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大家的文章到底該不該繼續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

2020-08-27 楊三兒看世界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原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其實早在1896年魯迅先生的父親去世後,魯迅先生便開始寫日記。1899年在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期間接觸到赫胥黎的《天演論》後,魯迅先生的文學思想才初具「雛形」。

直到1936年10月17日舊病復發,18日因病去世,魯迅先生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小說集和雜文集,並且對翻譯國外文學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付出,並且自身著有諸多學術專著,為新中國的文化點名了方向。

在此之前,有傳聞稱魯迅先生的文章將慢慢從中小學生課本中刪除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討論,可悲的是討論中並沒有一邊倒的反對,竟然有人支持將魯迅先生的作品從課本裡刪除,原因竟然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晦澀難懂,年齡偏小導致其反覆閱讀不得要領。這對於一位為新中國文學史貢獻巨大的偉人來說是何其可悲。

小編認為,魯迅先生的著作雖然難懂,但其傳播的思想意義深遠,在初學時代就可以嘗試著讓他們去學習接受,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們了解近代中國文學史,更有助於孩子們的人格獨立,而且相信讀過魯迅先生作品的各位看官都深有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是拿來反覆看的,只有細細咀嚼魯迅先生的文字,才能讀懂先生的思想意義。

對此,您怎麼看?

