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生背負「擔當」二字,從家庭到民族,青年人的脊梁從未倒下

2020-12-17 羽昕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一句句嘶聲力竭的吶喊劃破近代中國腐朽的黑夜,但只是一道閃亮而短暫的流星,並沒有帶來明日黎明的曙光。

優雅孕育「狂人」

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涓涓細流,孕育著古老中國秀麗的青磚白瓦。一聲啼哭,一所老宅,一嬰降生,劃破夜的寧靜,沒有色彩,只是當時清政府統治下的又一個被愚弄的人降生罷了。溫順的水鄉滋養著人們溫順的脾性,忍耐是當時百姓最好的皮表,不走心,便要面臨家破人亡的慘澹遭遇。

本來富足的生活,大戶人家的小少爺衣食無憂,誰知卻遭來橫禍。1893年,祖父因貪被捕入獄,從此一家便過著流亡者的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富家少爺的生活,一下子淪為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任誰也難以接受。

然而,命運就是如此造化弄人,一難接著一難,父親又病重,沒有法子,小魯迅只能常常往返於當鋪與藥房。將家裡僅剩的財務拿去當掉,還要忍受藥房老闆的輕蔑,尋找一些稀奇古怪的藥引子。

小小的魯迅常常聽之尋之,奈何藥引怪異荒唐,非但父親的病狀沒有好轉還日發嚴重,看著父親一天天飽受病痛的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聽著庸醫荒唐的結論,親眼看著父親瘦如骨柴,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盡頭,身為人子,其心之痛如烈火灼燒,對庸醫之恨只能抑鬱心中。

於是,學醫救國,拯救人們脆弱的身體,使得像父親這樣仍有救治希望的人免於死亡,將一個個行將毀滅的病人從死神手中救贖出來便是他的夢想,懷揣救國理想,毅然離鄉求學,最終因成績優異獲得去日留學機會。

奈何當時清政府腐敗不堪,中國留學生受盡侮辱。在留日期間,魯迅深深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啟發,懷著滿腔熱血,決定棄醫從文,用筆拯救人們腐敗的內心。

終於《狂人日記》像手術刀般生硬地劃破封建時代的愚昧,禮教吃人的思想一步步逼退青年人心中根生蒂固的迂腐,頓時潮流一時。魯迅的小說開闢了一種新的寫法,與舊時代完全不同的新思路。就這樣,魯迅在這條路上愈走愈遠,改變了越來越多的人。

拋妻卻未棄妻

眾所周知,魯迅也有一段「風流史」,與徐志摩不同的是,魯迅肩上更多了一份擔當與責任。魯迅生在封建社會,也同樣沒能逃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包辦婚姻,被迫娶了一個自己完全不愛的女人--朱安。這個女人自從進了周家的,便就只有侍奉公婆的命,她與魯迅似乎是一生解不開的孽緣,思想先進的魯迅怎會接受一個與自己毫無感情的人,終其一生,魯迅都沒有碰過她。

但魯迅還是盡了一個做丈夫的義務,從未將她休出家門,仍然給予她尊重與地位。即使與許廣平相愛相守,也從沒有與朱安離婚。朱安至始至終都說:「魯迅對我很好。」

他並沒有將包辦婚姻帶給他的痛楚轉而施加在這個可憐的女人身上,雖然魯迅沒有給朱安性上的滿足,但對那時社會來說,朱安與魯迅母親相依相伴,安穩一生也是不錯的。

師徒之戀

西三條胡同栽下了魯迅與許廣平愛情的萌芽,心靈上剛受與弟弟決裂的痛苦,迫切渴求愛意的魯迅在這裡邂逅了執手相伴一生的愛人,也在這兒,魯迅與許廣平二人之間單純的師徒關係便也有了些曖昧的情愫,二人之間的書信也漸漸變成了一封封情書,但魯迅就是魯迅,永遠銘記大義,二人之間多也就是談論拯救國人這類事情,從未因為兒女情長而放棄救國救民。

相反,這段戀情帶給魯迅孤獨的心靈一個很好的慰藉,在許廣平這裡,他可以撫平舊中國帶給他的創傷。可以說魯迅和許廣平真真正正是靈魂伴侶,彼此依偎,也給魯迅的文學作品帶來許多溫情。在冰冷的封建社會下,魯迅的作品仍存在著嫋嫋餘溫,溫暖當時新青年寒冷的內心。

愛情結晶的降生

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唯一一個孩子。許廣平懷孕期間,和許多快要當爸爸的男人一樣,他給予「妻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也對這個小生命寄予無限期待,早早地將家裡布置成嬰兒適用的溫馨小室。

周海嬰在這個充滿愛意的家裡出生了,醫生建議他們請乳母照顧,但魯迅對這個小傢伙呵護備至,要求自己親自照顧。就在魯迅細心照料下,唯一的周家傳人:周海嬰曾任國家廣電總局副部級幹部。果然,名人後代大多不凡,這不凡的不是他們智力的與眾不同,而是他們都在良好家風的教育下形成一個獨立非凡的人格。對人對事都傾注心力,致力於完成的最好。

