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前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都是哪些人?

2020-12-17 深淵淺談

1934年一整年,已近耳順之年的魯迅深受病痛折磨。陳年的胃病時常發作,6月又患上了眼花的毛病;身處7月的上海,酷熱的天氣令他滿身痱子;8月「脅痛頗烈」,發燒引起的肺病相當嚴重,在此後的幾個月中,魯迅幾乎一直在病中。

1934年9月25日,這天是魯迅先生53歲生日。他並沒有特別的慶祝,只是寫下了一篇587字的雜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近一個世紀以後,當我們再次讀到魯迅先生的這段肺腑之言,心頭依然能夠升起一種振奮之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後來被編入魯迅《且介亭雜文》文集,並在當代入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17課課文。

作家魯迅

時至今日,我們雖然已經無法確切地知道魯迅懷著怎樣的心境寫下這篇雜文,卻依然可以通過梳理歷史的過往,回到那個動蕩而激憤的年代,去感受魯迅先生樹起的中華「民族魂」。

危難之中,到底誰能救中國?

與《狂人日記》、《孔乙己》等「吃人」的故事不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議論文,全文圍繞「中國人的自信力」展開論述,魯迅直抒胸臆,堅定地指出,「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上世紀30年代,中國內外交困,「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迅速淪陷,社會各界都在探尋「解救國難」的出路。彼時,軍紳門客們請出各路超自然力量,「求神拜佛」以祈禱保佑;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則「傷古懷今」,籌辦了隆重的國家祀孔典禮,主張「中華民族欲求生息於大地之上者,必在以孔子攘夷復仇之大義旦旦申儆」。南京國民政府將祭孔視作抵抗日本侵略、解決中國內憂外患的關鍵,在孔子誕辰紀念日典禮上鞠躬、奏樂、合影。

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將孔子誕辰紀念提升到「國魂之復活節」的高度,並對此發表社評《孔子誕辰紀念》:

在此全國步艱難,人心陷溺之時,當局者發蒙振瞶,有此一舉,誠足以奮起國民之精神,恢復民族的自信,其為重要,無待論也。

《大公報》社評認為,國運衰微的根源在於民眾的萎靡與社會上寡廉鮮恥的風氣,而恢復民族信心的基石是祭奠先師孔子以推崇他修己救世的高貴品格。《大公報》將文化與道德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無視了中國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將國家被侵略欺侮的責任推給普通大眾,引起了魯迅的強烈憤慨。

動蕩之際,知識分子的自省與戰鬥

面對《大公報》「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的論斷,魯迅在自己53歲生日這天,提筆寫下了雜文名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向來以「地大物博」自誇的中國人,習慣於相信外力,似乎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文章開頭,魯迅便一針見血地指出,處於危難之中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他信力」,當時中國正在發展的是「自欺力」:人們用那些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神佛來麻痺自己,故弄玄虛,正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表現。

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魯迅隨即自信地聲明,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些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他們以前出現過,現在的中國也有,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魯迅在文章最後的直指《大公報》社評,告誡人們:「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他呼籲人們不必聽信御用文人的荒謬文章,面對世事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要有自己的判斷。

中年魯迅

魯迅一生以筆為戈,以啟迪民智為己任,他從不漠視危難中民眾的迷茫與昏聵,正如他在《吶喊》自序中所說「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與此同時,他也清楚地認識到,百年之前國運凋敝的根源並不在民眾,相反的,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湧現出了一大批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的,懷有自信力的中國人,正是他們,光耀著中國的前程,鑄成了中國的筋骨。

所幸,魯迅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面對孔子誕辰紀念典禮的鬧劇,胡適也明確地指出:

國民的精神,民族的信心,也是這樣的;他的頹廢不是一朝一夕之故,他的復興也不是虛文口號所能做到的。

胡適《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後》提出了推翻帝制、革新教育、改革社會風俗等建立民族自信力、推動民族進步的五個「大項目」,並指出想要推動走向這些變革的彼岸,孔聖人幫不上忙,開歷史的倒車「也決不能回到那個本來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黃金世界』的」。

身處租界,民族自尊的捍衛與吶喊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1934年刊發後,於1937年被編入魯迅《且介亭雜文》文集。

「且介」由「租界」二字各取一邊而組成,應讀作「租界」。當年魯迅暫居的上海閘北帝國列強越界築路區,在民間曾有「半租界」之稱。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魯迅在這裡的亭子中寫作,將文集名字中「租借」的「禾」與「田」拿掉,以示自己不願意將國家的「禾」與「田」割讓給帝國列強的決心。

《且介亭雜文》封面

在《且介亭雜文》中,魯迅對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有著深入的剖析,與此同時,他又堅定地捍衛著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他笑談「中國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面子』是圓機活法,善於變化,於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也高聲疾呼「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百年之前,魯迅與孔子的隔空思辨

