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小學語文書中的常客,但讀了十幾年書,你真的讀懂魯迅了嗎

2020-12-20 是青汐呀

一朵花迎著朝陽帶著露珠盛開是它一生最明媚的時刻,但這時候的花是斷不可輕易折斷的,待到日暮花落之時將它撿起,雖然散了剛開始的嬌媚歷盡滄桑的花兒卻多了成熟。

一個百無聊賴的早晨,作家突然回憶起來兒時的故鄉。但故鄉的那些人再也聚不齊,故鄉的味道也永遠地埋在了記憶中。

這時,他將手頭的幾篇文章起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這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從小學開始,魯迅先生就是語文課本中的常客,記憶中的《朝花夕拾》裡有大大咧咧又誠實善良的長媽媽,有學識淵博嚴肅的三味書屋老先生壽鏡吾,還有那個治學嚴謹,對人平等的藤野先生……

然而,似乎除了這些人物,當年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下來的「中心思想」卻早已被忘得一乾二淨,告別了中學課本,你有多久沒再讀過魯迅了?

魯迅的文字雖然晦澀難懂,但他的作品卻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讀,就拿《朝花夕拾》一書來說,雖然只有短短的十篇,但它所涵蓋的內容卻可以遠超十本書。有些東西,只有成長了才會慢慢懂得其中的道理,每個年齡階段翻閱《朝花夕拾》,都會收穫一種新的感受。

一部童年的追憶錄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雖然生在亂世,但我認為在當時,魯迅的童年算是美好的。

提到魯迅,你想到的可能是一位橫眉冷對千夫指用筆做武器的民族戰士,但其實,童年時魯迅家庭條件富裕,出生書香門第的他也和大多數頑皮的孩子一樣。

百草園是家中的一片遊戲聖地,長媽媽故事裡的美女蛇、長毛這些嚇小孩的形象是兒時聽過的童話故事,他也喜歡在課堂中偷偷溜出去用蒼蠅餵螞蟻,在老師眼皮底下畫畫。

魯迅是幸運的,他一出生就有優越的家庭條件,可以接受教育,故鄉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後的花園,讓他得以從小就接觸大自然,童年的經歷,為魯迅一生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少年時期家道中落,父親的離世對魯迅是非常大的一個打擊,因為家境不好,魯迅只能讀洋人的江南水師學堂,留學日本,更是因為中國人的身份被嘲笑貶低。

童年的魯迅就像生活在象牙塔裡的孩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肩膀上扛起的重量從一個家庭到一個民族。看透了世道人心,一個憤世嫉俗冷漠的魯迅出現在世人眼前。

無人能及的寫作風格

每個讀過魯迅先生文章的人都會為其寫作水平拍手叫好,雖然魯迅以言辭犀利聞名,但他的文章處處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冷幽默」,魯迅的文章不會直接罵人,但他幾句話就會把人損到極致,《父親的病》開頭的一個小故事,很多人看過幾遍還是會感覺很正常,但當你某一刻突然讀懂的時候一定會會心一笑。

《鎖記》一文中描寫衍太太用的詞都在誇讚她通情達理、溫柔善良,卻將衍太太兩面三刀虛偽狠毒的本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直接寫人或許會太過直白,所以魯迅《朝花夕拾》中用大量的筆墨來寫家中的動物,來寫陰間的鬼。實則是通過它們諷刺世上的人。

從《朝花夕拾》一書也可以看出很多作者個人的觀點。

雖然魯迅出生在舊式家庭,從小也在壽鏡吾門下熟讀四書五經,但他一直以來都在反對著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從童年時不喜歡被父親逼迫背書,到以後倡導白話文出版第一步白話小說。

魯迅並不是想丟棄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浩浩蕩蕩的傳統文化,而是意識到了我們要發展,要讓文化普及,就必須能讓所有的人都有權利有能力接受知識。

魯迅也敢於否定我們崇尚了幾千年的中醫,對中醫的否定,也是對舊社會制度的直接推翻。

《朝花夕拾》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一系列經歷,其中既有兒童視角的天真爛漫,又有成年後的諸多不順與無奈。

很多人讀不懂《朝花夕拾》重要的原因在於不懂魯迅的生平,這本書中的很多篇目都對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在讀書之前建議大家讀一讀魯迅的個人生平和家族關係。

