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教育大本營
前段時間,有人發現學生的教材有了不小的改動,我們身邊的一些明星被寫進了教材,比如趙麗穎、王源、王俊凱等等,而像魯迅、嶽飛、文天祥等這些名家在語文課本中的作品則被刪除掉,這樣的改動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對於教育部在教材上的改動,家長們和我們這些經歷過以前未改版的語文教材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都各執一詞,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類。
一部分人認為,在學生時代有些名家的作品確實是晦澀難懂,這次的改動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是一次十分不錯的嘗試。而還有一部分人覺得,刪掉這些作品十分可惜,簡直是中國教育的退步。
教育一直都是個嚴肅的事情,而明星一直以來都是學習的大敵,老師和家長都特別擔心學生因為追星而耽誤學習。
現如今,這兩個看似水火不容的元素被放在了一起,這樣真的好嗎 ?
1.明星不是貶義詞,榜樣的力量很強大
很多人對於明星帶有某種偏見,認為他們都是經過包裝的,而且過於商業化,這樣的人不該進入教材。其實這樣的想法過於偏激了,明星也是普通人,他們曾經的奮鬥歷程同樣勵志,這些積極的意義對於學生的成長很有激勵作用。
特別是現在,明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各個領域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在教育領域也不該缺席。尤其是那些正能量明星,他們的事跡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更能夠給學生們帶來強烈的代入感,這不但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更能充分發揮這些明星的榜樣作用。
另外一方面,明星被編入教材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我們教材中那些歷史人物,在他們的年代同樣是明星,我們在不斷從歷史人物中汲取力量的同時,也要學習我們身邊的榜樣。而最新編入教材的明星們無疑都是領域內優秀的榜樣,他們的榜樣作用更加貼近現實,更有實際意義。
所以說,教育不該是一成不變的,它應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而不斷迭代更新。
2.刪減不是拋棄,取其精華最重要
除了對於加入明星的非議,對於一些歷史人物的刪減同樣引起了眾人的不滿。這種改動讓從小就看著這些故事長大的人難以接受,甚至有人說這是中國教育的退步。
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長大,他們的身上凝聚了很多中華民族珍貴的品質。不過刪減他們也是從客觀需要出發的一種選擇,特別是有些作品不適合當前的教育階段,或許在情感上一時難以接受,但這樣其實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曾經作為學生的我就深有體會,就拿魯迅的作品為例吧。當初上學的時候,魯迅的文章絕對是噩夢般的存在。相信經歷過中學時代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聽過這句話—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魯迅的作品之所以難,是因為他的作品需要整體去感受和把握的,想要理解魯迅的作品不僅僅要從文章入手,還要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社會環境、以及作者的當時的狀況等等方面,而中學課本裡的文章只是節選,這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很難體會到文章的精華所在。
現在的一些學者大牛都說過魯迅的作品適合成年人去賞析閱讀,讓中學生學習難度太大了。所以說那些被刪減的作品不是不好,而是不適合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勉強去學習這些作品,學生無法透徹理解其中的內涵,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還有一些被刪減的內容是出於民族問題的考慮或者是出於價值導向的考慮等等,被選中的都是一些不符合現在價值觀的作品,這也是出於保護青少年的考慮,而且這些內容只是不在考試的考查範圍內,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去了解、學習。
3.教育想要進步,教材就要與時俱進
教材對於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上面傳達的就是這個時代需要的,教材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教材的改動一定是很慎重的。大家對於教材改動的爭論,正說明了教材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樣的教材才是當前教育所需要的呢?
答案就是,與時俱進的教材才。
現如今時代發展的很快,我們需要學習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我們的榜樣也會越來越多,但是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對於將一些明星的事跡寫入教材就是順應潮流的一種選擇,在有限的篇幅內藉助明星的榜樣作用,傳達出最新最有意義的知識。
而對於那些名家的作品,他們所表達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早期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一句俗話所說:「教在課堂,學在課外」這些名家的作品和精神一直在我們生活中被人口口相傳,嶽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難道在教材上出現的少就沒人知道了嗎?
未來,學生的教材肯定還會有改動,還會有更多新鮮的素材被加進來。中國的教育想要進步,就不要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為我所用。這樣的改動不僅不會讓中國的教育退步,反而會讓我們的教育緊跟時代的需求,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總而言之,不管教材如何變化,作為學生都應該對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以及作品有所了解。學習他們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因為他們是中華文化傳承千年流傳至今的文化瑰寶,是一份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