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以一篇《狂人日記》揭示出封建社會的「吃人」的本質,舉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但事實上,魯迅從小就讀過《論語》,幾乎讀遍十三經,「孔孟的書讀得最早、最熟」。

青年魯迅

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寫在孔子誕辰紀念日典禮以後,他所批判的並非孔子本身,而是那些為「克己復禮」而提出的仁義道德。魯迅曾在《且介亭雜文》中的另一篇文章《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裡寫道:

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

魯迅與孔子,兩位同處於大動蕩、大變革中的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探求著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孔子推崇「仁」的理念,注重秩序的維繫,提出了從差異走向和諧的路徑;而在兩千年後,魯迅重新看到了「人」的價值,主張「尊個性而張精神」,將發揮個性視為「至高之道德」。

結語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文風自成一派。人們推崇他深入化境的寫作手法,也對他行雲流水的小說筆調拍案叫絕。一個世紀以來,人們緬懷魯迅、紀念魯迅,源於他敢於直視他人難見的隱秘,說出他人不敢直言的真話。他的文章不僅具有批判諷刺意味,更帶有極強的預見性,這正是讀魯迅常讀常新的原因。

我們這個時代依然需要魯迅,需要吶喊著讓民族時刻保持謙遜和理性的人,更需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中華民族的前行之路從來坎坷,但正如魯迅所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茅盾手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