如果你想了解魯迅,可以點上方連結《吶喊》、《朝花夕拾》、《故事新編》、《彷徨》共四冊15元。

相關焦點

  • 聊聊假期必讀書:那些藏在語文書裡的秘密
    哈嘍,大家好,我是愛童書的小蟲。一個學期即將結束,孩子們的假期將至,身邊很多朋友都在問我:假期給孩子讀什麼書好?其實「讀什麼書好」這個命題實在是太大了,能力有限,我不太好回答。不過一般我會按照朋友家孩子的所在年級,推薦這個假期裡必讀的書目。今天我們就聊聊「假期必讀書」吧。
  • 滿滿的回憶,語文書中的經典插畫你能認出幾個?快來一起看看吧
    使得很多年後,在看起當年書中的插畫,就能想起對應的章節,甚至還能回想起當時念書的感覺。 對年過去了,當你再次翻開塵封的語文本,看著裡面的課文的插畫,滿滿的回憶殺。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想必對魯迅著作及思想比較了解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沒有一定的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不僅僅要對魯迅文章的創作背景、歷史環境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懂得創作環境中的人性,即魯迅對中國人人性的描寫。怎麼說呢,魯迅的文章,讀不懂的時候,別去強求看懂,到了一定的年齡,或者遇到了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就懂了。於是有人問,既然如此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尤其是中小學課本,小學生初中生,他們既然讀不懂魯迅,還有讀的必要嗎?
  • 《文心》來教給你如何讀那些讀不懂的書
    這是一本不單單教中學生的書,也是一中學教師的書。朱自清高度讚譽此書,「將讀法與作法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實易行。」書中解決了我們讀書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比如遇到讀不懂的書怎麼辦?中學生樂華和爸爸枚叔就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 魯迅文章過時了嗎?為何教科書中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說歷史的女人——第1394期)多年來,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存在爭議,就是它該不該繼續在教科書中存在?將魯迅文章驅逐出教科書的說法曾一度甚囂塵上。雖然這種提議最終被取消,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魯迅文章在中小學課本中明顯地減少了,甚至在有些地方教材中曾完全被移除。那麼魯迅文章是否真過時了,被教科書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 魯迅是大文豪嗎,我咋覺得他更像段子手呢?
    有這麼一個人,他長年霸佔中學生痛恨排行榜的 TOP 3 ,是備受政治領袖推崇的時代 icon,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扛把子,還是中國文化界的超級 IP,靠罵他出名的人和靠研究他吃飯的人一樣多,他小說裡的猹是網際網路一代神獸……這是誰?還用問嗎,魯迅哪。咱們以貌取人,先說長相。
  • 重溫魯迅經典《故鄉》:少時難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余光中的鄉愁是他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的小小郵票,北石的鄉愁是牽著風箏的、離鄉越遠思念越長的線,席慕容的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永不老去的樹。而魯迅的鄉愁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中清醒的幻滅和沉痛的思索,我們從他的《故鄉》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如今我們回鄉是否也感同身受?
  • 魯迅文章從教材中刪除,真的會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嗎?
    魯迅是個全能型作家,在55年並不漫長的生命歷程裡,共留下1000萬字的作品,幾乎把所有文學體裁都嘗試了。他的作品享有很高的文學地位,其哲理性、批判性,能給讀者帶來醍醐灌頂的啟迪。閱讀他的文字,實際上是在閱讀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不好嗎?我為什麼只能讀50年以內的書?
    我30歲以前,對這個問題無感,直到某一天或者某個時刻,我突然悟出以前學的古文中某句話的深刻含義,再回過頭去看古書時,我感覺有心無力。基本上,我只能看懂50年以內的書。現在我做了父親,再讓孩子學習古文時,孩子問我的問題讓我感覺到,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十分必要。
  • 語文書裡的風月無邊你還記得嗎?
    我們早已遠離了坐在教室,手捧語文書耐著性子的去讀時光,那時的我們,討厭整天背著枯燥的之乎者也,討厭讀魯迅晦澀難懂的文章,更不喜歡去強行理解課本裡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字詞句。
