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本刪減魯迅文章爭議再起 專家:不必太糾結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一個老話題,又在開學之際「周期性」地發生——散落在中學語文教材裡的魯迅名著,是該增還是該減?這次的起因是本學期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將魯迅的《風箏》刪除了。

  值得思索的是,每次涉及魯迅作品的調整,語文教育界對此大多「心平氣和」,倒是坊間輿論的褒貶頗為激烈。那麼,流傳於學生間的「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這句話,真能說明魯迅作品成為橫亙在學生通向語文學習彼岸的「蜀道」嗎?不少魯迅作品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到底又該在當代青少年中怎樣傳承呢?

  1 滬版教材 魯迅作品已經不多

  「撇開人教版不說,單單看一下上海版的教材,與十年前甚至更早些年份相比,現在中學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已經大為減少了。」寶山區交華中學語文教師史冬梅說,整個初中語文學習中,同學們與周樹人打交道的機會並不多,「怕周樹人」的概率不高。六年級第一學期只有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六年級第二學期沒有魯迅文章;七年級也只在上半學期學一篇《社戲》,八年級一年見不到周樹人,九年級上設立了一個「走近魯迅」的單元,收進了《風箏》《故鄉》《孔乙己》以及《自嘲》和《自題小像》兩首小詩。

  吳淞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唐秋明說,高一第一學期沒有魯迅作品,第二學期要學《為了忘卻的記念》和《藥》;高二兩個學期各有一篇《白莽作〈孩兒塔〉序》和《拿來主義》;到了高三還是學兩篇《未有天才之前》和《阿Q正傳》(節選)。

  這樣看來,目前滬版教材中魯迅的篇目並不多。雖然魯迅仍在滬版語文教材的作者隊伍裡佔據第一把交椅,但與過去相比,其作品所佔比例已經大為降低。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像《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紀念劉和珍君》《祝福》《祥林嫂》等,早已不再被收錄進教材。而201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學語文60年老課本》,其中還有更早年間進入過教材的魯迅作品,如《不識字的作家》《門外文談》《柔石小傳》《風波》等。

  2 尊重經典 全面提高學生水平

  有關魯迅作品從中學教材裡「大撤退」的消息時常傳來。《收穫》雜誌編輯部主任、作家葉開近日也在報刊撰文評說此次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再次刪減魯迅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裡,作家是有座次的。『魯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嚴格,輕易不能隨便搬動。」他認為,「教材編寫環境如果正常,現當代優秀作家的作品都應該納入平等的考量。」對於如何看待魯迅淡出語文教材,葉開覺得,魯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雖然過去他支持減少他的作品數量,但如果要全面退出則讓人「驚詫」。

  同樣,對於魯迅作品可能不太符合當今學生的閱讀及審美趣味的問題,也有語文教育專家提出,語文教材、語文課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趣味,而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與思想水準。比如,中學生初讀《拿來主義》,很可能會對課文理解得不深不透,但他們起碼可以學著思考關於民族文化的問題了,這就是學習魯迅作品的收穫。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語文特級教師譚軼斌在給《中學語文60年老課本》作序時,談及了作為教材編寫者的一段心聲:「剛開始,為了突出課本的『新』,我比較注重選擇時文。但教材主編和審查專家的意見讓我清楚地意識到,偉大的思想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衰老,『老』課文未必無新意,讓學生讀些『老』課文,同樣能獲得語言的美感、體驗生命的質感。」

  3 精挑細選 重點是讓學生接受

  在魯迅作品是增是減的爭議聲中,出現了一個較為「奇特」的現象——圈外舌戰熱鬧,圈內波瀾不驚。華東師大《中文自修》雜誌去年對數百位中學語文教師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認為魯迅作品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教師比例,與認為魯迅作品不太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教師比例大致相同。當然,也有3.1%的教師感到魯迅作品生澀難懂,對於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非常不合適。史冬梅老師認為,像《風箏》這篇課文,老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也累,不像《社戲》這般令學生越讀越有味,所以,如果把《風箏》從滬版教材中拿掉也未嘗不可,或許供學生們在課餘拓展閱讀更合適些。「從現在教材裡保留下來的魯迅作品來看,都不是些硬要塞進去的,而都是些典範的文章,無論是寫人物的還是寫環境的,都視角獨到,是很值得學生們去用心閱讀學習的。」