相關焦點

  • 魯迅逝世80年︱今年出了哪些大先生的書
    關於大先生的書,每年都有不少,今年稍微多一些。今天選取8本今年出版的關於魯迅的書,來自孫鬱、張夢陽、董炳月等魯迅研究專家,他們通過多年的研究,試圖還原一個更真實的魯迅;另外,吳永良、李春陽、姜異新等從別的角度切入魯迅話題,也是有獨特性。再就是魯迅博物館組織編印的魯迅藏品研究,也是非常有收藏和研究價值。
  • 被時人譽為「隴上鐵漢」,被魯迅稱之為中國脊梁的人是誰?
    在甘肅官員中,牛樹梅是清代循吏的傑出代表,安維竣則是言官中最有骨氣的人。 安維峻,生於1854年,卒於1925年,天水秦安人。通渭、秦安這塊地方被賈平凹視為中國農耕文明之根。實際上天水是一個中華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的重地。安維峻一生清廉耿直,大有王符之遺風。他不僅清廉,且耿直不阿,被時人譽為「隴上鐵漢」,被魯迅先生稱之為中國的脊梁。 清光緒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93年,他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
  • 中國近代史: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魯迅先生,你都了解哪些?
    中國當時人口眾多,但仍然無法抵抗外國勢力的入侵。如果那時人們的思想沒有解放,中國就不會解放。然而,正是因為當時中國有許多像魯迅這樣的思想家,人們的思想甚至國家的思想都發生了變化。魯迅老師用自己的文學鼓舞了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人民,實現了用自己的思想解放全中國的第一步。你對魯迅?老師了解多少?讓我們帶你去體驗一下魯迅老師的生活。
  • 你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
    但,一說起魯迅,想必絕大多數小夥伴們都不陌生。無論是《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野草》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又或是《故鄉》、《孔乙己》。我想在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課本上總是少不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一提起語文課本,多數小夥伴們都會咬牙切齒,他們討厭魯迅先生的哪些難懂隱晦的作品正如討厭文言文一般,時常還被逼迫整篇背誦,寫讀後感。
  • 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何曾經強烈要求廢除漢字?
    他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在批判舊的吃人的社會,無一不是在與反動派和侵略者作鬥爭,無一不是在喚起炎黃子孫的鬥志。但魯迅先生的一些主張相當激進,以至於因此被誣為「民族虛無主義者」,最出名的要屬他的「廢除漢字論」。魯迅先生對漢字是相當深惡痛絕,儘管他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
  • 「魯迅先生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但其實,在嚴肅外殼的包裹下,藏著一個有趣而又可愛的魯迅先生。比如,著名作家夏衍曾經說過:「魯迅幽默得要命。」陳丹青也說:「魯迅先生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生活中的魯迅,幽默風趣愛懟人,喜煙好酒愛吃糖。並且,他一生熱愛博物學,對樹木花草尤為鍾愛。
  • 被稱為民族脊梁的魯迅先生,竟然是北大校徽的設計者
    魯迅先生以其辛辣諷刺又一針見血的文章著稱,他對封建的批評讓很多人猶如當頭棒喝,啟發了當時不少的青年人。魯迅先生的文章作品咱們就不再贅述了,今天咱們來說一說魯迅先生在圖畫設計方面的才能。魯迅先生最著名的設計當屬北大的校徽了,1917年,魯迅先生應邀為北京大學設計校徽。北大是我國設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脫胎於清朝的京師大學堂,民國時期,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北大為廣大學子提供了學習的平臺。魯迅考慮到北大在當時教育界的位置,考慮許久設計出了北大的校徽。校徽的上半部分是兩個背對著的人,下半部分是一個站立的人。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先生何出此言?
    世界上有四大古老的文明,尼羅河古埃及文明,恆河古印度文明,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以及我們的華夏文明,華夏文明傳承千年至今仍未斷流,這是其他幾大文明所無法比擬的,而千年之間華夏文明一直繁榮昌盛更是堪稱奇蹟,而造就這一切很大的原因就是漢字,漢字記錄下華夏文明,將千年之前的古人同今人跨代連結在一起
  • 中國第一個大學校徽,由魯迅先生一手設計,專家:代表著中國脊梁
    校徽,這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它集中反映了該校的歷史傳統以及悠久的文化積澱。某種程度上來說,校徽就是一個學校的圖騰,也是最先向外界展示這所學校的一個重要窗口。眾所周知,如今每一所學校都有校徽,尤其是大學的校徽更是別具特色。
  • 言恭達書法作品《南大校訓》、《世紀脊梁》贈南大
    5月25日,在南京大學慶祝建校110周年之際,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向南大贈送了其書法作品《南京大學校訓》,以及100本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世紀脊梁——言恭達書推動中國百年歷史進程人物詩抄》長卷。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楊忠教授參加儀式並致辭,校長助理周憲教授代表南大接受了捐贈。
  • 有人質疑魯迅有什麼厲害的?網友的回覆讓人服氣
    很多人都愛拿他和胡適、周作人比,而他逝世時有人就在紀念文章裡說,就文學水平而言,魯迅相當於十個胡適,四五個周作人。老舍本不是魯迅的門弟子,但他說,每一個現代文學的作者,都受魯迅一份教誨。中國從來不缺人告訴你天是黑的,只有先生會告訴我們別怕,只要自己亮著,和我們一樣的青年亮著,我們的微弱的光會讓下一代覺得天似乎亮了點,代代亦然,終有一天,當孩子們覺得先生的話已經過時了的時候,雄雞一唱天下白。我最喜歡這句了——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 魯迅先生一直掛念的日本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後來過得怎樣?
    藤野嚴九郎先生是青年時期去往日本留學時的老師,跟其他軍國主義薰陶下的日本人不同,他不僅沒有看不起魯迅,反而是照顧有加,完全用著一種老師和學生之間單純的關係在用自己的知識滋潤著魯迅先生。這個世界的相處就是這樣,以心相處就會換來對方的用心相待。就是這樣心與心的交流,讓藤野先生成為了魯迅一生都在掛念的老師。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魯迅如果不當作家,還能幹什麼?今天分享一個多才多藝的魯迅先生
    廈大教授合影大家肯定都知道,魯迅先生作為我國近代最了不起的文學家之一,一生筆耕不倦,可以說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魯迅先生在文學以外的領域,也是多有涉獵,曾經有人說魯迅一生僅僅稿費的收入就足夠他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在稿費以外,魯迅先生還有哪些具體的才能,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一個,多才多藝的魯迅先生。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不記得了
    大家在學生時代,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講述了他於20世紀初期在日本仙臺醫學專科學校求學時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對他的教誨。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生難忘!藤野:這人誰啊?哦,那個差等生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 魯迅先生說,一個我是直面生死的勇士,一個我是所謂的「渣男」
    父母之命的妻子魯迅先生的第一段婚姻,是那個年代每個人都越不過去的時代束縛。他和妻子朱安,在人生的前二十多個年頭裡從來沒有見過面。最為離譜的是,魯迅的母親也只是聽信了媒婆的一面之詞,就將這門親事敲定了下來。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一生背負「擔當」二字,從家庭到民族,青年人的脊梁從未倒下
    一聲啼哭,一所老宅,一嬰降生,劃破夜的寧靜,沒有色彩,只是當時清政府統治下的又一個被愚弄的人降生罷了。溫順的水鄉滋養著人們溫順的脾性,忍耐是當時百姓最好的皮表,不走心,便要面臨家破人亡的慘澹遭遇。本來富足的生活,大戶人家的小少爺衣食無憂,誰知卻遭來橫禍。1893年,祖父因貪被捕入獄,從此一家便過著流亡者的生活。
  • 被稱為是「民族魂」的魯迅先生,私底下居然是一個傲嬌的人?
    要說現實中傲嬌的人,怎能不提一下魯迅先生呢。正所謂「橫眉冷對千夫指」,魯迅給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想必是筆鋒銳利、不留情面,更和不少名人大家打過筆仗,也有人忿忿地將其稱作「刀筆吏」。不過,魯迅也有著些崇敬之人,其中一位就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