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窺探魯迅先生從小受到的教育,書讀百遍型的,魯迅先生的古文言功底特別紮實。處於古文言與白話文的交替點,語言形成題主所說的風格很正常。
魯迅先生的文章,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甚至可以作為時代的留聲機。然而真正把魯迅帶到公眾視野的,並非大眾的審美歸屬和精神追求,而是我們讀了背了大半個學生時代的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以及幾年來流行於社交網絡的段子。
不反對將魯迅先生作為一個文學信仰,也不蔑視他作為一個符號化的人物出現在網絡社交,畢竟一個歷史人物能發揮出恆久的餘溫是不可多得的、現象級的。魯迅先生的評價高和政治因素毫無關係。
與其說魯迅先生在尋求政治認同不如說政治在攀附其的成就。魯迅先生還對中國的美術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就是魯迅先生大力提倡,翻印的國外版畫。
還有魯迅先生對漢碑拓片的研究,還出了新書。大陸和臺灣兩次選百名作家的時候,魯迅先生都排第一。光是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作者就已經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先生有思想家和文學家兩重身份,他在文藝界的威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思想家的身份豎立起來的。
他對於國民性的深刻剖析和洞見,對五四運動反封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接下裡的很多年,又因為政治上的推崇,尤其是毛澤東的崇高讚揚,魯迅幾乎成為與孔孟相提並論的思想聖哲了。
魯迅先生如一把利劍一般,青鋒所指,當者披靡。那鋒芒對準過政黨,對準過民眾,對準過國家,對準過文化,也對準過他自己。魯迅先生不是一個簡單的批評者,他這一生所批判的不是時局,而是人性。
魯迅先生研究的路,現代文學的路,真的走的很艱難。在這個紛雜的世界,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去閱讀好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