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想必不少人都能想起魯迅。魯迅在人們的思想上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支持,亦是有著思想萌芽的作用。想必大多數的人都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其中,孔乙己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那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腐朽分子。但那一份尊嚴在多年以後品讀,也成為了眾多中年人所感慨之處。其實,魯迅先生不少的作品在今天都給大家帶來了很深的感悟,當時《狂人日記》、《吶喊》、《朝花夕拾》等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對當代青年進行了很大的思想洗禮。在那句「學醫是救不了人的」被廣為傳播後,眾多戰士以筆為槍,開啟了為國家鬥爭的道路。至今魯迅先生那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依然被眾多人所稱讚。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的文筆略顯犀利,在抨擊社會現實時,無論是直言還是隱晦的話語,均令人熱血澎湃。但是近些年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魯迅的文章竟然悄悄地在中學課本中消失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想必大家在小學時,都接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早》,在初中以後,便學習到了《孔乙己》這篇文章。小編依然記得當時老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為我們剖析文中字句的場景,雖然魯迅先生是白話文作家,其中依然有不少句子晦澀難懂,所以,老師在講解課文時,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其實,魯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學課本中刪除是經過眾人投票的,之所以刪除,就是其中的深意是初中生難以理解的。縱使不少老師在講解課文時,會將較為難懂的道理簡單化,但魯迅先生的思想,卻不是十三、四歲孩子所能理解並接受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還是較為簡單的,像「祥林嫂」等故事,其中的疾苦和深刻的思想含義在初中生塑造價值觀、人生觀的時候,他們很難將較為偏激的思想正確理解,若是不能施以完整的教育理念,去講這些道理時,既會擔心孩子會模仿其中的行為,也會擔心他們對這些思想理解不夠。因此,魯迅先生的課文在中學課本中刪除,也有著一定的道理。雖然中學已經較難接觸魯迅先生的課文,但在高中的時候,魯迅先生的作品還是值得眾多學生學習,體會魯迅先生熱愛祖國的這份疾苦之心,就是一大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