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迎著朝陽帶著露珠盛開是它一生最明媚的時刻,但這時候的花是斷不可輕易折斷的,待到日暮花落之時將它撿起,雖然散了剛開始的嬌媚歷盡滄桑的花兒卻多了成熟。
一個百無聊賴的早晨,作家突然回憶起來兒時的故鄉。但故鄉的那些人再也聚不齊,故鄉的味道也永遠地埋在了記憶中。
這時,他將手頭的幾篇文章起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這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從小學開始,魯迅先生就是語文課本中的常客,記憶中的《朝花夕拾》裡有大大咧咧又誠實善良的長媽媽,有學識淵博嚴肅的三味書屋老先生壽鏡吾,還有那個治學嚴謹,對人平等的藤野先生……
然而,似乎除了這些人物,當年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下來的「中心思想」卻早已被忘得一乾二淨,告別了中學課本,你有多久沒再讀過魯迅了?
魯迅的文字雖然晦澀難懂,但他的作品卻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讀,就拿《朝花夕拾》一書來說,雖然只有短短的十篇,但它所涵蓋的內容卻可以遠超十本書。有些東西,只有成長了才會慢慢懂得其中的道理,每個年齡階段翻閱《朝花夕拾》,都會收穫一種新的感受。
一部童年的追憶錄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雖然生在亂世,但我認為在當時,魯迅的童年算是美好的。
提到魯迅,你想到的可能是一位橫眉冷對千夫指用筆做武器的民族戰士,但其實,童年時魯迅家庭條件富裕,出生書香門第的他也和大多數頑皮的孩子一樣。
百草園是家中的一片遊戲聖地,長媽媽故事裡的美女蛇、長毛這些嚇小孩的形象是兒時聽過的童話故事,他也喜歡在課堂中偷偷溜出去用蒼蠅餵螞蟻,在老師眼皮底下畫畫。
魯迅是幸運的,他一出生就有優越的家庭條件,可以接受教育,故鄉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後的花園,讓他得以從小就接觸大自然,童年的經歷,為魯迅一生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少年時期家道中落,父親的離世對魯迅是非常大的一個打擊,因為家境不好,魯迅只能讀洋人的江南水師學堂,留學日本,更是因為中國人的身份被嘲笑貶低。
童年的魯迅就像生活在象牙塔裡的孩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肩膀上扛起的重量從一個家庭到一個民族。看透了世道人心,一個憤世嫉俗冷漠的魯迅出現在世人眼前。
無人能及的寫作風格
每個讀過魯迅先生文章的人都會為其寫作水平拍手叫好,雖然魯迅以言辭犀利聞名,但他的文章處處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冷幽默」,魯迅的文章不會直接罵人,但他幾句話就會把人損到極致,《父親的病》開頭的一個小故事,很多人看過幾遍還是會感覺很正常,但當你某一刻突然讀懂的時候一定會會心一笑。
《鎖記》一文中描寫衍太太用的詞都在誇讚她通情達理、溫柔善良,卻將衍太太兩面三刀虛偽狠毒的本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直接寫人或許會太過直白,所以魯迅《朝花夕拾》中用大量的筆墨來寫家中的動物,來寫陰間的鬼。實則是通過它們諷刺世上的人。
從《朝花夕拾》一書也可以看出很多作者個人的觀點。
雖然魯迅出生在舊式家庭,從小也在壽鏡吾門下熟讀四書五經,但他一直以來都在反對著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從童年時不喜歡被父親逼迫背書,到以後倡導白話文出版第一步白話小說。
魯迅並不是想丟棄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浩浩蕩蕩的傳統文化,而是意識到了我們要發展,要讓文化普及,就必須能讓所有的人都有權利有能力接受知識。
魯迅也敢於否定我們崇尚了幾千年的中醫,對中醫的否定,也是對舊社會制度的直接推翻。
《朝花夕拾》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一系列經歷,其中既有兒童視角的天真爛漫,又有成年後的諸多不順與無奈。
很多人讀不懂《朝花夕拾》重要的原因在於不懂魯迅的生平,這本書中的很多篇目都對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在讀書之前建議大家讀一讀魯迅的個人生平和家族關係。
如果你想了解魯迅,可以點上方連結《吶喊》、《朝花夕拾》、《故事新編》、《彷徨》共四冊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