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大眾閱讀淺表化現象嚴重

2020-12-13 人民網

用流行時文和快餐閱讀代替經過歷史檢驗的經典作品,已經成為今天必須正視的文化現象

新學期開學之際,傳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材刪除了魯迅《風箏》的消息。「去魯」是近年來新編教材的舊話題了,但是,依然引起公眾的關注。

為何要「去魯」呢?綜合教材編輯、出版方和一些受訪教師的言論,理由有兩點:其一,在國內中學教材中長期「一家獨大」的魯迅文章,是閱讀貧乏時代的選擇,現在之所以壓縮魯迅文章的篇目,是為了及時追蹤新人新作,給時新作家的文章及時入選教材挪地方;其二,魯迅的文章對中學生來說,過於深刻,甚至過於沉重,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不接地氣」,以更適合中學生閱讀興趣的新人新作替換魯迅文章,就是為了新編教材「更接地氣」、更「大眾化」。

文章代有不同,教材編選因時變更,這無可厚非;所謂因材施教,編選教材要針對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這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為了標榜求新而「以新去舊」,為了迎合學生而「從淺避深」,真的是語文教材「新編」的當然準則嗎?

語文教材範文的編選,是文學作品經典的編選。編選的基本準則,用主編了中國第一部文學總集《昭明文選》的梁朝文學家蕭統的話說,「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即入選文章當以思想性和文學性兩者為勝。魯迅的《風箏》,寫他少年時代粗暴地撕毀了小弟偷偷自製的風箏,以懲罰小弟的「沒出息」和表現為兄的「強勝」;而到中年之後,他突然明白「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少年時的做法是對小弟的「精神的虐殺」。然而,中年的魯迅,面對同樣已到中年的小弟,已經沒有辦法「補過」了,最令他自責而難以解脫的是,當他終於有機會向小弟敘說這件少年往事時,小弟卻「什麼也不記得了」。魯迅不可解脫的深痛,不是他曾經對小弟的粗暴,而是這粗暴施行於小弟永逝不回的童年——因此是得不到寬恕的。可以說,《風箏》用一個親情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深於親情的人生哲理:關愛必須從理解開始,因為生命的歷程不會在時間中重複。姑且不論文章的思想性,單就語言藝術而言,《風箏》文字自然貼切而遒勁醇厚,並非艱澀到不可為初中生所接受。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說:「我小學五年級時,沒什麼書好看,只有讀魯迅作品的單行本,看著看著就看進去了,初中時達到痴迷程度。我們那個時候能讀懂,現在的孩子就讀不懂了?難道大家的閱讀能力退化了?」曹文軒的質問值得我們警覺。

前些日子某出版社在網絡上做的閱讀調查顯示,四大名著讀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四大名著沒變,變的是讀者。不同時代培養不同的讀者,而不同讀者也能培養不同時代的文學和文化。當下閱讀之「輕」,從各類暢銷書排行榜的榜單即可看出。和「去魯」一樣,大家紛紛扛出了「大眾化」的大旗,似乎大眾化就是選擇自由,大眾化和讀經典「勢不兩立」。這種對大眾化的誤解一再發生,以致我們拱手讓出了文化傳承和文化提升的機會。大眾化是多元文化的並存,娛樂和求知並重,文化產品追求大眾化,並不意味著俯就和遷就,而是在形式上「明白曉暢」,在內容上「表達主流價值」,滿足大眾的需要並能提升大眾的修養。文化市場是大眾文化消費的供貨方,更是精神與修養的培育場,這兩個功能不是相互對立,甚至是替換、驅逐,恰恰相反,是可以並且有必要和諧共存。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因為它們是大師天才之作,還因為它們作為民族乃至人類文化的精神歷史結晶,是經過歷史淘漉的人類精神創造,具有深刻的文化建構力和深遠的精神影響力。流行閱讀、快餐閱讀的風氣之下,用流行時文代替經過歷時檢驗的經典作品,「請走」經典,已經成為今天必須正視的文化現象。別的不說,經典閱讀的缺失正在導致國民閱讀力和語言表達力的退化。以老師難教、學生難懂為由,把魯迅「請走」,正是當前社會過度娛樂化、大眾閱讀過度淺表化的反映。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教師的職責,就是要通過傳授新知識、解除疑問迷惑,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考能力,拓展其視野,提升其精神。「去魯」以「去經典」迎合學生「興趣」和「接受力」,其實是放棄了教育的提升功能。編教材就是要注重經典。不教經典,何成教材?如果教材的編選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而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既有知識為水準,那麼何談教育學生和提升學生?從小學升到中學,本是兒童步入少年,向社會開啟心靈的時機,範文的選擇,應當給學生一個跨入心智新階段的啟示。這個原則恐怕不能因為「創新」而丟棄。何況,「去經典」帶來的閱讀轉變,絲毫不意味著創新和創造。  

