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這一代人,那可是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應當說是從小學到大,他的很多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藥》、《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等等,這些文章那時被收錄在了課本裡。但凡只要上過學的人都知道,課本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魯迅的文章。那些在我們年少時看起來晦澀難懂的課文,現在看起來,卻越發覺得寫的真好,可是這些年隨著教育減負,教育改革的聲音越來越大,教科書也不斷的在改版。
據媒體報導,今年開學伊始,不少老師和學生發現,新版的高中語文課本刪除了魯迅的《阿Q正傳》,《藥》,《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爭議。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對中國的文學甚至是世界的文學都做出了重點的貢獻。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想要提他為候選人可是被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不配。而魯迅先生的文章,寫作技巧不用說,必然很優秀,但是拋開技巧談內容,也同樣高人一等卻又入骨三分,及其鋒利,同樣文章也是艱澀難懂。
其實這是魯迅所處的時代決定的,因為當時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文言文和白話文處於並存的時代,魯迅所處的那個的時代正好是文言轉變到白話的時期。從魯迅文章的語言中你既能領略到文言的生冷,又能體會到白話的雛形所帶來的青澀感。
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真的是我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的作品不僅能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學性。不管是散文還是小說,亦或是諷刺文,魯迅先生總能妥善地處理好文字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可是魯迅的文章,卻是被刪除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要知道魯迅的很多文章,那對於那些愚昧的人,那是有著警醒的功能,他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做,什麼事是不能去做。
不過也有些人是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刪除魯迅的文章的確可以降低很多難度,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進」更多的當代作家們的好文章,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這樣一想其實也不錯,而人教部也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這樣的事還發生在歷史課本上,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張衡所發明的候風和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印在歷史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漸漸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地動儀,是張衡發明的,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夠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以及模型圖片。但是現在它卻被慢慢地從書上移除了,相信以後了解的人也就會慢慢地變少。
我們曾經歷史書中,地動儀的圖片,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記載復原的,但只有形狀相似,無法具備預測功能,其中也有一些科學暫時無法勘測到的問題,所以其中的一部分內容被刪除,但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刪除。
針對這些歷史人物「莫名消失」的質疑,人教社也做出過回應,只是是因為教材內容安排有變,其中一些有爭論性的內容被刪除,人物及相關內容並未刪除,當然這也是為了保證歷史課本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對於以上內容,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