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文章應該如何去閱讀,我們需要進行比較閱讀

2020-12-20 十裡荷塘秋水長

魯迅寫文章更多的是厚積薄發,自然流露,但是解讀就要加上時代背景的影響了

魯迅的文章因為有很多體裁是雜文或者隨筆,就一件事情生發開去,魯迅的表達在雜文中又總是那麼犀利,他一定是先想到了什麼,才去拿筆寫作,不寫的話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魯迅作為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寫文章的動機自己說是為了喚醒在鐵屋子裡沉睡的人們,想要起來吶喊兩聲,徘徊兩圈,彷徨片刻,尋找新的途徑看看如何能打破鐵屋子的桎梏,讓沉睡不醒的人們獲得重生的機會。

他的《故事新編》也是一樣的目的,期望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那麼好,他拿已有的歷史題材做自己寫作的素材,變換了裡面的形式,寫成小說,讓人來看對於歷史的一家之言的解讀,這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喚醒,相當了得。

那你說他是不是想了很多呢?

我的答案是他寫作時一定想到了很多,但是真的提筆起來奮筆疾書之時,那就是一條清晰的邏輯來幫助他將許多的文字快速地呈現出來,再給讀者以啟發和思考,並傳遞正義和打破舊世界的勇氣。

我們來看看魯迅的文章應該怎麼學習吧,你才會覺得不難。

魯迅塑造出來的很多經典人物到現在依然富有教育意義,如阿Q和看客們

魯迅的偉大在於他永遠是思想先行,身體力行地貫徹了白居易在唐代就闡明的寫作思想:「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合為時而著」,寫文章要對時代和社會有用處,寫詩歌要因事情受到觸動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

魯迅的文章和詩歌哪一篇不是這樣有感而發,這一點在寫作者身上真的是太重要了。比如下面這首著名的小詩,魯迅作於自己21歲的時光:

自題小像文/魯迅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21歲的年輕人,如果沒有思想,如何能寫出「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樣的詩句來。

至於魯迅筆下的阿Q就更是在這麼多年裡成為一個人盡皆知的代名詞,我們很多人動不動就自嘲自己是阿Q,阿Q精神作祟等等。

「阿Q精神」就是像魯迅筆下的《阿Q正傳》裡的主人公一樣常常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

阿Q之所以能夠成為典型,固然阿Q的自尊自負與自輕自賤是主要表現條件,但是背地裡他主要通過精神勝利法來讓自己找到某種心理平衡,那麼無論是排斥異端還是「投降」革命、無論是怒目主義還是「在肚子裡暗暗咒罵」的腹誹政策,都是完整的立體的阿Q這個形象的時代意義體現的手段。

同樣鮮明的還有知識分子孔乙己和《狂人日記》裡的狂人。

至於看客群,魯迅在當時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現在呢,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物質生活世界和以前相比是天地之差,但是看客群依然存在,他們轉移到了網絡上,化身成了「鍵盤俠」,躲在網絡的掩護下,對著他們看不慣或者是不了解的社會現象大放厥詞,並且常常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對某些人群在網上進行圍追堵截,而不管自己的言辭是不是造成了別人的困擾和精神上的痛苦。

魯迅唯一的一篇愛情小說《傷逝》,目的也是對新時代的知識女性有警醒和棒喝的作用,希望她們不要做《玩偶之家》裡的娜拉

此圖片是保存在廈門大學圖書館

魯迅作為大學教員,曾任教於北平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在這裡遇到了自己的愛情,認識了學生許廣平,兩個人在年紀上相差17歲,但刻骨銘心的愛情讓他們走到一起,從師生最終轉變為夫妻,這在當時引來了不少爭議。

其實資料上稱許廣平剛上學時有個情義相投的戀人同鄉,但是這個同鄉不久就染病年紀很輕就過世了。後來魯迅和許廣平也經歷了不少命運上共同要面對的事情,比如「女師大風潮」等,逐漸加深了感情,最終還是衝破了這種精神上的桎梏,在《兩地書》裡收錄了兩個人一個在廈門一個在廣州的往來書信,愛情進一步升華。這段時期是1926年後,再往後兩個人是先在廣州匯合再結伴到了上海,才正式結合在一起,並於1929年有了兒子海嬰,意思在上海出生的嬰兒。