  宜川中學校長高潔說,沒必要太糾結教材裡的魯迅作品多了幾篇少了幾篇,關鍵是要如何讓學生接受。如果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收錄進再多的魯迅作品也沒有太大意思。高潔說,文科教材特別是語文課文的編排,不像理科那樣有著嚴謹的難易順序,選什麼樣的課文、按怎樣的標準去遴選課文,不同的教材會有不同的思路。比如,現在的語文教材大多是按主題設立單元,魯迅等經典文章也就自然要按各自的內容、體裁被編入相應的單元,有時不能與單元主題相融,就很可能被拿掉,但保留下來的肯定是經典中的經典。「說到底,語文教材不是快餐文化,它十分注重歷史文化的積澱,是在引導學生走進經典,去欣賞、理解、認識進而傳承好經典,這是語文教育的使命之一。保留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也正是這個目的使然。」高潔說。

  【新聞事件】

  今年9月,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面世。最惹眼的變化是,七年級新課本中刪除了魯迅的《風箏》和郭沫若的兩首詩《天上的街市》《靜夜》。新增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魏巍的《我的老師》以及邱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等。

  【相關連結】

  學會品讀魯迅同輩的佳作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寫作學會副會長黃玉峰說,看待魯迅作品應該有一顆平常心,他確實是一個現代文學的作家,但現代文學史上,和魯迅同時期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家。「魯迅聞名於他針砭時弊的文風,但他的作品表述方式比較迂迴,文字較為艱澀,有些確實不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其實在那個時代,許多作家都有各自的批評作品,比如,胡適先生的作品觀點不偏激,語言平實,娓娓道來,很是適合中學生品讀。」

  黃玉峰認為,魯迅的批判精神值得稱讚,但他有時候卻過於偏激,尤其是針對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抨擊。「中小學生應該閱讀更多作家的作品,比較地來讀,才能了解時代背景和真實歷史。魯迅時期可謂群星燦爛,有梁啓超、胡適、沈從文、周作人、林語堂、謝冰瑩、梁實秋等諸多著名作家,還有已選入語文教材的冰心、朱自清等。不同年齡的學生可有不同的選擇,尤其對於小學生和初中生而言,應該多讀一些充滿人情味和愛的作品,而不是從小學得過於尖刻,對所有事情都帶有成見。比如,周作人的小品,朱光潛對美學的研究等,都很值得一讀。」

  葉開也認為,語文教材體現的是教育思想,文學性考量從來「退居三線」,因此,中小學語文教材裡大多是所謂的「記敘文」、「議論文」。其實,小說是文學中的最大類,可選入教材的作品太多了,如法國兒童文學大師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這樣不朽的傑作,還比如老舍的《貓城記》這樣的本土名作,隨便選入一二章,都是美妙的文字欣賞。(記者 王蔚 馬丹)

