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永群
「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魯迅
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一查便知。這兩天,北京魯迅博物館官網資料查詢在線檢索系統火了,網友們紛紛登陸搜索,僅5月7日上午半天,該檢索系統點擊訪問量就達到870萬人次,致使系統癱瘓數十次。
這個被網友們戲稱為「打假神器」的系統如此火爆,映照出人們對於「名人名言」的熱衷,也反映出誤用甚至編造名人名言現象早已是見怪不怪。
名人名言,顧名思義是指知名人士說過的較為出名的話,它通常蘊含哲理,能夠帶給人們啟示。試想,當你捧著一個大部頭在讀,讀到精妙語句,定會覺得暢快,或是茅塞頓開。
人們喜歡名人名言、喜歡引用名人名言,或許正是因為這個人、這句話觸動了我們,與我們達成了價值觀上的契合,能夠表達我們想說卻說不出來的話。
學生時代寫作文時,最愛用名人名言,方格中引號一打,仿佛文章就會增色不少。晨讀時翻著摘抄本背誦名人名言的場景,相信是許多人學生時代共同的回憶。「寫作文必備名人名言100句」等內容的不斷湧現,恰恰說明了在這樣的場景下,名人名言已經演變成了一種速成技巧。
這種「技巧」在網絡上同樣備受歡迎,不少人在編輯社交媒體的狀態時喜歡夾雜幾句名言。引用魯迅的話顯得犀利,加上林徽因顯得文藝,張愛玲、楊絳等人都受到名言愛好者的歡迎。名人名言變成了人們展示形象、顯檔次、鎮場子的工具,甚至出現了斷章取義、張冠李戴或是胡編亂造的現象。
「第一次見一個人,體溫在38.6℃,就叫一見鍾情。」 這句莎翁名言並不存在。
「我只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這句曾被莫言本人在線闢謠。
偽名言的盛行,事實上也是網絡淺閱讀的表現。在資訊時代,獲取一些名人名言只需輕輕點擊搜索,幾乎不需要什麼學習與記憶的成本。人們沒有耐心認真地讀一些作品,也沒有耐心用邏輯論證一些道理,便會選擇用這些雞湯化的、似是而非的名人名言來快速直白地表達心中想說的話。
然而,我們接近這些文化巨匠,最好的辦法還是硬著頭皮讀原著,而非把這些假名言拋來拋去。表情達意、讀書求知,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積累,不是一味的借人之口或是人云亦云。否則,複製粘貼來的名人名言用過就忘不說,還可能會詞不達意,甚至遭遇「被打假」的尷尬。
耐下性子、擠出時間讀書,「精進而不覺」,你自己的話或許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金句。
這家網紅店,一天就涼涼
「子軒」「紫涵」,你們被超越了
微信朋友圈「一個月可見」,這下舒適了嗎?
草坪被踩禿,雕像當馬騎......出門,記得帶「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