魯迅去世前,曾送許廣平一首詩,寫道:「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究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這首詩,真實地寫出了他們婚後十年艱危相知,患難與共的愛情生活。

魯迅自己愛情甜蜜,獲得了事業上的左膀右臂,生活上的親密愛人,但是他也發現了很多女學生上學最大的理想就是找個門當戶對的有學問的人嫁了就是終極目標,以至於婚後還是個有點知識的家庭主婦,魯迅認為有必要喚醒這些女孩子們要真正找到自己。

《傷逝》就是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這也是魯迅唯一的一篇愛情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以「涓生手記」講述了他和子君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小說通過涓生、子君始以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終卻落到悲劇結局的描寫,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衝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而愛情,也需要時時更新和生長,家庭婚姻的安寧不會一勞永逸。

比較一下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的一篇演講稿《娜(nuó)拉走後怎樣》,後來這篇文章收入他的雜文集《墳》。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敏銳地捕捉到了「娜拉走後怎樣」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並揭示出在當時那樣一個不給女性獨立機會的社會裡,娜拉的命運只能是二者之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失敗的故事,在所有的時代裡都能遇到同樣的主題,這樣看你還會覺得魯迅的這篇小說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已嗎

香港小說家亦舒寫的婚姻愛情小說《我的前半生》,是在女性自由和解放的主題上對魯迅《傷逝》的續寫,改寫了《傷逝》中子君的悲劇套路。

亦舒希望借《我的前半生》探討的同樣是「娜拉走後怎樣」的問題。如果說,20世紀20年代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悲劇主要是經濟的原因,那麼,80年代生活富足的子君和涓生,他們的婚姻生活一樣出了問題。亦舒著重於離婚後子君的形象塑造,也就是現代女性面對婚姻變故後的精神重建。

亦舒故事裡的涓生是醫生,子君是養尊處優的太太,家裡的兩個孩子平兒和安兒有傭人和司機照顧,所以在感情失敗後,女兒安兒質問母親到底都能做些什麼,會做什麼,子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影視劇《我的前半生》是把故事又搬到了上海,結合時代特點讓這部戲裡主人公羅子君和陳俊生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平兒,陳俊生化身外資企業高管。故事的核心還是魯迅先生作品裡的:愛情需要時時更新、時時生長,女性要找到自己的獨立的社會地位。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保持平常心,結合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其實並不難理解

有一次我給一個班級裡的學生講魯迅的《秋夜》,問為什麼開篇要寫「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而不是說「我家後園有兩棵棗樹」呢?

小孩子們一臉茫然,對呀,幹嘛呢?

我一想,換個思路吧,我說:「昨天我家小孩從幼兒園回來,很興奮地跑到廚房說媽媽你看,我買了兩塊橡皮,一塊兒是綠色的,還有一塊兒也是綠色的!」

問:「我家的小朋友為什麼不說我買了兩塊綠色的橡皮啊?」

回答一下子明朗化:「他在強調呀!他很興奮呀!」

我轉回到《秋夜》的開頭說:「那從技法上來看,這也是一種?」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強調!」

我接著問:「那從氛圍的營造上來說,這句話傳達出了什麼樣的調子和感覺呢?」

回答:「孤寂、寒冷、陰沉、無聊、乏味、苦悶、寂寥、陰鬱……」

我總結:「非常完美!藉助冗長的筆墨,傳達單調、無聊、乏味之感,而這正是他當時思想苦悶的真實寫照。」

很多學生害怕讀魯迅的文章,總覺得魯迅的思想厚重,讀者閱讀時難以總結出最恰當最合適的答案,其實這種擔心沒有必要,魯迅是大思想家、大文豪不假,他的文章都是有前因後果的,我們要學會慢慢走近魯迅,聆聽一代偉大的文學巨匠的心聲,只要你真誠平和地去體會和揣摩,設身處地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時刻,學習就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你會越來越覺得魯迅的偉大,會明白他在當時的引領對於時代和社會來說是個多麼巨大的福音。