相關焦點

  • 難怪「魯迅的文章」靜悄悄地從中學課本中刪掉
    提起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想必不少人都能想起魯迅。魯迅在人們的思想上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支持,亦是有著思想萌芽的作用。想必大多數的人都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其中,孔乙己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那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腐朽分子。
  •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原標題: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胡強俊 畫  新學期開學,新生和老師在拿到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語文教材時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少變化。  記者了解到,雲南省各州市中學在使用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除了昆明、玉溪在使用蘇教版的教材外,文山、德宏、普洱等州市使用的是人教版,大理等州市使用的又是語文版(語文出版社)教材。  觀點交鋒  反對派:新放進來的文章經不起推敲  「對魯迅的文章被更換,我個人還是很難過的。」
  • 中學課本刪減魯迅文章爭議再起 專家:不必太糾結
    一個老話題,又在開學之際「周期性」地發生——散落在中學語文教材裡的魯迅名著,是該增還是該減?這次的起因是本學期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將魯迅的《風箏》刪除了。  值得思索的是,每次涉及魯迅作品的調整,語文教育界對此大多「心平氣和」,倒是坊間輿論的褒貶頗為激烈。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一直關注中學語文界的朋友想來已經發現了,近幾年在中學語文課本很多文章都消失了,不少現在的80後、90後記憶深刻的好文章都被刪除了。這個情況引起過很多人的深思,筆者前不久寫過一篇《〈背影〉是80後一代人記憶,大學教授建議刪除,網友:父愛無關瀟灑》,詳細討論了此事,有朋友在評論中指出:文字,文學,文化,還是傳統的更有生命力,更含蓄,更有欣賞價值,更富教育啟迪之意義。其實不僅僅朱自清,被刪得最多的還是魯迅的文章。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出現在課文當中對學生真的像有的人來說只有負擔沒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魯迅文章被踢出中小學課本,地動儀被刪除,我們學的都是謬論?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對中國的文學甚至是世界的文學都做出了重點的貢獻。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想要提他為候選人可是被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不配。很多人從小學就被這個大文豪「折磨」著,每當遇到魯迅的文章不是背誦就是抄寫,至今很多文章都還記得。
  • 魯迅文章被踢出課本,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給出答案
    眾所周知,我們這一代人,那可是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應當說是從小學到大,他的很多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藥》、《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等等,這些文章那時被收錄在了課本裡。但凡只要上過學的人都知道,課本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魯迅的文章。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文/本報記者李穎 武威遭遇「大撤退」網友為魯迅叫屈很多網友認為,刪除大量經典作品無論對於老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不利。一位叫做「陰謀小集團」的網友為魯迅「叫屈」:「為什麼魯迅先生被踢掉這麼多好的文章,從小他的文章就是重點學習的內容,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真的是對學生好嗎?」
  • 為何魯迅的文章會從課本中刪除?你又是怎麼看的?
    提起民國,相信大家都會想到這個年代出現的家人和才子,尤其是魯迅先生,他不僅僅是文學家,更是思想家和革命家,利用文字來抨擊敵人。可是現在為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會慢慢從課本中刪掉了呢?這其中的原因也讓人深思,那你又知道嗎?
  • 魯迅的文章從中學教材中刪除,這是真的嗎?原因是什麼?
    首先魯迅先生的文章並沒有被刪除,只不過課本重新編訂之後,魯迅先生的文章位置有所變化,事實上現在七年級上下冊,八年級上下冊,還有九年級上下冊都依然有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朝花夕拾》還是中考備考篇目,所以魯迅先生的文學地位完全沒有受到影響。
  • 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 網友追憶那些年的語文課本
    新學期伊始,人教版語文教材進行了調整,初一年級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其中魯迅文章《風箏》消失不見。人教版語文教材「微調」,魯迅文章《風箏》被刪除。由於調整幅度過大,網上甚至有了「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刪除魯迅文章」的傳聞。
  • 為啥魯迅的文章會漸漸的被從課本中刪除?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無數的才子佳人,在這些才子佳人中,魯迅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領頭羊了吧。他不僅僅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思想家,革命家。主席曾經還說過一句話,說我軍有兩位司令,一位是武司令,也就是朱老總,一位是文司令,那就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文章,就算是你做不到倒背如流,至少也是耳熟能詳的。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被大面積刪除?難道是文章出了問題?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被大面積刪除?難道是文章出了問題?但是有一件事情讓人很奇怪,初魯迅先生的《月光下的少年》,還有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他的《祝福》這些文章在學生的課本裡幾乎要無跡可尋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他的文章寓教深刻,為何在課本裡沒有了呢?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然而,從前10多年起,出現了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魯迅的10多篇經典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去魯迅化」似乎成為一種不可逆轉趨勢。這樣對待中國現代第一大文豪的做法是否欠妥?這樣做有什麼利弊?魯迅的文章到底該不該退出課本?下面,具體來分析這些問題。
  • 魯迅的文章被語文課本不斷刪除,是我們已經不再需要他了嗎?
    作為一個很有意思的文豪,魯迅的作品一直被收錄在我國的語文課本中。從小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初中的《藤野先生》再到高中時期的《記念劉和珍君》。在我們的學習生涯裡,魯迅先生和他的文章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學生時代。老師也一直強調,魯迅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因此,對於魯迅,都是很崇拜的。近年來,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刪除。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 魯迅,文學大家的文章到底該不該繼續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原字豫山「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實早在1896年魯迅先生的父親去世後,魯迅先生便開始寫日記。
  • 魯迅作品如此受歡迎,為什麼中小學課本卻在刪減?
    同時他也寫出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文章,比如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但是為什麼文筆如此優秀,文學水平極高的魯迅的文章卻被諸多課本所刪除呢?,魯迅的一些晦澀難懂的文章可能就被刪除了。,因此砍掉一些魯迅的文章,讓其他作家的文章呈現出來不僅對於孩子們的知識面的擴張很有好處,還能拓寬孩子們文學閱讀的興趣和視野。
  • 北大教授談教材增減名家文章:魯迅部分作品太深
    中學語文課本為何調整魯迅作品?「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對包括魯迅多篇文章在內的名篇進行了調整,這引起一些讀者的質疑。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執行主編溫儒敏近日解釋說,這是課程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適應現在中學生的需要。
  • 魯迅多篇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入課本時不修改?專家:想改但不能改
    魯迅先生是民國著名文學家,一生留下了許多經典著作,堪稱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現在有很多都被收錄進了課本中,從小學到大學幾乎都能看到他的文章。如果仔細閱讀魯迅的文章,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魯迅的多篇文章都存在錯別字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