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我』是真的說過」魯迅寫給青年人的這些話,讀起來振聾發聵

2020-12-13 齊魯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4日訊 近日, 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 ,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寫成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因為我個人對魯迅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吧,從小學到初中的課文裡一直有,之後自己也去接觸,受魯迅影響挺深的。」吳一凡介紹到,自己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對散文詩進行重新調整和改編,組成了比較完整的情節。

像吳一凡這樣深受魯迅作品影響的中國青年還有很多,恰逢今天又是五四青年節。一直關心中國青年發展的魯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曾為他們寫下了「寄語」。

談讀書

談到讀書,「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這句魯迅先生關於讀書的名言,你還記得嗎?它常被掛在學校的走廊上、教室裡用於勉勵學生。「說到讀書,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書來讀就是了,但是並不這樣簡單。」正如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說,讀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鄉下人常常誤認一種硫化銅為金礦,空口是和他說不明白的,或者他還會趕緊藏起來,疑心你要白騙他的寶貝。但如果遇到一點真的金礦,只要用手掂一掂輕重,他就死心塌地:明白了。我看現在青年常在問人該讀什麼書,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銅的欺騙。而且一識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識得了硫化銅,一舉兩得了。」(《隨便翻翻》)

看書也要多方涉獵,魯迅在《給顏黎民的信》中特別說到這一點:「不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談擔當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他對中國的青年寄予了厚望。「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談歷史觀

他也不希望青年人忘卻歷史,「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脫離了受過的痛苦,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再犯前人的錯誤。」(《娜拉走後怎樣》)

談人生觀

他更不希望青年人在面對困難時選擇沉默,「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

談未來觀

魯迅先生當年寫給青年人的這些話,如今再看仍然振聾發聵。那也許有很多青年人會問:「那未來的路,我該怎麼走呢?」魯迅先生在《北京通信》中就給出了答案:「倘若一定要問我青年應當向怎樣的目標,那麼,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可是還得附加幾句話以免誤解,就是:我只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

