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曾經的語文課文嗎?如果一篇文章能被選入教科書,那就說明這篇文章有足夠的影響力,如果個人傳記能出現在教科書的文章中,那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膜拜的。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各類新媒體的崛起,明星、網紅、主播也在迅速萌生崛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現在在孩子的童年裡,電視劇電影已經充滿了他們的童年,明星主播更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說到霍去病有的孩子會問他是誰?說到李佳琦卻沒有不知道的,甚至就連教科書裡,也在慢慢地出現明星的名字與故事。
早在前些年,上海的一個教科書出版社就把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詩歌從教科書中替換掉了,甚至連魯迅的很多文章也一併從教科書中刪除了。這一做法也引起了廣泛的熱議,然而得到的回答卻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太過於晦澀難懂了,不適合收入到小學一年級的教科書中,看到這一解釋,曾經那些背誦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少年閏土》的人,曾經那些拜讀了魯迅先生《吶喊》《朝花夕拾》的人直呼:我們的時代已經是過去式了。
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大量從教科書中刪除,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措施,學生們看不懂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因為他們都沒有親生經歷過魯迅先生的歷史,而現在的社會早已不是「祥林嫂」的社會了,所以,如果讓學生們強行的去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那確實就是有點強人所難了,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內容是需要學生們去加強學習記憶的,如果不懂那也就意味著考試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為了考一個高的分數和好的大學,所以學生們只能強加理解,敷衍記憶,與其這樣的敷衍浪費時間,不如多一些學生們更感興趣的東西,所以武俠、明星、網紅開始出現在了課本中。
雖然課本中加入這些「新鮮血液」後確實變得有趣生動了許多,也可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學習更加感興趣,但是,過多的宣揚這些明星網紅們,會不會將教育帶向另一個領域呢?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三觀?就像在我們小時候如果被問到:長大後你想幹什麼?得到最多的回答一定是:科學家。然而現在再提出這樣的問題後,最多的回答卻是:明星,網紅。
想到以前上學時在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確實比較晦澀難懂,但是在老師的講解下或是自己翻查資料後,在一遍遍的閱讀後,總是會給人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甚至不同時代、不同立場去閱讀,也會有不一樣的覺悟,這樣值得經久推敲閱讀、耐人尋味的文章,才是經典,才值得我們手捧書本,一字一句地去鑽研。
在古今文化產生強烈碰撞的今天,我們不能一味批判明星網紅的時代是不值得學習的,畢竟有許多光鮮亮麗的明星背後都是用無數汗水和努力才獲得的成就;我們也不能一味堅持只有傳統、古人才是值得學習的。只是希望學生們能在課本上學習到文化的精髓、人物的精神和學習的真理,而不是一味地沉迷於「追星」無法自拔,在現代信息教育下可以取其精華。
關注我,不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