  • 人教版更換魯迅《風箏》等9課文引關注 魯迅過時?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昨日作出回應,稱對於某新聞網首頁的失實報導表示遺憾,「目前為止,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冊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不過,魯迅作品是否適合尚在語文基礎階段的初中孩子來讀,在網上仍舊引發不少關注和討論。  「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這是多數學生對魯迅作品的感覺。
  • 最好的閱讀素材就是語文書,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靠這3本語文書
    在選擇讀什麼內容的時候,家長往往是苦惱的,我給孩子選的書,他都不看,沒辦法,還是要老師去要求學生看書。家長要明確一點,你在閱讀過程中的作用,是督促和引導孩子看書,養成習慣,培養興趣。還要對內容有一個基本的把控,很多家長在閱讀過程中非常強勢,孩子看什麼書,不能看什麼書,家長完全控制。
  • 最好的閱讀素材就是語文書,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靠這3本語文書
    在選擇讀什麼內容的時候,家長往往是苦惱的,我給孩子選的書,他都不看,沒辦法,還是要老師去要求學生看書。似乎一切語文學習上的問題,都能夠從課本教材中找到解決方法。沒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你對教材課本都不熟悉,你做其他的輔導書、看課外書有什麼用呢?教材是多少語文教學專家研究篩選編撰的,每一篇課文、每一段文字,都是精華,放著這麼好的文字不讀,要一遍遍去看不喜歡的課外書,這怎麼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呢?
  • 魯迅日記揭秘:那個曾經瘋狂讀佛經的魯迅
    第二年4月7日,友人許季上贈《勸發菩提心文》、《等不等觀雜錄》各一冊,9月16日魯迅就寄給了在紹興的周作人。同年,魯迅還買過《大唐西域記》(11月26日)和《釋迦譜》四冊(12月14日)。不過,魯迅讀這些書只是讀佛經前的「預習」,真正投入地大量閱讀佛教經典,是從1914年4月開始的。
  • 「舊人」魯迅下架,「新人」偶像登上孩子們的書本,這真的合適嗎
    他的精神過時了? 是的,這是一段中小學教材內容去與留的爭論,也是新舊個體認知標準的公案:到底是魯迅更值得我們懷念,還是新生偶像更能帶給我們成長的動力? 曾經,從小學開始,教科書中便不斷出現魯迅的名字,不論是《三味書屋》,還是《阿Q正傳》,又或者是《吶喊》,那都是學生們必讀、必背,甚至課外延伸閱讀的重點篇章。可是,現在呢?
  • 魯迅的有些文章,放在中小學課本裡,難度偏大
    我查了一下,小學課本中收錄魯迅的文章,只有一篇《少年閏土》,初中課本中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孔乙己》、《輪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等。其實讀這些文章,倒也不是太過於難懂,但是對於人生閱歷較淺的中小學生來講,還是缺乏一些品味它的生活底蘊。
  • 讀不懂魯迅到底應該怎麼辦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的日子。那段時間,有很多夜晚,在臨睡前,我都會找出一兩篇魯迅文章讀一讀,然後再想一想。  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真正讀懂魯迅。儘管每到一個與魯迅有關的時間節點,都有各種關於魯迅的文字密集呈現,但給我的感覺,完全可以套用魯迅那句話——「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
  • 魯迅回憶童年時最傷感的一句話,可惜很多人都沒有讀懂
    很多人都認為《五猖會》這篇文章寫的是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但我們如果細細品讀,會發現魯迅在字裡行間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尤其是文章最後一句話「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這一句尤為耐人尋味。作為成年人的魯迅,他真的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要在那個時候叫他背書嗎?肯定不是。那這句話是表達對父親的不滿,對以前接受教育的方式的控訴嗎?也完全看不出這個意思。
  • 魯迅的文章難道不再受歡迎了嗎?並不是,而是適合我們以後去讀
    說起魯迅先生,估計大家都是認識的,這個當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用他的筆桿書寫了太多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很多都被收入進入了我們平時上課的課本裡,對於很多人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在小時候都有著很深的啟迪意義。他的故事,他的文字,一字一句都是充滿深刻思想的,都是值得我們去仔細品味的。
  • 魯迅為何要退出教科書?專家:日本的語文教材一直保留魯迅的文章
    魯迅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筆對種種人情世相進行剖析,開發民智啟蒙國人。他以戰士般的勇猛在黑夜裡吶喊,批判著醜惡的過去和現在,呼喚著一個光明的未來。魯迅,他就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啊!看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忍不住想要提醒小新:小編,你省省吧,你這是在寫高中生作文嗎?別吹魯迅了,上個世紀吹魯迅吹得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