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是年少,魯迅這四句話句句醒目

2020-12-22 文史撰家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意思相近的話:我用「懷疑」的態度來面對所有的權威以及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各種信念。

「從來如此, 便對嗎?」

上個世紀20年代,魯迅便對那個時代所有盲從或麻木的國人,提出了這樣深刻的質問,他教人陷入深深的反思與高度的警覺!他對這個世界發出的質疑聲,就是要告誡青年人遇事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不可盲從。

在兒時讀到這樣的句子,多數人內心並無絲毫感觸,只是匆匆略過。待到人逐漸長大,隨著閱歷和人生經驗的豐富,經見了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之後。再讀到此話,才好似恍然大悟般,明白了由於從前的輕信導致失去了多少寶貴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更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再也不會出現的。

少年讀書大都一知半解,甚至盲目學習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對任何事情都是蜻蜓點水,匆匆略過,從未深刻鑽研學習過深奧的事物,也就如歌德所言:

年輕人總是忽視身邊小的事物,幻想著偉大,等到回過頭看看自己浪費的光陰,不免心悸。

那一瞬間,才恍然大悟,回憶起了曾經匆匆略過的魯迅,一字一句中竟暗藏著如此玄妙的道理,接下來就繼續溫習一下魯迅其他四句金言:

1、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的逐漸普及,城鄉結合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很多人已經習慣帶著面具生活。他告誡我們面具待久了,是會長到臉上的!

正因為這個時代屬於經濟騰飛的時代,信息的交互尤其重要,網絡的發達並不代表著人們不再需要交流了,反而是人與人之間更加的需要交流,因為我們身為人不僅僅需要傳達信息,更加需要情感的表達。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告誡人們,要勇敢的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真誠的熱愛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積累自己的人生經驗,收穫屬於自己的人生果實。

2、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很多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都曾經說過「人性終將奔著偉大而去」,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偉大呢?魯迅告訴我們,偉大應該表現出一種氣概,這種氣概便是直面悲慘生活的勇氣,不僅僅是直面就足夠了,還要拿出百倍的勇氣來應對這種不幸,在不幸中充滿希望。猶如傳說中的鳳凰涅槃重生,我們的人生若是想達到一種高度,也要經受苦難的磨練,像鳳凰一樣向死而生,在絕望之中尋求新生。

3、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蟲一樣,也可以在黑暗中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先生深切的關注著社會的發展,擔憂青年人的心靈受到自暴自棄者的蠱惑,因而發出這樣的呼聲,告誡我們,做好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團結協作、共同奮進,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即使黑暗深深籠罩著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哪怕只能發出一點點光,也要讓這點光溫暖一個人。

4、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最後這句是魯迅先生寫的無題詩,意境之深遠可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想必讀者讀及此處,內心仿佛真的聽到了一聲驚雷,在極為安靜的黑夜裡炸裂開,迅速擴散,讓人心裡猛然一驚,好似有什麼在激蕩自己的心靈,胸中猶如萬馬奔騰。心連著宇宙,浩然天地間,一舉一動皆在心中。

以上,便是本期小編為大家盤點的魯迅的名言,不知諸位讀者心中最愛的魯迅名言是哪句呢?歡迎在評論區寫下自己的心聲,與小編交流互動哦!