-END-

我是「十裡荷塘秋水長」,用文字記錄和分享美好生活。

相關焦點

  • 再見,魯迅先生,謝謝您給我們帶來這麼精彩的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窺探魯迅先生從小受到的教育,書讀百遍型的,魯迅先生的古文言功底特別紮實。處於古文言與白話文的交替點,語言形成題主所說的風格很正常。魯迅先生的文章,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甚至可以作為時代的留聲機。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 7年級的孩子如何做好《朝花夕拾》的閱讀 (上)
    守仁先前所遇到的問題,應該是7年級孩子共性的問題主要有兩個:讀不懂文章的內容(所包含的主旨、情感等等);讀不出寫作手法(技巧)。 因此我們重新審視每一篇閱讀題材,並針對上述問題,也就是對應從兩個大的方向進行引導。果然經過一段時間,守仁的閱讀理解題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相信未來可期,考試也會拿下很好的分數。
  • 中學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大眾閱讀淺表化現象嚴重
    綜合教材編輯、出版方和一些受訪教師的言論,理由有兩點:其一,在國內中學教材中長期「一家獨大」的魯迅文章,是閱讀貧乏時代的選擇,現在之所以壓縮魯迅文章的篇目,是為了及時追蹤新人新作,給時新作家的文章及時入選教材挪地方;其二,魯迅的文章對中學生來說,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不太適合小學生閱讀和理解
    反動階級對魯迅是恨之入骨,想方設法對魯迅進行迫害和打擊,魯迅以文章喚起民族的覺醒,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為己任,與中國當時最黑暗、最反動的勢力進行著殊死的戰鬥和不屈不撓的抗爭。 3、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文學泰鬥和文化主將,他的文章立意深遠,思想含義深刻,作為和平年代的小學生是根本是無法理解魯迅文章所表達象徵性的深刻含義,所以不太適合小學生學習和閱讀
  • 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刪背後的秘密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魯迅那麼多經典的文章從教科書裡刪了呢? 其一,魯迅先生的思想比較偏激,有獨到的見解,有獨立的思想。見到自己看不下去的事情,就直接開罵,為什麼他偉大,就是因為他通過如利劍般的語言罵醒了中國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這樣。
  •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在文章之後的命運如何?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漸長以及在同窗好友土田誠的勸解下,藤野先生逐漸卸下了自己身上教授的包袱,將自身越來越融入到日本傳統鄉村醫生角色中去了。此後近三十年,藤野先生都在當地紮根,並且行醫直到最後一刻。
  • 魯迅的文章逐漸被語文教材「剔除」,「去魯迅化」是否正確?
    隨著教育機制改革的詳盡,魯迅的文章已逐漸從教科書之中剔除。這一次很快引起了熱議,甚至兩極分化的慘烈言論。2009年以後,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剔除魯迅的《藥》、《阿Q正傳》《孔乙己》等9篇經典文章被下架。那麼,為什麼近年來魯迅的文章被排除在教科書以外呢?
  • 該如何認識你?我們的先生——魯迅
    二幾年前,我所喜歡的另一位作家餘華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有點嚇人,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被很多人過分解讀了。而我想借這篇文章,來說說魯迅對於現今生活的意義。餘華其實還是回到了那個問題:我們如何看待魯迅?
  • 家長應該如何進行親子閱讀?
    關於如何陪孩子讀繪本的問題,相信一直是很多家長都比較關心的問題。那親子閱讀的關鍵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如何來學習進行親子閱讀呢? 今天就這個問題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親子閱讀的關鍵並不是讀,也不是認識了多少字,學了多少單詞和語法,而是要引導孩子發現書中的樂趣,讓孩子有欲望通過讀書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了這個動力之後,不僅會推動孩子英文和中文方面的學習,更會為孩子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
  • 語文高考文學類閱讀試題是《理水》,魯迅文章將退出語文教材?
    歷次語文課程改革,魯迅的文章在語文教材中的佔比一直就是人們熱議的話題。曾有一段時間,魯迅的文章退出教材或者刪減其數量的傳言甚囂塵上。其原因:其一就是魯迅的文章思想比較深刻,對於學生的來說,理解與學習都有難度,語文課程教學大都跳過魯迅的文章不講,而且佔比較大,影響對其他文章的選錄。其二就是魯迅的文章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其內容和現在的時代脫軌。不應該再去大力渲染。
  • 魯迅的文章難道不再受歡迎了嗎?並不是,而是適合我們以後去讀
