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課本:魯迅、霍去病沒了,「取而代之」的明星卻越來越多

2020-12-12 騰訊網

世界日新月異,科技日益發達,人們接觸到的大多都是再時新不過的東西,歷史人物與當代人們漸行漸遠,少有人問津。近來就發生了一件事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常年「棲息」在小學生課本裡的魯迅和霍去病被遷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更熟悉的明星。

遺忘

之前上海市小學一年級教材將原本課文中的八首古詩全部刪去,這就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其實不僅是小學這樣,中學教材內容的改變也讓人們失望。

17版的中學歷史教材將衛青和霍去病從中剔除。英雄的名字會不會就這樣被新一代的人們所漸漸遺忘?如果連當年為我們保家衛國,抗擊匈奴的英雄都被人們遺忘了,那新的一代又要怎樣坦然行走在21世紀?

無獨有偶,被我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當年可謂是語文教材的「寵兒」,他的多篇雜文都曾被選入語文教材,如《少年閏土》《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等等,還記得初學《早》這篇文章時,魯迅先生幾乎成了全班的偶像,我們東施效顰地在桌子上認真地刻下「早」這個字,好像這樣就可以和魯迅先生一樣。

但在近幾年,魯迅先生的文章卻不被教材編寫者所推崇,他的多篇雜文也漸漸消失在教材之內。不知道多年之後,人們是否還會知道「周樹人」就是當年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

歷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銘記,反省今天,以古鑑今,而非是為了讓人遺忘,無論是英雄們的事跡還是文章。

魯迅先生

話劇人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當歷史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了空洞、輕薄、虛無的存在,他們也將成為「輕飄飄」的一代人,少了歷史的負荷,很難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

原因

若分析這個中緣由,倒也無非幾條。

首先,科技日益發展的同時,網絡普及度也越來越高,從前的小孩子們三五成群,玩的是捉迷藏,過家家等遊戲,但放眼今天,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都是些抱著手機平板的小孩兒。我們在感嘆其學習電子產品能力之強的同時也為此惋惜。

他們在網絡上關注更多的是娛樂新聞,明星網紅,極少有人拿著手機去了解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前的歷史人物。

小學生玩電子產品

以至於現在小學生的作文裡多的是網紅主播,電競遊戲等相關內容,批改作業的時候也讓老師頭疼。

或許是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吧,教材裡才出現了許多當紅明星,例如趙麗穎被稱為勵志女神,出現在孩子們的課本中,而周杰倫的《蝸牛》《劍傷》也出現在小學生們的語文教材中。同樣被選入教材的還有吳磊,易烊千璽等少年明星。

教材編寫者的初衷大概就是想引起孩子們的注意,讓他們對學習更有興趣,更願意在其中投入更多精力。

其次,教材若一直不變,很有可能會被人認為老舊沒有新意,適當的改變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歷史人物的生卒年不詳也導致了他們的「退場」,如神醫扁鵲,被稱為「醫祖」的他就被17年中學歷史教材所刪去。

試卷題目

還有一個原因是教材編寫者考慮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特別是小學生,領悟能力尚有待增強,魯迅先生的部分雜文可能並不適合他們,刪去也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是拋棄,小學生看不懂,中學生總能有能力理解的,大可以把它們添加到中學生教材裡,這樣也不算是「大材小用」了。

最後的原因就有些荒唐可笑,有些歷史人物竟因為某些專家認為其存在有待考究而被剔除。如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就被迫從17版歷史教材中消失,原因有些可笑,某些歷史專家經考究懷疑屈原是司馬遷虛構出來的人物。

那我們今天吃粽子,划龍舟,「一本正經」地過著端午節,到底是為了紀念誰?這樣說來,是不是連《離騷》也不能倖免於難,我們吟誦流傳下來的文化經典,到頭來竟是一片虛無。

退一萬步來講,假如屈原真的是虛構人物,那上古的神話故事我們還要不要再講給孩子們聽,學生們能否在教材裡看到「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的故事,它們都沒有確切的文獻表明來源,更沒有真實性,不是嗎?

新與舊共存

教材編寫者將正能量的明星編寫到教材中無可非議,只要他們確實有利於學生們的學習,但代價不應該由那些原本就「生活」在教材中的歷史人物所承擔。

以前的教材編寫者把他們選入教材的初衷就是讓下一代銘記他們,弘揚他們的精神。當然,也為了傳播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既然這二者都各有優點,為何不能新舊融合共同相生,非要爭個「你死我活」呢?