相關焦點

  • 魯迅對於人性的2句名言,我們讀懂了,也就成熟了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年少時候,我們缺乏閱歷,不懂社會和人心,因此很難讀懂魯迅先生的作品。但是當我們在社會上已經摸爬滾打多年後,見多了經歷多了,再去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時,感觸頗生。真是「年少不懂魯迅,讀懂時已不是少年」,我們越去品讀魯迅作品,越能領悟人生。魯迅先生經常是一句話一針見血,點破了人性,讓人醍醐灌頂、讓人不寒而慄。比如說,魯迅先生對於人性的這2句名言,我們讀懂了,也就成熟了。
  • 少年不懂魯迅,讀懂已是閏土
    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他出生在農村,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小霸王遊戲機、PSP、電腦...統統沒有,早教班、課外輔導班等負擔也沒有,他甚至沒有讀書的機會。閏土唯一的生活,是幫父親幹活。
  • 讀不懂魯迅到底應該怎麼辦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的日子。那段時間,有很多夜晚,在臨睡前,我都會找出一兩篇魯迅文章讀一讀,然後再想一想。  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真正讀懂魯迅。儘管每到一個與魯迅有關的時間節點,都有各種關於魯迅的文字密集呈現,但給我的感覺,完全可以套用魯迅那句話——「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魯迅的文章,表面說故事,什麼之乎者也啊,深層次仍然是說人性。這一點,僅了解歷史背景,沒有一定的閱歷,仍然是不行的,讀不懂的。例如在《藥》那篇文章中「人血饅頭」治病的事,暗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學生沒有一點社會閱歷,看不懂人情世態,怎麼讀得懂這篇文章。怎麼說呢,魯迅的文章,讀不懂的時候,別去強求看懂,到了一定的年齡,或者遇到了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就懂了。於是有人問,既然如此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童年與少年時期的懵懂愚昧一去不復返,我們不再滿足於淺嘗輒止,不再甘於囫圇吞棗,魯迅先生用血淚書寫的珠璣文字,我們要一一逐讀而心領神會。即使落淚,也要連帶那一份年少時未曾讀懂的蒙昧之情,這眼淚是一種雙重象徵:既象徵脫離蒙昧的成長之快樂,又象徵失去蒙昧的成熟之鬱結。
  • 他是中小學語文書中的常客,但讀了十幾年書,你真的讀懂魯迅了嗎
    《朝花夕拾》這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從小學開始,魯迅先生就是語文課本中的常客,記憶中的《朝花夕拾》裡有大大咧咧又誠實善良的長媽媽,有學識淵博嚴肅的三味書屋老先生壽鏡吾,還有那個治學嚴謹,對人平等的藤野先生……然而,似乎除了這些人物,當年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下來的「中心思想」卻早已被忘得一乾二淨,告別了中學課本,你有多久沒再讀過魯迅了
  •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裡剔除了?
    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魯迅肚子裡的蛔蟲,我哪裡知道啊!老師把問題逐個拋出來,鼓勵大家積極發言,最後討論來討論去,終於等來老師公布正確答案了。她會把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後督促我們一定要背下來,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因為魯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試中佔太多分。於是我們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時不時發幾句牢騷:魯迅先生累不累啊?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前言:提及到魯迅的話,我們都會感到很是羨慕,他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所書寫的文章更是深受人們所喜歡,代表作品更是有不少,甚至有的作品還被列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魯迅先生的影響能力是多大。
  •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文化#初讀《孔乙己》是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上,看著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小說,總感覺這個名字有些好玩。在魯迅的描寫下,孔乙己是一個很矛盾的形象,在酒館中,站在外面喝酒的人一般只有短衣幫,而穿長衫的客人一般都會坐在店裡喝酒吃菜,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並站著喝酒的人,這也描寫了孔乙己的不同,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卻要穿著長衫現實自己讀書人的不同。
  • 小學課文魯迅的《好的故事》,老師教哭,學生難暈,溫主編這樣說
    《好的故事》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引起了極大爭議的一句話出自散文《秋夜》,《秋夜》是《野草》中很著名的一篇。《好的故事》的思路是這樣的:魯迅先生看到現實社會的殘酷——然後夢見了一個美好的故事——接著夢醒後回到殘酷的現實——最後決定跟現實作鬥爭,讓「好的故事」真實到來。單從這四句話來看,文章好像是一個單純的「做夢——追夢」的故事。但老師不能按照「夢想」故事來跟學生講此文。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也許這就是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下面為大家分享三首詩詞,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 古耜:魯迅怎樣讀屈原
    他便不假思索,答出下面的四句: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依我想,「女」是理想的化身。這四句有求不到理想的人誓不罷休之意,所以下文還有「折瓊枝以繼佩」之句。
  • 重溫魯迅經典《故鄉》:少時難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一、兒時的精神家園已蕭索和破碎1919年12月魯迅冒著嚴寒回紹興老家探親,實則是為賣紹興老屋而回。魯迅離開故鄉20餘年了,如今再回故鄉,其中的千愁萬緒可想而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就是魯迅那時回鄉的大抵心情吧,有欣喜雀躍,有失落惆悵,但更多的是悲涼與痛心。試想,如果我們回到別離20多年的故鄉,而故鄉卻已凋敝殘破不堪,我們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呢?
  • 長大後,突然讀懂了魯迅,當我讀懂魯迅的時候,我們卻弄丟了他
    「魯迅」這兩個字,早已不僅僅代表著一個人名,時間沉澱,讓他變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歷史烙印,也帶著對人性最深處的探問。小時候,魯迅之於我們的印象是:「熟讀並背誦」、「概括中心思想」,是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閏土,是猹。
  • 魯迅回憶童年時最傷感的一句話,可惜很多人都沒有讀懂
    魯迅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裡面記錄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一些生活以及所思所想,這本集子總共有10篇文章,其中回憶童年的文章有一半的篇幅。例如我們中學課本裡都學過的《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不乏童真的樂趣和對以前家人、親友的懷念。
  • 魯迅:「願中國青年都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魯迅《華蓋集》昨天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八十四年前,魯迅先生逝世,宋慶齡親自為他披上了民族魂的旗幟,北大校長蔡元培和作家巴金、蕭軍為其親扶靈柩。
  • 魯迅最經典的10句名言,句句解氣,懟的人無話可說
    魯迅最經典的10句名言,句句解氣,懟的人無話可說   魯迅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致力於救國救民,寫出過許多的名言。現在,很多人愛說魯迅曾經說過,其實大部分並不是魯迅說的。魯迅真正說的,有最經典的10句名言,句句解氣,懟的人無話可說。
  • 懷念三毛:年少讀不懂三毛,讀懂已不再少年!
    年少時,讀三毛的文字,只是喜歡。進入中年,再讀三毛,才讀懂她,讀懂人生。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三毛《隨想》年少時,總以為愛情是轟轟烈烈的,你愛我,我喜歡你,就是整個世界。長大後,才明白,愛情終歸要回歸到生活。當愛情融入到柴米油鹽時,才最長久,最溫馨。
  • 看魯迅的少年閏土,小時我以為我是迅哥兒,長大後才知我是閏土
    那時我們還不曾讀懂魯迅,只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學生。每天最大的煩惱就是老師多留了幾道算術題,又要背課文了。最大的擔憂莫過於老師公布成績的家長來開家長會。年少的我們不懂世事艱難,我們有依靠,有家和學校的保護傘,過著迅哥般的生活。長大後再次讀故鄉。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迅哥,我只是閏土。
  • 魯迅罕見倡語書法現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圖)
    本報訊(記者 王巖)魯迅的書法作品,無論是大幅還是小幅,無論是精心之作,還是隨興所書,而今早都已是鳳毛麟角。  此幅魯迅書法作品甫一出現,立即吸引了魯迅研究者們的目光。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子善曾經參與《魯迅全集》注釋工作,致力於20世紀中國文學史科學研究與教學。據陳教授介紹,「安三」即日本人清水安三,木盒盒蓋內的這段話應出自他本人手筆,而「七十七」當為他77歲時所書。「添四個字」即「朝花夕拾」,魯迅回憶性散文集的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