,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奠基者之一,魯迅之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20世紀的文化巨匠,用手中的筆,寫出一篇篇極具諷刺的經典巨著,更在小說、散文等十數個領域都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就。同時,他的大名不僅在中國響徹,在亞洲諸如日本、韓國等國也極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