閃電新聞記者 嵇豪 整合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是年少,魯迅這四句話句句醒目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意思相近的話:我用「懷疑」的態度來面對所有的權威以及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各種信念。「從來如此, 便對嗎?」上個世紀20年代,魯迅便對那個時代所有盲從或麻木的國人,提出了這樣深刻的質問,他教人陷入深深的反思與高度的警覺!他對這個世界發出的質疑聲,就是要告誡青年人遇事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不可盲從。在兒時讀到這樣的句子,多數人內心並無絲毫感觸,只是匆匆略過。
  • 有哪些話真的是魯迅說過的?
    魯迅先生不用我多介紹了吧從小看他文章長大的看看這些「魯迅語錄」都是你們編的寫這段話的時候呢魯迅是在呼籲孩子、年輕人接受新思想不要被封建思想的枷鎖禁錮才不像你們那麼膚淺魯迅寫這句話是說相信這場戰爭災難過去之後中日之間還是會相視一笑放下恩怨繼續合作的
  • 魯迅「在線打假」:這句話我真的沒說過 | 光明夜讀
    文 | 張永群「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魯迅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一查便知。這兩天,北京魯迅博物館官網資料查詢在線檢索系統火了,網友們紛紛登陸搜索,僅5月7日上午半天,該檢索系統點擊訪問量就達到870萬人次,致使系統癱瘓數十次。這個被網友們戲稱為「打假神器」的系統如此火爆,映照出人們對於「名人名言」的熱衷,也反映出誤用甚至編造名人名言現象早已是見怪不怪。
  • 寫給苦苦掙扎的青年人,撐不下去了,就看看這些話
    提到青年人的現狀,我想是太多心酸。父母漸漸老去,有著穩定的工作但是收入太少,面對越來越高的房價,年紀輕輕便背負著巨額的貸款,感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是看不到未來在哪,生活屬實不易。有多少個夜晚是輾轉反側無法入睡的,有多少個凌晨還沒有睡醒就要起來工作的。自己心裡有很多話都不敢拿出去說,只能自己心裡憋著。有時候,自己一個人躺在枕頭上都會默默流出眼淚,真的撐不下去。但是,第二天起來,還是要繼續生活。還記得我最慘的那段時間,兜裡只有一百塊錢。
  • 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怎樣讀?怎麼教學生讀?溫儒敏教授解讀了這些...
    -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543 篇文章 -說起魯迅,一位語文老師曾說,他對魯迅又愛又恨,愛的理由太多,愛他的思想深刻,愛他的文風犀利,愛他的愛國赤誠等等,但「恨」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難教。怎麼攻破這一大教學難題?溫儒敏教授的這些話答疑解惑!
  •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10句名言,你敢用嗎?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10句名言,你敢用嗎?作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有許多經典作品遺留下來。這些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散文無不言辭犀利,振聾發聵,對於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魯迅的幽默也是一個極好的話題,但我們不要跑題,我們今天也不說,繼續回到溫度,回到《故鄉》——讀《吶喊》本來就很冷了,我們來到了《故鄉》,第一句話就是:「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冷吧?很冷。不只是精神上冷,身體上都冷。我的問題來了,作為虛構類的小說,——「我」可以不可以在酷暑難當的時候回「故鄉」?可以。
  • 魯迅先生,曾經說的這些話,真是以筆為刃,字字珠璣
    那些他曾說過的話、寫下的文字,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當時他筆觸的鋒利與內心的堅定。愛國情懷"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這句詩的大意是:我把我的心意寄託給人民,然而人民卻難以察覺。我願意將我的鮮血都獻給我的祖國,奉獻我的一生。在寫下這首詩時,魯迅為了表達自己對清朝統治的抗議與批判,毅然決然地剪掉了那條象徵著封建與懦弱無能的辮子。剪掉辮子後,魯迅為自己照了一張像,之後在這張照片的背後提上了這首《自題小像》,並將其送給了自己的好友許壽裳。
  • 魯迅先生是否真的拒絕了諾貝爾獎?魯迅: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中學讀到這篇文章時,尚不能體會到魯迅先生下筆背後的深意,卻記住了那句:"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的文風一直都是犀利的,不過也難怪,不嘲諷點怎麼罵醒沉睡的國人。他這種行為可以說是給自己樹敵良多,畢竟當時大半個文壇都跟他有矛盾,尤其是跟胡適的"世紀之戰"。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我的所愛在鬧市;想去尋她人擁擠,仰頭無法淚沾耳。愛人贈我雙燕圖;回她什麼:冰糖葫蘆。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塗。我的所愛在河濱;想去尋她河水深,歪頭無法淚沾襟。愛人贈我金表索;回她什麼:發汗藥。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 毛魯之心,何以相通——毛澤東讀魯迅著作