魯迅一生致力於反抗奴性,帶領舊中國走出光明,不幸的是,他未曾看到。但他的兒子替他見證了,並且他的兒子不負父願,成為物理領域的傑出人才。全民族的復興,魯迅勢單力薄,但一個人的成長魯迅卻良好地造就了。

周家傳承

也許魯迅的精神真的是隨著一代一代人植入根基了吧,不僅兒子優秀,就連侄孫也得到魯迅真傳。許紹雄在香港演藝界名聲也算是響噹噹的。雖是少年老成,但如一匹黑馬,在演藝圈憑著骨子裡的那份善良與擔當,也獲得不少名望。

周家血脈隨著子孫的繁衍必將慢慢融入中國人的骨子裡,魯迅精神不僅僅通過血脈,也將通過他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一步步融入國人的思想,感染國人的行為,慢慢地也將傳入世界。

漆黑的屋子裡,飽受肺炎折磨的瘦削的身體躺坐在木椅上,堅定的眼神傾注在左手拿著的書本中,右手銜著紙質厭倦,嫋嫋煙霧彌散在唇邊,漸漸地,模糊了視線,硬朗的輪廓變得模糊,脊梁慢慢下垂,但「青年人的脊梁」卻從未倒下

56歲的魯迅先生終於與世長辭,也許對於早就飽受疾病摧殘的魯迅來說,死亡也許是上帝心疼他了,不忍他再繼續堅持軀幹,在身體與心靈兩者的折磨下疲憊不堪。為中國奔波56年的魯迅也許是時候該歇歇了。天堂也許不失為他的一個放鬆的好去處,願他在那裡可以安心長眠。

一道流星終將隕落,魯迅就是這道閃閃發光的流星,雖只是中國歷史上短短的一瞬,但他無私地將自己燃盡,奮力發出最大的光芒,哪怕只為人們多照亮片刻也是好的。在魯迅感知到大限將近,他的唯一做法就是「趕快做」,不浪費一絲一毫時間給自己,將一切精力都放在為民族奮鬥的事業上,用工作來麻痺病痛,盡最後一點力量,燃最後一道光芒。