相關焦點

  • 魯迅文章被踢出中小學課本,地動儀被刪除,我們學的都是謬論?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對中國的文學甚至是世界的文學都做出了重點的貢獻。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想要提他為候選人可是被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不配。很多人從小學就被這個大文豪「折磨」著,每當遇到魯迅的文章不是背誦就是抄寫,至今很多文章都還記得。
  • 難怪「魯迅的文章」靜悄悄地從中學課本中刪掉
    提起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想必不少人都能想起魯迅。魯迅在人們的思想上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支持,亦是有著思想萌芽的作用。想必大多數的人都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其中,孔乙己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那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腐朽分子。
  • 魯迅的有些文章,放在中小學課本裡,難度偏大
    我查了一下,小學課本中收錄魯迅的文章,只有一篇《少年閏土》,初中課本中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孔乙己》、《輪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等。其實讀這些文章,倒也不是太過於難懂,但是對於人生閱歷較淺的中小學生來講,還是缺乏一些品味它的生活底蘊。
  •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一直關注中學語文界的朋友想來已經發現了,近幾年在中學語文課本很多文章都消失了,不少現在的80後、90後記憶深刻的好文章都被刪除了。這個情況引起過很多人的深思,筆者前不久寫過一篇《〈背影〉是80後一代人記憶,大學教授建議刪除,網友:父愛無關瀟灑》,詳細討論了此事,有朋友在評論中指出:文字,文學,文化,還是傳統的更有生命力,更含蓄,更有欣賞價值,更富教育啟迪之意義。其實不僅僅朱自清,被刪得最多的還是魯迅的文章。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出現在課文當中對學生真的像有的人來說只有負擔沒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魯迅作品如此受歡迎,為什麼中小學課本卻在刪減?
    一說起魯迅,我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小學課本中的朝花夕拾等一些文章,而在現在的小學課本中,魯迅的很多文章都被刪減掉了,作為曾經民國時期的大文豪魯迅的一些文章,文筆犀利,針砭時弊,對於社會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看過的人無不稱快。
  • 中學課本刪減魯迅文章爭議再起 專家:不必太糾結
    一個老話題,又在開學之際「周期性」地發生——散落在中學語文教材裡的魯迅名著,是該增還是該減?這次的起因是本學期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將魯迅的《風箏》刪除了。  值得思索的是,每次涉及魯迅作品的調整,語文教育界對此大多「心平氣和」,倒是坊間輿論的褒貶頗為激烈。
  • 為啥魯迅的文章會漸漸的被從課本中刪除?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無數的才子佳人,在這些才子佳人中,魯迅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領頭羊了吧。他不僅僅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思想家,革命家。主席曾經還說過一句話,說我軍有兩位司令,一位是武司令,也就是朱老總,一位是文司令,那就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文章,就算是你做不到倒背如流,至少也是耳熟能詳的。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然而,從前10多年起,出現了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魯迅的10多篇經典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去魯迅化」似乎成為一種不可逆轉趨勢。這樣對待中國現代第一大文豪的做法是否欠妥?這樣做有什麼利弊?魯迅的文章到底該不該退出課本?下面,具體來分析這些問題。
  • 魯迅文章過時了嗎?為何教科書中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說歷史的女人——第1394期)多年來,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存在爭議,就是它該不該繼續在教科書中存在?將魯迅文章驅逐出教科書的說法曾一度甚囂塵上。雖然這種提議最終被取消,但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魯迅文章在中小學課本中明顯地減少了,甚至在有些地方教材中曾完全被移除。那麼魯迅文章是否真過時了,被教科書一再刪減?聽北大教授如何說。
  • 時代依舊需要魯迅,為何魯迅有些文章被移出課本,網紅進入考卷?
    為何魯迅的有些文章被移出課本?在議論為何魯迅的有些文章會有人覺得應該移出課本前,我們需要有一個基本觀點:語文課本入選文章有變動是一件相對「正常」的事情。其實,我們面對各種人和事,「靈活性」是比較重要的原則,在教育上也是一樣。
  • 為何魯迅的文章會從課本中刪除?你又是怎麼看的?
    提起民國,相信大家都會想到這個年代出現的家人和才子,尤其是魯迅先生,他不僅僅是文學家,更是思想家和革命家,利用文字來抨擊敵人。可是現在為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會慢慢從課本中刪掉了呢?這其中的原因也讓人深思,那你又知道嗎?
  • 魯迅文章被踢出課本,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給出答案
    眾所周知,我們這一代人,那可是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應當說是從小學到大,他的很多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藥》、《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等等,這些文章那時被收錄在了課本裡。但凡只要上過學的人都知道,課本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魯迅的文章。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 「去魯迅化」成常態,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經調查發現,中小學課本之所以會出現「去魯迅化」的現象,其實有兩個原因:第一,有人認為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度的時代,他的很多文學作品讓人晦澀難懂。而且魯迅先生的作品太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特點,許多的語氣、用詞都與現代文有出入,甚至還有許多的通假字。「去魯迅化」就是為了讓當代語言更加流暢、直白。第二,有人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過於有時代特色,因為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黑暗的年代,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現實意義。而現在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魯迅先生所批判的東西大部分已經消失,所以魯迅先生的作品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 魯迅文章重返高中語文課本,先生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今年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定了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當年魯迅作品的「退」出,其實說法並不準確過去,對於魯迅作品的刪減,基本是基於三個方面,一是語文課本上佔比較大,二是普通反應難度不小,三是文章內容很難與時代產生共鳴。但是需要補充的是,多年前,有些媒體口中的「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 魯迅文章被傳徹底退出教材 回應:只刪了一篇
    該負責人還強調,目前的初中課本裡,魯迅是近現代作家中選用作品數量最多的,有六到七篇。以魯迅在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即使今後修訂,也不太可能全部捨棄其作品。  傳言  刪除魯迅個別文章 傳成最後一篇  這則消息是怎樣傳播開來的?
  • 為何魯迅的文章將慢慢的從課本中除去了呢?了解原因不禁讓人深思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大家想必都度過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的雜文和小說寫作,周作人的散文寫作,這是近現代文學公認的兩大脈絡,但是魯迅的文章近些年引發出了很大的爭議,乃至於被請辭出語文教科書就是一種例證。
  • 高中課本大「變臉」 「魯迅大撤退」惹爭議(圖)
    散文方面,則有巴金的《小狗包弟》,這是一篇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學」,這篇文章選自巴金的散文集《隨想錄》。該散文集中的許多文章是巴金用「自我懺悔的形式,從反省自己的軟弱開始,逐漸進入對全民族的靈魂的拷問」。這是巴金寫《隨想錄》的一個重要特點。  而古代詩文也新增了諸如柳永的《望海潮》、杜甫的《詠懷古蹟》、辛棄疾的《水龍吟》、李商隱的《李賀小傳》等作品。
  • 該如何認識你?我們的先生——魯迅
    這是文學上的魯迅。克制而有總難以抑制的暖暖情誼,批判中總也帶著無盡的希望,這便是他的風格。即簡,即繁。二幾年前,我所喜歡的另一位作家餘華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有點嚇人,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被很多人過分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