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章為什麼不太適合小學生閱讀和理解

2020-08-29 其正色

魯迅被稱為世界文豪,可是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魯迅的文章卻很少,以前選的文章,好多都被刪除了。魯迅的文章不太適合小學生學習、閱讀和理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創作年代特殊,含義深刻,不適合小學生學習理解。

1、因為魯迅生活在中國社會劇烈動蕩的大變革中,也是中國社會最黑暗的年代,國家內憂外患,連年戰亂不斷,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在民族生存的危亡中,人的生命、人身自由、言論自由等受到嚴格的限制,革命者的身心受到殘酷的摧殘。

2、魯迅在這個最黑暗的年代,拿筆做武器,他的文章像一把利劍刺向最黑暗的舊社會。反動階級對魯迅是恨之入骨,想方設法對魯迅進行迫害和打擊,魯迅以文章喚起民族的覺醒,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為己任,與中國當時最黑暗、最反動的勢力進行著殊死的戰鬥和不屈不撓的抗爭。

3、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文學泰鬥和文化主將,他的文章立意深遠,思想含義深刻,作為和平年代的小學生是根本是無法理解魯迅文章所表達象徵性的深刻含義,所以不太適合小學生學習和閱讀。

二、魯迅關愛青年一代的學習和成長

1、魯迅在給顏黎民的信中談到關於學習和讀書,並給青年人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希望青年人讀書要全面。

2、既要讀文學方面的書,又要讀科學方面的書;既要多讀中國文學名著,還要多讀外國文學名著,還要讀其他方面的書,。就像人要吃飯一樣,只有營養全面,才能有利於身體健康成長。

3、多讀書,讀好書,魯迅曾經打過一個形象的比方,讀書猶如蜜蜂採蜜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人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吃飯長身體,讀書長精神。魯迅說過,讀書是休息的最好方式,魯迅的文章更適合知識青年和閱歷豐富的成年人學習閱讀。

三、魯迅思想激進,文章充滿戰鬥力,注重文學的教化作用,不太適合小學生閱讀和理解。

1、魯迅的文章風格獨特與眾不同,尤其是獨創性的白話文、雜文、駁論文等體裁的文章,非常注重文學的社會功用性,使文學的教化功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如《狂人日記》以狂人的口吻指出中國舊文化的腐朽,必須打破並積極改造,進行新文化運動。魯迅的說理性文章《拿來主義》,現在讀來也深有感觸,想到前幾年中國遊客在日本瘋狂的搶購日本馬桶一事,至今記憶猶新。

2、在國人眼裡什麼貨都是外國的好,月亮是外國的圓,手機是美國的好。國人口口聲聲愛國,可是看看中國大地上到處跑的車都是洋車。

3、我們一度奉行送去主義,外國人拿我們最好的資源加工產品,卻給我們送來了洋垃圾,我們為什麼不搞拿來主義呢?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愛國熱情難道只是喊口號嗎?隨著國人由送去主義到拿來主義的逐漸覺醒,對當代社會中人們崇洋媚外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