    說起魯迅先生,估計大家都是認識的,這個當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用他的筆桿書寫了太多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很多都被收入進入了我們平時上課的課本裡,對於很多人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在小時候都有著很深的啟迪意義。他的故事,他的文字,一字一句都是充滿深刻思想的,都是值得我們去仔細品味的。
  • 從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探討家長應該怎樣為孩子選書
    而魯迅早就提醒我們,胡亂追求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於今天的快餐式的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裡的酸酒,紅紙包裡的爛肉」,甚至有可能使我們的孩子成為「畸人」。其實在這裡用魯迅先生第二招來理解就清楚了。四大名著博大精深,幾乎包含了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的文學素養、藝術價值和作者的文字功底無與倫比,毋庸置疑。但對於兒童來說有些內容還是不適合。那麼四大名著能不能讀?答案肯定是能。可是要怎麼讀呢?很簡單,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是重點。
  • 中學語文教材教法:魯迅小說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因而,江澤民同志在《進一步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魯迅誕生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作為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而進行百折不撓鬥爭的偉大代表之一。魯迅是不朽的戰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從事新的歷史創活動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遺產。"
  •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
    其實不僅僅朱自清,被刪得最多的還是魯迅的文章。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出現在課文當中對學生真的像有的人來說只有負擔沒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魯迅的文章。一、魯迅文章真的那麼難懂嗎?曾經有人調侃說,中學語文最難學的就是魯迅的文章,甚至網上還有段子,找出一段話當中的語病,大家找的興致勃勃,挑出不少毛病,最後卻發現這一段話居然出自魯迅的文章。確實,魯迅的文章太具有個人的特色了,如果能夠去了解他所處的時代,我們就能夠發現,他的筆鋒和刀鋒一樣鋒利。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魯迅的道路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愛國主義是一種對祖國的崇高感情,也是對祖國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在近代中國,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的。在理想信念嚴重缺失的今天,弘揚魯迅以激越的愛國主義為底色的革命精神,是我們的時代和事業的需要。
  •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關於魯迅的作品,從沒有過改動或刪減。  目前,在蘇教版的初中教材裡還保留著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孔乙己》、《藤野先生》、《雪》等5篇文章,九年級下學期推薦的課外讀物是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並且在教材中呈現了《長媽媽》這篇文章。
  • 《朝花夕拾》閱讀任務群
    2.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進行圈點批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印證,也可以暫時放一放。3.摘要自己喜歡的地方,並嘗試用三兩句話作簡要點評。4.給《朝花夕拾》涉及到的人與作者的關係做一個簡要示意圖。5.閱讀時間規劃:5-10課時(主要是放在暑假期間進行,學生要自己規劃好閱讀時間和內容)。
  • 魯迅文章從教材中刪除,真的會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嗎?
    魯迅是個全能型作家,在55年並不漫長的生命歷程裡,共留下1000萬字的作品,幾乎把所有文學體裁都嘗試了。他的作品享有很高的文學地位,其哲理性、批判性,能給讀者帶來醍醐灌頂的啟迪。閱讀他的文字,實際上是在閱讀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 閱讀《書邊草》認識別樣魯迅,魯迅曾給金陵刻經處捐獻銀元?
    打開書,翻翻文章,大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題目,有興趣,立即購下。後來漸漸注意版本,翻版權頁,才知此封面為書籍裝幀名家錢君匋設計,書名題字,是富有學養的葉聖陶先生。《書邊草》大約是姜先生書話文章首次結集。據作者「後記」:「最早的寫於六十年代初,其後中斷了十幾年。大部分則是近三四年內寫的……」從收錄文字看,還有當時風習,以魯迅打頭,篇數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