這其中的關係就有點像之前鬧得沸騰的外國節日與中國節日之爭,是慶祝外國節日還是只過中國傳統節日?相信明智的人都會同時接受這二者。過度「閉關自守」導致落後閉塞,過度「崇洋媚外」又會導致文化自信的缺失。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二者都包容。明星和歷史人物在教材上的關係也大致相同。

思考

經過大家多次的努力反映,衛青和霍去病又重新出現在了課本上,英雄從不會在歷史長河中湮沒,他們的故事流傳至今,是有理由的,同時也證明了他們存在的價值。

霍去病雕像

同樣值得慶幸的是歷史人物被刪出學生教材只是個例,國家還是一直支持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經典故事出現在教材之中,朗朗的讀書聲一直飄蕩在校園上空,弟子規,三字經被小學生所朗誦……

事實上,教材的編寫關係到學生的教育問題,而教育又是一國的大事,所以教材的改變難以不引起各方人們的關注。

教材上是出現了當紅明星還是歷史人物,這並不是本質問題,教材編寫者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們形成自我選擇能力,讓他們看見世界的本真模樣,而不是一昧沉迷於網絡之中。

明星也好,歷史人物也罷,將他們選入教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如何正確處理這其中的平衡,還需要教材編寫者投入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相信以後的教材會讓孩子們和大人們都更加滿意。