4、魯迅的文章語言犀利,文化性、思想性、藝術性極高,不適合小學生學習閱讀。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魯迅棄醫從文,從事專職教育和文學創作,希望以文救國,喚起民族的覺醒、團結、進步。毛澤東稱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是中國最硬的骨頭,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魯迅是中華民族的魂。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文章難道不再受歡迎了嗎?並不是,而是適合我們以後去讀
    所以很多人都把魯迅先生奉為自己的榜樣,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字,更是因為他的堅韌的精神世界。那麼最近的幾年裡,如果我們去看到現在小學生用的新版本的書本,你會驚訝地發現裡面收錄的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是越來越少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是不是代表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不再受歡迎了呢?
  • 中學課本刪減魯迅文章爭議再起 專家:不必太糾結
    對於如何看待魯迅淡出語文教材,葉開覺得,魯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雖然過去他支持減少他的作品數量,但如果要全面退出則讓人「驚詫」。  同樣,對於魯迅作品可能不太符合當今學生的閱讀及審美趣味的問題,也有語文教育專家提出,語文教材、語文課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趣味,而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與思想水準。
  • 免費資源 | 適合英語初級讀者使用的閱讀理解文章
    今天分享一份適合英語初級讀者使用的閱讀理解文章,這一份資源包括5篇閱讀理解文章。這份閱讀文章資源包括以下單詞族:am, eb, im, ot, um & eck。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以下內容:包含了該短元音詞族家庭的短元音單詞和視覺單詞(搗蛋詞);每個問題後面都有四個閱讀理解題,以-et詞族閱讀題為例講解一下:1)第一題檢測短音單詞詞族詞
  • 魯迅的文章逐漸被語文教材「剔除」,「去魯迅化」是否正確?
    2009年以後,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剔除魯迅的《藥》、《阿Q正傳》《孔乙己》等9篇經典文章被下架。那麼,為什麼近年來魯迅的文章被排除在教科書以外呢?這些作品太高深,難以理解。我們應該知道,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吃人的時代,一個我們應該破舊迎新的時代。
  •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裡剔除了?
    寫一篇文章搞那麼多暗示,難不成他是曹雪芹的徒弟?他的句子就一定要這樣理解嗎?我就不能換一種解讀?後來筆記抄多了,聽老師翻來覆去分析久了,我們也總結出一套魯迅課文的應試訣竅。比如,讓你分析底層貧苦人民的話,答案中一定要出現「劣根性」三個字;如果要評價舊式知識分子,就要有「封建迂腐麻木」之類的字眼;剖析官僚階級,記得使勁往壞了寫,什麼兇殘、虛偽、黑暗,這些負面的詞儘管往上堆。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魯迅的文章大多是抨擊當時的社會、人性,在魯迅的尖銳的筆鋒之下,一個個披著虛假外皮,或者咧著吃人嘴臉的惡人,被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魯迅之文,讀之有氣,品質有味。此「氣」乃魯迅的民族氣節,魯迅也被成為了「民族魂」,此「味」乃文章的傳達給讀者的深刻的內涵。魯迅的文章讀起來不像白開水寡然無味,也不像純文學一樣只注重單純的抒情。或許人們會覺得,魯迅的文章語句不通,不是我們現在正常的、習慣的語句表達順序。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被大面積刪除?難道是文章出了問題?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被大面積刪除?難道是文章出了問題?但是有一件事情讓人很奇怪,初魯迅先生的《月光下的少年》,還有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他的《祝福》這些文章在學生的課本裡幾乎要無跡可尋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他的文章寓教深刻,為何在課本裡沒有了呢?
  • 為啥魯迅的文章會漸漸的被從課本中刪除?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無數的才子佳人,在這些才子佳人中,魯迅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領頭羊了吧。他不僅僅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思想家,革命家。主席曾經還說過一句話,說我軍有兩位司令,一位是武司令,也就是朱老總,一位是文司令,那就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文章,就算是你做不到倒背如流,至少也是耳熟能詳的。
  • 喜歡閱讀的小學生,閱讀理解正確率總不高,老師告訴你問題出在哪
    如果語文老師和家長同時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幫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小學階段,好好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學生自身也很喜歡看書,我們常看到,有的小學生,上學、放學路上,家長騎車帶著他,坐在後座上,也會拿著書看的小學生。這樣的孩子都被譽為是「別人家的孩子」,家長們還會提醒身邊的孩子,你看看人家同學,多用功,抓住一點點時間就在看書,就你不愛學習,成天想著玩手機。
  • 為什麼魯迅許多文章都在課本上消失不見了?這其中有五個關鍵