相關焦點

  • 【強國徵文】西安石油大學劉奕楊:疫情下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更要傳承我們祖國偉大的民族精神。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二是要勵志與奮鬥。
  • 一個世紀前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都是哪些人?
    他並沒有特別的慶祝,只是寫下了一篇587字的雜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 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練習及範文:新時代青年人的擔當與民族復興
    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練習及範文:新時代青年人的擔當與民族復興 2019-05-20 19:21:03 來源:高考網整理
  • 魯迅曾告誡中國青年人要「擺脫冷氣」,如今他們像螢火一般走上「疫...
    2月2日起,他就主動到所在的東三居民區報名參加志願服務,從未休息。在口罩預約登記的現場,他幫老年人填寫表格;為居民講解預約流程、宣傳防疫小常識。他說,「在國家和社會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年輕人要站出來,擔負起我們的責任。」在聽取居民對口罩預約登記的意見後,小陳開動腦筋用半天時間做出一個網上預約領口罩的小程序。
  • 「這回『我』是真的說過」魯迅寫給青年人的這些話,讀起來振聾發聵
    「因為我個人對魯迅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吧,從小學到初中的課文裡一直有,之後自己也去接觸,受魯迅影響挺深的。」吳一凡介紹到,自己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對散文詩進行重新調整和改編,組成了比較完整的情節。像吳一凡這樣深受魯迅作品影響的中國青年還有很多,恰逢今天又是五四青年節。一直關心中國青年發展的魯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曾為他們寫下了「寄語」。
  • 被稱為民族脊梁的魯迅先生,竟然是北大校徽的設計者
    魯迅先生以其辛辣諷刺又一針見血的文章著稱,他對封建的批評讓很多人猶如當頭棒喝,啟發了當時不少的青年人。魯迅先生的文章作品咱們就不再贅述了,今天咱們來說一說魯迅先生在圖畫設計方面的才能。魯迅先生最著名的設計當屬北大的校徽了,1917年,魯迅先生應邀為北京大學設計校徽。北大是我國設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脫胎於清朝的京師大學堂,民國時期,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北大為廣大學子提供了學習的平臺。魯迅考慮到北大在當時教育界的位置,考慮許久設計出了北大的校徽。校徽的上半部分是兩個背對著的人,下半部分是一個站立的人。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魯迅被譽為「民族的脊梁」,我們在中小學時代,讀了很多先生的作品。然而魯迅的小說、散文雖然處處都透露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擔當,但我們還是很難從直觀上理解魯迅先生作為「民族脊梁」的確切內涵。直到我們讀到這麼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魯迅一生當中從沒有罵過蔣介石,魯迅離世後,蔣介石送給他6個字
    民國時期,我國不斷湧現了許許多多文豪、大師,他們以筆作槍,抨擊和挑戰那時候社會上的各種各樣黑暗,而魯迅先生,可以說成他們當中最有象徵性的人物。魯迅先生的許多著作,直到今天仍然有著實際意義,那時候的魯迅先生,也是我國千萬青年人內心的一面旗幟。魯迅先生一直以來全部都是非常勇於表達的,許多那時候的掌權人物,都被他"罵"體無完膚。
  • 被時人譽為「隴上鐵漢」,被魯迅稱之為中國脊梁的人是誰?
    安維峻一生清廉耿直,大有王符之遺風。他不僅清廉,且耿直不阿,被時人譽為「隴上鐵漢」,被魯迅先生稱之為中國的脊梁。 清光緒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93年,他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這時候正值甲午海戰前夕,面對日本人的入侵,清王朝出現了主戰派和主和派兩大派,安維峻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不顧個人安危,堅決支持並旗幟鮮明地自詡為主戰派,毫不妥協地與投降派進行尖銳鬥爭。
  • 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何曾經強烈要求廢除漢字?
    但魯迅先生的一些主張相當激進,以至於因此被誣為「民族虛無主義者」,最出名的要屬他的「廢除漢字論」。魯迅先生對漢字是相當深惡痛絕,儘管他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他的一些言論甚至表現出與漢字勢不兩立的態度,諸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
    魯迅為何被稱為民族魂?他的作品與他的精神,哪個對後世影響大?魯迅先生紀念雕塑魯迅先生不僅被稱為中國人的脊梁,也被人稱之為民族魂。這個了不起的近現代作家,一生筆耕不倦,用獨有的文字和思想敲響一個民族墮落的喪鐘,這個甘願受到萬夫所指,也要為孺子當牛做馬的文壇豪傑,雖死猶生。一百多年的時間過去了,魯迅先生似乎從來不曾離開過我們的身邊,他嚴肅的申請和沉思的面容始終在我們腦海裡浮現。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郭沫若和魯迅都是我國文壇中響噹噹的人物,而這兩人互懟又是常事,1928年,時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還寫文章批評魯迅。
  • 紹興,旅遊途中,品味魯迅刻在桌子上的「早」字與他的「百草園」
    之類的,今天一航就跟大家來聊聊紹興的旅遊景點,旅遊攻略,魯迅先生,還有出名的「早」字和百草園。紹興,一個文化名城,也絕對是才子佳人輩出的地方,像朋友們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名人有王羲之,蔡元培,魯迅,陸遊等等。王羲之是書法家,蔡元培是教育家,魯迅是文學家,而陸遊是詩人,這些人無一都離不開筆桿子。
  • 陳春花:青年人應在奮鬥與擔當中實現夢想
    五四青年節,陳春花教授參與由共青團中央和今日頭條聯合發起的#五四精神傳承有我#話題活動,與青年們分享了自己對於青年力的理解,她認為青年人應在奮鬥與擔當中實現夢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一是目標高遠,二是矢志不移,三是立足於職業平臺。追求夢想,還要做到無怨、無悔、無恨、無惡、無懼、無牢騷。能夠正確認識自己,選好人生目標,願意為理想而珍惜自己的每個機會,知道如何讓夢想與現實結合在一起,並為此做出切實的努力和付出。
  • 中國第一個大學校徽,由魯迅先生一手設計,專家:代表著中國脊梁
    蔡元培決定邀請魯迅來幫忙設計北大校徽,當時的魯迅雖然在教育部上班,但是內心很苦悶,接受蔡元培的委託後,他立即投入了這份工作。很快,魯迅就將自己的設計的方案寄給蔡元培。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十八「北大」兩個字擬人化,造好似有如一人背負二人,組成了「三人成眾」的形象,寓意是北大肩負著引導國人思想解放的重任。
  • 魯迅親自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四字錯了倆?誰知別有深意
    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就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所寫。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魯迅先生的文字鼓舞了一大批年輕人前赴後繼的投入到祖國發展的道路中去。 魯迅先生的文字總是鬥志昂揚,激勵我們去反抗這個黑暗古板的世界。
  • 【地評線】荔枝網評:中國戰「疫」,挺起「民族脊梁」
    無法阻擋,我們中國的力量,明天依舊充滿燦爛的陽光……」近日,一首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海內外華人歌手共同心聲的抗擊疫情公益主題MV《民族脊梁》,唱出了醫護人員、消防戰士、一線基層幹部等各行各業的「逆行者」的艱苦努力和堅韌品格,他們迎難而上、抗擊疫情的行動,撥動著我們的心弦,震撼著世界,共同譜寫出負責任的中國形象。這場中國戰「疫」,讓世界見證了不屈的「民族脊梁」。
  • 魯迅的後人今何在?兒子是高官,孫子成了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落後、動蕩和黑暗重重的時代,但是魯迅先生心懷大義,以筆代戈,奮筆疾書,勇敢揭露和批判明民國時期的種種黑暗現象,所以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魯迅先生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的作品,以及思想影響了我國一代又一代的人,為我們民族的覺醒和進步,奉獻出了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