相關焦點

  • 魯迅文章過時了嗎?為何教科書中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說歷史的女人——第1394期)多年來,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存在爭議,就是它該不該繼續在教科書中存在?將魯迅文章驅逐出教科書的說法曾一度甚囂塵上。雖然這種提議最終被取消,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魯迅文章在中小學課本中明顯地減少了,甚至在有些地方教材中曾完全被移除。那麼魯迅文章是否真過時了,被教科書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 因違反交規刪除《背影》,又接連刪減魯迅文章,現在的教育都咋了
    隨著文化說的提高,各種專家學者也是層出不窮,也提出過很多關於課本改革的建議,如果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還好,但現狀卻是刪減的內容越來越多了,理由也是千奇百怪。《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過一些事件的描述,體現了父子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但這篇文章卻被專家點名要求移出課本,而原因竟是因為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原標題: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胡強俊 畫  新學期開學,新生和老師在拿到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語文教材時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少變化。最明顯、也是爭議最多的變化莫過於魯迅先生的《風箏》一文被刪除。一同消失的還有郭沫若、瑪麗·居裡等的文章,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史鐵生、邱吉爾和海倫·凱勒等。晚報記者了解到,從2002年初中教學改革之後,雲南省選用了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昆明市語文學科就一直選用蘇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教材,持續至今。
  • 魯迅作品如此受歡迎,為什麼中小學課本卻在刪減?
    一說起魯迅,我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小學課本中的朝花夕拾等一些文章,而在現在的小學課本中,魯迅的很多文章都被刪減掉了,作為曾經民國時期的大文豪魯迅的一些文章,文筆犀利,針砭時弊,對於社會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看過的人無不稱快。
  • 魯迅為何要退出教科書?專家:日本的語文教材一直保留魯迅的文章
    魯迅對痛苦存活於世的民眾懷著一種極為崇高的悲憫之情,他雖然曾偏激地說過「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這是典型的「怒其不爭」,但我們不應忘記這前面還有「哀其不幸」四個字。不僅僅是海峽對岸的那個省,就連鄰國日本的國語教科書中也一直有魯迅的作品。早在1953年,魯迅的《故鄉》就入選了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的中學國語教科書,譯者為著名魯迅研究專家竹內好。之後,光村圖書株式會社、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等多家出版社的中學國語教材都選用了魯迅的作品。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 魯迅的多篇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入課本時不修改?專家無奈道出苦衷
    這種刪減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樣的內容確實不太適合孩子們讀。不只是古人的作品會被刪改,現當代名家的作品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幾十年前,這篇散文是被教育學家葉聖陶收錄進課本的,當時「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類的文字是被刪除了的,原因也是覺得不適合孩子們讀。後來隨著社會接受能力的提高,如今這句才又被重新加回了課本。
  • 難怪「魯迅的文章」靜悄悄地從中學課本中刪掉
    提起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想必不少人都能想起魯迅。魯迅在人們的思想上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支持,亦是有著思想萌芽的作用。想必大多數的人都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其中,孔乙己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那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腐朽分子。
  • 時代依舊需要魯迅,為何魯迅有些文章被移出課本,網紅進入考卷?
    魯迅的筆觸,一品可看出他那個年代特有的、那留存於階級間、強弱關係間讓人憤怒的「壓迫」;二品、三品之下,可能便會看出多少年來一直存於人心與人性的劣根。這種「劣根」不是魯迅時代特有的產物。心中但凡有那麼一兩分鐘赤誠和謙遜,再讀魯迅文章的時候,被羞得面紅心跳也不是太奇怪的事。
  • 高中課本大「變臉」 「魯迅大撤退」惹爭議(圖)
    一位叫做「陰謀小集團」的網友為魯迅「叫屈」:「為什麼魯迅先生被踢掉這麼多好的文章,從小他的文章就是重點學習的內容,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真的是對學生好嗎?」  一位叫「末小瓶」的網友憤憤地表示:「為什麼《藥》會被踢出來?!當年它帶給我的震撼是相當大的!難道說如今再提人血饅頭已經過時?還是不敢讓祖國的花朵直面鮮血淋漓的人生?」
  • 魯迅文章重返高中語文課本,先生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今年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定了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當年魯迅作品的「退」出,其實說法並不準確過去,對於魯迅作品的刪減,基本是基於三個方面,一是語文課本上佔比較大,二是普通反應難度不小,三是文章內容很難與時代產生共鳴。但是需要補充的是,多年前,有些媒體口中的「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一直關注中學語文界的朋友想來已經發現了,近幾年在中學語文課本很多文章都消失了,不少現在的80後、90後記憶深刻的好文章都被刪除了。其實不僅僅朱自清,被刪得最多的還是魯迅的文章。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出現在課文當中對學生真的像有的人來說只有負擔沒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魯迅的文章。一、魯迅文章真的那麼難懂嗎?
  • 中學語文新增課文受專家青睞 具有多重解讀空間
    別低估中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魯迅作品的刪減,網上一種流行的說法是,魯迅作品太難懂了,不太適合越來越流行「讀圖」思維的中學生。「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執行主編溫儒敏也表示,新語文課本對名家作品的增減主要考慮其是否適合現代中學生,考慮語文性。魯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對於現在的中學生來說,可能太深了,他們讀起來不容易懂。
  • 高中課本刪掉魯迅著作、《背影》《孔雀東南飛》惹爭議
    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裡剔除了?
    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對於當下的中學生來說,這該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回想我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於是,中學幾年下來,魯迅先生終於在應試教育的填鴨灌輸和過分解讀中,被讀死了。整個中學期間,我總覺得他的文章枯燥、無趣、煩悶,看到就頭痛,以至於高中畢業後,極少自覺讀他的任何作品了。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魯迅文章被踢出課本,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給出答案
    眾所周知,我們這一代人,那可是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應當說是從小學到大,他的很多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藥》、《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等等,這些文章那時被收錄在了課本裡。但凡只要上過學的人都知道,課本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魯迅的文章。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前言:提及到魯迅的話,我們都會感到很是羨慕,他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所書寫的文章更是深受人們所喜歡,代表作品更是有不少,甚至有的作品還被列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魯迅先生的影響能力是多大。
  • 當課本裡沒了衛青、霍去病、魯迅等,我們還剩下什麼?
    近年來,一些課本進行了新版本的更改,雖然算是一種進步,但是課文之中卻少了能夠代表民族精神的衛青、霍去病和魯迅等,這讓很多民眾感到擔憂。新課本中刪去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典型案例,那我們才剩多少的東西可以教育給孩子?
  • 語文課本刪除魯迅寫入TFboys,有人說這是教育的退步,你怎麼看?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教育大本營前段時間,有人發現學生的教材有了不小的改動,我們身邊的一些明星被寫進了教材,比如趙麗穎、王源、王俊凱等等,而像魯迅、嶽飛、文天祥等這些名家在語文課本中的作品則被刪除掉,這樣的改動引起了大家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