    說起我們中國近代的文學作者,最有名的莫過於魯迅了,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被作為教科書的範文,那麼為什麼現在他的許多經典文章都被接連的刪除了呢?而當時魯迅的許多文章都提出了在當時封建社會人們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他提出了問題,並沒有告訴人們解決的辦法。即使人們看到了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好,可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無濟於事啊!
  • 人教版語文教材刪掉魯迅文章(圖)
    「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裡去理解,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確實不太好掌握。」鄭州七中初中部語文組組長、鄭州市教研室中心組成員張玉明說,新教材用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代替了這一親情主題的文章。  張玉明說,以往的寫作融合在「寫作與綜合性學習」中,新教材有了單獨的寫作版塊,每個單元明晰了寫作的主題。「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 中學課本刪除魯迅文章 大眾閱讀淺表化現象嚴重
    綜合教材編輯、出版方和一些受訪教師的言論,理由有兩點:其一,在國內中學教材中長期「一家獨大」的魯迅文章,是閱讀貧乏時代的選擇,現在之所以壓縮魯迅文章的篇目,是為了及時追蹤新人新作,給時新作家的文章及時入選教材挪地方;其二,魯迅的文章對中學生來說,
  • 小學生閱讀理解差,如何提高解題能力?記住這張表,閱讀時填一填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成為了提高成績和擴充文學素養的重要方式。老師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家長對學生不愛看書的焦慮,似乎小學生只要閱讀做不好,那語文成績永無翻身之日。事實上,閱讀理解屬於語文能力測試中的提高項目,閱讀理解的能力來自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閱讀理解的解題能力,有多種辦法,但是哪一種才是適合自己的?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 小學生閱讀理解難點在哪裡,如何提高課外閱讀理解解題能力?
    小學生閱讀理解其實沒有大人想得那麼高深,大多考查對文章較淺層的內容理解,對於把握文章中心及分析人物思想情感及形象特點的題型大多考的是知識的遷移能力,即和課本所學文章內容有很密切的聯繫。因此要提高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 魯迅先生的文章應該如何去閱讀,我們需要進行比較閱讀
    魯迅寫文章更多的是厚積薄發,自然流露,但是解讀就要加上時代背景的影響了魯迅的文章因為有很多體裁是雜文或者隨筆,就一件事情生發開去,魯迅的表達在雜文中又總是那麼犀利,他一定是先想到了什麼,才去拿筆寫作,不寫的話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 小學生如何做閱讀理解?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複習要求: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比較熟練地默讀課文;能背誦或複述指定的課文;能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能讀懂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報,理解文章的內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1.什麼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寫一篇文章總有個目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要掌握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讀一篇文章,如果弄清楚了它的中心思想,就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 魯迅文章從教材中刪除,真的會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嗎?
    這是為什麼呢?專家主要給出了兩點解釋:其一,魯迅的雜文不容易被孩子理解。魯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是雜文,但是雜文需要閱讀者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讀懂。初、高中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專家認為,《藥》、《孔乙己》、《阿Q正傳》、《吶喊(自序)》、《為了忘卻的紀念》等文章,在語法結構上比較生硬,生僻詞彙偏多,並且字裡行間隱藏著晦澀的寓意,讓中學生去讀這些文章是在強人所難,應該給中學生提供一些好消化、易吸收的文章。
  • 適合小學生閱讀的10套經典科普讀物
    今天繼續這個系列,和大家分享《適合小學生閱讀的10本經典科普讀物》。讀過這些書之後,孩子們會開始理解,為什麼科學是美好的、有趣的、通情達理的、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 激發興趣,啟發思維,讓科學精神的光輝早些照進孩子們的靈魂。適合小學生的經典科普讀物書單裡,一般都有《神奇的校車》、《小牛頓科學館》等書目,因為普及度比較高,就不在此專門介紹了。
  • 人教版語文"送走"魯迅 專家:他文章"過於深刻"
    趙瑜說,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拿這篇《風箏》來說,寫於魯迅44歲時,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已經讓這時期的魯迅對過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反省。文章看似從在北京看風箏寫起,卻用濃筆寫出了故鄉放風箏的細細的情景。再比如,「《傷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們能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