相關焦點

  • 課本裡的魯迅、霍去病沒了,「取而代之」的明星卻越來越多
    常年「棲息」在小學生課本裡的魯迅和霍去病被遷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更熟悉的明星。但在近幾年,魯迅先生的文章卻不被教材編寫者所推崇,他的多篇雜文也漸漸消失在教材之內。不知道多年之後,人們是否還會知道「周樹人」就是當年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
  • 小學生課本:魯迅、霍去病沒了,「取而代之」的明星卻越來越多
    少年們也是一個個擁有著網絡心態的少年,他們大多數的偶像都是所謂的明星,很多歷史的著名人物,都不在是他們所熟知的。對於他們來說,更貼近他們的就是明星,為了迎合這些網絡少年,課本也做出了很多的編撰。甚至很多小學生課本中,魯迅的很多文章也被下架,他們覺得魯迅的文章太難懂,不適合現代的學生。在18年的歷史教材中,對漢匈戰爭也是隻字未提,我們的民族英雄少年霍去病也被刪除了。很多的年輕人還感慨自己的青春,真的要離開了。最後還是在廣大網友的爭論中,出版社也決定在歷史教材中,把霍去病和衛青補充進去。
  • 當課本裡沒了衛青、霍去病、魯迅等,我們還剩下什麼?
    近年來,一些課本進行了新版本的更改,雖然算是一種進步,但是課文之中卻少了能夠代表民族精神的衛青、霍去病和魯迅等,這讓很多民眾感到擔憂。新課本中刪去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典型案例,那我們才剩多少的東西可以教育給孩子?
  • 學生課本裡霍去病沒了魯迅沒了,但明星們卻出現的越來越多,好嗎
    網紅、主播、短視頻達人等等層出不窮,現在的小朋友也在網絡世界裡面成長,他們的童年充滿著遊戲、電視劇、明星。就連教科書裡面都慢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明星的名字 。這樣真的好嗎?前些年有一個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爭議,內容是上海某出版社將小學一年級語文教科書裡的許多經典詩歌都刪除了,之後教科書裡將魯迅
  • 課本裡明星越來越多,原本的「魯迅」卻沒了,真是因為時代在變?
    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逛知乎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則帖子,說是現在學生的課本裡明星的面孔越來越多,之前一直在課本裡出現的「魯迅」等這樣一些名人卻沒有了這本身沒錯,但課本裡新增添一些明星,原本的「魯迅」卻沒了,這就值得深思了。時代變了,教材做些改變可以理解,但有些人物和精神不應該被遺忘明星身上有些優點可以讓孩子們去學習,但這只是學習和教育的一方面。主流教育更應該重視一些為國家為民族大義做出貢獻的學者。
  • 語文課本裡沒有了魯迅,沒有了霍去病,出現了許多明星,這樣好嗎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各類新媒體的崛起,明星、網紅、主播也在迅速萌生崛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現在在孩子的童年裡,電視劇電影已經充滿了他們的童年,明星主播更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說到霍去病有的孩子會問他是誰?
  • 教科書裡嶽飛沒了,魯迅沒了,可明星和主播卻越來越多,這樣好麼
    按理說這樣的改變對青少年是具有促進作用的,然而不知道大家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現如今很多年輕人提起各位明星和主播是頭頭是道,但是如果讓他們說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跡時,他們卻是啞口無言。似乎在這些年輕人的心目中,那麼衣著光鮮靚麗的明星和主播才是他們的偶像。
  • 魯迅被刪減,嶽飛被移出,明星頻頻被寫入教材,這是教育的進步嗎
    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人們再也不處於當初為了食物而全力奮鬥的階段了,如今我們的生活當中,精神層面的消費佔比越來越高,這正是我們所處的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與此同時,為了滿足大家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自然會產生一些娛樂明星,成為孩子們的偶像。家長們大可不必擔心,只要仍然處於正常範圍內,不至於過分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這都是沒問題的。
  • 都說霍去病厲害,那他到底有多厲害呢?怎麼能讓匈奴如此手足無措?
    大概意思就是失去了祁連山,以後我的牲畜們沒辦法好好的繁衍了。失去了焉支山,以後我們的婦女出嫁時都沒辦法好好的打扮了。元狩四年,漢武帝衛青和霍去病各率眾攻打匈奴左賢王部。霍去病大獲全勝殺敵七萬餘眾,並乘勝追殺至瀚海。瀚海就是如今的貝加爾湖畔。一大半在今俄羅斯境內,一小半在中國黑龍江境內。
  • 魯迅文章被移出課本,明星傳記卻能入選課文,這算與時俱進嗎?
    而那些飽受當代騷年喜歡的電視明星們,不知是出於什麼考慮一個一個地蹦進了教科書,蹦進了小學生的視野裡還是因為那些漂亮的明星更能討孩子們喜歡才選進課本呢?我個人覺得這是從根本上錯誤的!周先生是現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 霍去病同志光輝的一生!
    多方面了解了一下2017新版的部編本初中歷史課本,發現它的確對舊版教材做了一些調整,所謂調整就是改,增,刪三種方式。幾乎每一年教材都會根據時代和教學需要做一些微調,但基本的原則和架構不會改變。這次調整涉及比較廣,教材容量就那麼大,必須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負荷能力,有增必有減,有減必有增。
  • 語文課本刪除魯迅寫入TFboys,有人說這是教育的退步,你怎麼看?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教育大本營前段時間,有人發現學生的教材有了不小的改動,我們身邊的一些明星被寫進了教材,比如趙麗穎、王源、王俊凱等等,而像魯迅、嶽飛、文天祥等這些名家在語文課本中的作品則被刪除掉,這樣的改動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 小學生課本寫滿明星名,字裡行間全是「愛意」,網友:作業太少?
    很多小孩子對追星這件事樂此不疲,也許我們小的時候也是如此,課本上貼滿了明星的貼紙。一個小學生課本寫滿明星的名字,字裡行間全是"愛意",網友說,作業太少。前不久,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他的小侄女正常小學六年級,他以輔導侄女功課的名義翻開了侄女的語文課本。結果在書的扉頁上寫滿了蔡徐坤這個名字,而且還有一些為明星打call的話語,字裡行間全是"愛意"。
  • 為啥魯迅的文章會漸漸的被從課本中刪除?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無數的才子佳人,在這些才子佳人中,魯迅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領頭羊了吧。他不僅僅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思想家,革命家。主席曾經還說過一句話,說我軍有兩位司令,一位是武司令,也就是朱老總,一位是文司令,那就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文章,就算是你做不到倒背如流,至少也是耳熟能詳的。
  •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原標題: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贊成派:新教材貼近生活 初中語文課本刪除魯迅文章胡強俊 畫  新學期開學,新生和老師在拿到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語文教材時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少變化。最明顯、也是爭議最多的變化莫過於魯迅先生的《風箏》一文被刪除。一同消失的還有郭沫若、瑪麗·居裡等的文章,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史鐵生、邱吉爾和海倫·凱勒等。晚報記者了解到,從2002年初中教學改革之後,雲南省選用了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昆明市語文學科就一直選用蘇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教材,持續至今。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不太適合小學生閱讀和理解
    魯迅被稱為世界文豪,可是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魯迅的文章卻很少,以前選的文章,好多都被刪除了。魯迅的文章不太適合小學生學習、閱讀和理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創作年代特殊,含義深刻,不適合小學生學習理解。
  • 小學生語文課本塗鴉:大禹說英文,杜甫加汽油,網友:王者是閏土
    如果沒有見過這種匪夷所思的語文課本,接下來的畫面一定讓你腦洞大開,感嘆的卻不是課本的尺度之大,而是驚訝於現在的小學生真是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  大禹站在滔滔洪水之中,問:「What’s this?」扈從答曰:「YOYO!」果然是臨深淵而不懼的史詩級人物。
  • 魯迅的文章難道不再受歡迎了嗎?並不是,而是適合我們以後去讀
    所以很多人都把魯迅先生奉為自己的榜樣,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字,更是因為他的堅韌的精神世界。那麼最近的幾年裡,如果我們去看到現在小學生用的新版本的書本,你會驚訝地發現裡面收錄的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是越來越少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是不是代表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不再受歡迎了呢?
  • 小學生課本塗鴉,杜甫竟玩起了自拍!家長:這孩子真是我親生的嗎?
    對於想像和動手創造能力正處於蓬勃發展的小學生來說,課本上的插圖無疑是展現自己超凡「藝術水準」的最佳畫板,今天就和指導君一起來看一下吧~現在的小學生腦洞很大,比我們那一代想像力豐富許多,看到課本上被塗鴉得面目全非的插圖,指導君不禁自嘆不如,但是面對這群熊孩子,這也讓班主任束手無策。
  • 高中課本大「變臉」 「魯迅大撤退」惹爭議(圖)
    [提要] 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比如《孔雀東南飛》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  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