    1938年1月12日,他在寫給艾思奇的信中說到:「我沒有《魯迅全集》,有幾本零的,《朝華夕拾》也在內,遍尋都不見了。」《魯迅全集》此時還未編輯出版,毛澤東尚不知道,但閱讀魯迅作品之急迫,卻極為真誠。 第一版《魯迅全集》,是1938年8月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輯,以「魯迅全集出版社」名義在上海出版的,共20卷。
  • ——魯迅(這句話我沒說過)
    這句話常見的解釋是,「千夫」指敵人,「孺子牛」指「人民大眾」,但實際上,著名學者錫金卻解釋道:「這是一首自嘲詩,這兩句詩魯迅對許廣平解釋過,『千夫』是指一切人,反對的也好,贊成的也好,我都不管,我橫著站,冷對這一切;『孺子』是指海嬰,是說我俯首做海嬰的牛。」海嬰,就是魯迅的兒子,周海嬰。
  • 聞一多很絕望的語錄,感覺是看透人性後的悲嘆,尾句更是振聾發聵
    其實大家更應該去思考這句話,「城市套路深,我想回農村。」在大城市打拼的山溝溝老實人,是很容易被城市人套路。好不容易辛苦積攢下來一點錢,就會被人盯上,不是這個來借,就是那個來借,不借吧,朋友做不成,借了吧,討債討到無力氣去討,朋友也沒得做。本以為只有個別朋友如此,可發現,大部分朋友,從熟悉走到陌生都是從借錢開始的。
  • 愛因斯坦說過這些話?西媒盤點被杜撰的「愛因斯坦名句」
    而且重要的是,愛因斯坦並沒有說過這句話,此話的出處很可能是比利時養蜂人的一場罷工。「事情應該力求簡單,不過不能過於簡單。」愛因斯坦並沒有說過這句原話,這句話很可能是從他另外一句的確說過的話斷章取義而來的。他的原話應該是:「不應否認任何理論的終極目標都是儘可能讓基本元素變得更加簡單且更少,但也不能放棄對任何一個簡單數據的合理闡釋。」
  • 牛頓真的沒做過這些事,也沒說過這些話
    這些話都不是牛頓說的牛頓最為人熟知的一句名言是: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人們通常將這句話理解為牛頓的自謙之詞,但是結合歷史背景來看,卻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首先,這句話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歷史長河中,它還有一個更普及的拉丁語版本。
  • 魯迅日記揭秘:那個曾經瘋狂讀佛經的魯迅
    第二年4月7日,友人許季上贈《勸發菩提心文》、《等不等觀雜錄》各一冊,9月16日魯迅就寄給了在紹興的周作人。同年,魯迅還買過《大唐西域記》(11月26日)和《釋迦譜》四冊(12月14日)。不過,魯迅讀這些書只是讀佛經前的「預習」,真正投入地大量閱讀佛教經典,是從1914年4月開始的。
  • 「魯迅說過的話」隨手可查是範例
    比如這句話,「魯迅說:『網上95%的名人名言都是瞎掰,包括這句。』」 不過,最近不少網友瘋傳「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已經上線,今後惡搞魯迅先生名言名句可不行了,隨手一查就可以讓杜撰者露餡。(5月7日澎湃新聞)  如果有人是因為記憶錯亂而用錯名人名言,這情有可原,但以惡搞的方式杜撰名人名言,就不大應該了。比如,冠以魯迅名頭的名言——如「如果拿不準一句名言是誰說的,就說是魯迅說的。」
  • 魯迅:這話我還真說過,這些「罵人不帶髒字」的名言你用過嗎?
    說起魯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相信每個人都曾經背過這段話: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魯迅先生以文章作為武器,針砭時弊,發表了很多的著作。其實我們所學過的不過是魯迅先生著作中的一小部分。魯迅先生的一些話即使放到現在也還是充滿了分量,一針見血。因為魯迅先生那嫉惡如仇的性格,故而他的一些不帶髒字的話,也能狠狠地諷刺當時的當權者。這些話,流傳到了今天,有的就成了平時朋友間互相笑罵的「經典語句」。這些話你都用過嗎?
  • 語文課本中不能少了魯迅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們其實並不喜歡學習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讀起來枯燥難懂。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略微顯得晦澀。老師們也都是把這些課文當成重點課文來講,喋喋不休,恨不能把每一個字掰開給他們看。但是轉過多少年,等我當了老師,似乎也在重複當年老師的做法。因為成年之後的我們深知魯迅的難能可貴。長大了,才讀懂了魯迅。原來我們都是狂人,都是阿Q。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裡,很多作家逃避現實,沉醉在自己的「小閣樓」裡,有的甚至成為了麻醉人們的針管,而他的作品卻如當頭一喝,叫醒了很多人。
  • 走與留~不該忘卻的紀念,我理解的魯迅先生
    昨天夜裡,重新讀了一遍魯迅先生的祝福。文中有兩次提到了同一句話:無論如何,明天我是決計要走了的。說到與四叔告別的時候,四叔卻也不是很留。聯繫先生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這句話的意思便很值得深思。四叔之所以不是很留,這便是以先生為代表的新生力量與舊有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碰撞。儘管他們從血緣上來講是叔侄,可是他們之間是水火不容的關係,沒有對話的可能,四叔的不留與先生的決計要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時候讀魯迅,雖然不太明白意思,但是那些話讓我覺得充滿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