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
中華文化雖源遠流長,但在社會地進步當中,我們也要辯證地去看待以往的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好的文化留下來,將一些糟粕去除,這樣才能弘揚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在我國古代,人們使用的是非常繁瑣的繁體字,這就造成了識字難的問題。
近代,有很多學者就提出「改革」,曾有一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度被傳為是魯迅所言,這究竟是真的嗎?專家聽後還表示:魯迅說的對。
提起魯迅,人們會把他和當代中國偉大文學家聯繫在一起,他還是思想解放衛士,並且文學造詣很高,對當代人影響很大,他的先進思想,使得近代中國民眾的思想覺悟有了提高。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可以讓很多迷茫、無助的人走出去,擁抱一個全新的世界。不僅如此,魯迅的文字很犀利,甚至引起了熱議。
眾所周知,漢字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根基,也是我們的文明之本,儘管外敵曾經侵入過中國,但經過戰爭之後,我們的文化依舊能傳承下去,而文字在文化傳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為何魯迅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呢?其實,魯迅的話語,跟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魯迅於1936年5月,在救亡情報中,與一位記者交談過程中,曾說過這句話。當時,記者分別就129運動之後的全國形勢以及抗日救亡情況,向魯迅提問,而魯迅這句犀利點評,就是在此提出來的。其實,魯迅這句話的背後,自有其深意。
當時,魯迅認為舊的文字非常生僻,晦澀難懂,小孩子如果能寫好,則要花上一年半載的時間,因此魯迅認為,這繁瑣的文字阻礙了中華文化的進步,字體難寫,筆畫繁雜,耽誤時間和精力。
由此可見,魯迅的這句話是針對個別文字。當時,社會上主張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即將漢字給簡化,可見魯迅並非針對所有的漢字,而只是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字。其實,當年陳獨秀、蔡元培等人,也和魯迅一樣有廢除漢字的想法,只不過魯迅為人比較激進,常常言語犀利,而引起熱議。不過,當時很多學者都贊同魯迅的這番話。
當時中國社會非常落後,舉個例子,那個時候出現了漢字印表機,但由於漢字太繁瑣,其打出來的效果很差,反觀歐美等國家的文字,則十分簡單。此外,當時沒有行動電話,人們想發送信息只能靠情報,而情報則十分繁瑣,例如「速歸」這兩個字,就要用很多數字來表示,當對方收到這封電報後又要比照字典,困難至極。種種事例證明,魯迅當時所言是針對一些繁瑣的漢字,而並非所有的文字。
魯迅一直以來言語都很犀利,因此他常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出口,但深入人心。如果社會中,沒有那些前衛的想法,又怎能推動歷史的進程呢?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很多像魯迅一樣的人,敢於提出新見解,新思想。
魯迅雖然是我們教科書中的常客,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魯迅的言論,也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縱然魯迅是一位偉大文學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領頭者。但正如我們對待歷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樣,對魯迅所言也要辯證立體的去看待。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千百年來,歷史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過,無論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文物,還是文字,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當然,在歷史的進程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推動者,他們用先進的思想帶領我們。
當年,魯迅的這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有其先進的一面,他希望將文字給簡化。如今,我們都在使用簡化的文字,這也確實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然而文化也有其經典一面,需要我們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