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與許廣平的驚世忘年戀(圖)
魯迅、許廣平與兒子海嬰的合影。1934年12月9日,魯迅購得《芥子園畫譜》三集,是上海有正書局的翻造本。原刻難得,翻本無勝於此者,魯迅以此贈妻子許廣平,並題詩一首,云: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再十年的1946年10月,許廣平寫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當年道:嗚呼先生,十載恩情,畢生知遇,提攜體貼,撫盲督注。
-
許廣平:陪伴魯迅最後十年的女人,唯一摯愛,為何至死沒有名份?
提起魯迅,所有人對他的作品,事跡應該都是如數家珍的。在那樣的一個年代,魯迅可以說就是那個時代的標杆,他在那個時代作出貢獻對中國的進步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的。可以說魯迅的一生都是一個傳奇,一個無法超越的人。他這一生堪稱完美,除了那段跟許廣平的師生戀,被人詬病和議論。
-
名人師生戀我給分為四類,你還知道哪一些?
師生戀這個名詞似乎更容易發生在名人身上,比如,魯迅娶了比自己小18歲的學生許廣平;法國總統馬克龍娶了大自己24歲的老師布裡吉特;李雙江娶了小自己27歲的學生夢鴿;楊振寧娶了比自己小54歲的學生翁帆。師生戀為什麼會發生在這些人身上,這些師生戀有什麼特點,分析一下無外乎這麼四類:第一類為男老師追女學生、第二類為女學生追男老師、第三類為男學生追女老師、第四類為師生日久生情。下面我們依次來給盤點一下。
-
學生給老師寫信,成就民國最出名師生戀,僅有一子成無線電專家
學生給老師寫信,成就民國最出名師生戀,僅有一子成無線電專家師生戀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禁忌的話題,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社會,為人師表有著嚴格的道德操守,師生關係與倫理關係想關聯,男老師與女學生往往界限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拿民國教授楊棟林為例,因為戀上了北大校花韓權華,被迫引咎辭職。
-
魯迅和許廣平:好的愛情,從來沒有計較和索取,只有理解和奉獻
令許廣平沒有想到的是,魯迅在收到信的當天,就連夜寫了回信,詳細地解答了許廣平的「人生之問」。從此,許廣平和魯迅普通的師生關係被打破,他們一封又一封地通信,他們在信中暢所欲言,或談理想,或談時事。一對心靈高度匹配的情侶,合寫了一部《兩地書》,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課本上的魯迅,讓我們體味到了魯迅和許廣平那平淡卻又刻骨綿長的愛情,它是一對師生勇敢衝破世俗,曾經深深愛過的最好的見證。
-
許廣平 | 她不是魯迅先生身旁那位「簡單」的女子(下)
圖文&編輯|君子陶1923年,初次見面時,魯迅是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老師,許廣平則是熱心好學,每次上課都要坐在第1排的學生。要說許廣平與魯迅先生開始時只是普通的師生關係也無可厚非。1925年3月,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第一次給老師魯迅寫信。
-
蕭紅筆下的許廣平,就是照顧魯迅生活的老媽子,許廣平自己怎麼說
那時的蕭紅時常造訪魯迅家,經常一呆就是一整天,幾乎成為了最熟悉魯迅一家的人,也專門用文章描述過魯迅一家的生活。 在蕭紅筆下,年輕的女知識分子許廣平與魯迅的同居完全是真情錯付,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蕭紅筆下的許廣平 在蕭紅看來,魯迅和許廣平的結合毫無愛情可言。
-
民國著名的5對「師生戀」 1人悲慘自殺 最後1對生下著名女作家
導語:「師生戀」在任何時期似乎都是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因為一般人都認為有悖倫常。由於古代封建社會女孩子根本不上學,所以此種戀情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但是在民國那個新舊思想交替的時期,「師生戀」不但發生了,還被人美化為「追求自由的浪漫事兒」。
-
136年前的今天,設計北大校徽,師生戀的文學巨匠魯迅出生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36年前的今天,設計北大校徽,師生戀的文學巨匠魯迅出生【祖父行賄導致家庭敗落】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一名秀才。童年生活於百草園、鹹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這成為後來小說集《吶喊》、《徬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來源。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1928年底,魯迅與許廣平同居一年以後,許廣平突然告訴了魯迅一則"壞"消息,她懷孕了。 彼時魯迅剛辭去原有的教授工作,開始專心致力於文學發展與民族事業,而許廣平,亦是與魯迅一起,在上海宣傳民主。
-
魯迅與許廣平:甘苦兩心知;曹禺與李玉茹:老年結合恩愛模範
在著名的「女師大」事件中,魯迅聲援了被守舊勢力誣之為「害群之馬」而遭受開除的許廣平,自此後魯迅先生深得許廣平的敬重,而作為魯迅的學生,許廣平也在同魯迅的來往中,盡力幫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所謂的「正人君子」們的明槍暗箭中,他們互相同情並肩戰鬥,逐步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由師生之誼發展為真摯的愛情,終於在艱苦的鬥爭中成為同呼吸、心相通、命與共的伴侶。婚姻的促成,是共同的理想,而婚後愛情的持久與穩定,則在於夫妻間的相互理解和體諒。
-
可別拿「師生戀」當騷擾藉口
若他真的拿「師生戀」當騷擾學生的藉口,我們就要揭開他無恥的畫皮。愛,是神聖的,純潔的,她可以穿越國界、年齡、性別、文化、家庭、金錢、身份、地位、世俗……所以,師生戀也獲得了公眾的認可與家人的祝福。近代的名人中,也不乏傳為佳話的師生戀,比如魯迅和許廣平,沈從文和張兆和,巴金和蕭珊,徐悲鴻和廖靜文等等,他們的師生戀情,浪漫且溫情,是真愛。學生對教師的愛,那是敬愛、尊敬,以及對教師知識的仰慕;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純潔無瑕的師愛,猶如父母之於子女。
-
魯迅戀愛時把許廣平稱作「害馬」,他的幽默可見一斑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給讀者的印象是古板、不苟言笑,然而,面對愛情時,他也會一改往日的風貌。 1923年12月,魯迅應邀到北京女師大任教,教授國文。女師大有一個叫許廣平(1898年——1968年)的學生給魯迅留下深刻印象。
-
許廣平決斷,魯迅遲疑,一首英文詩最終促成他們結合
在魯迅和許廣平結合的過程中,許廣平的直率和決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魯迅和許廣平相交於1925年3月11日。當日北京女師大發生了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作為學生自治會總幹事的許廣平正是學潮中的骨幹。為了解除時代的苦悶,探討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動給魯迅寫出了第一封信。那一年魯迅45歲,許廣平27歲。從此,他們在鬥爭中相互支持,在事業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魯迅承認,在他和許廣平結合的全過程中,許廣平比他決斷的多。
-
魯迅的夫人許廣平 ——紀念她誕生120周年,逝世50周年
文 | 陳漱渝(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兼魯迅研究室主任)在一般人印象中,許廣平是作為魯迅夫人存在的。有人曾將許廣平比喻為「月亮」,但許廣平這個「月亮」並不是完全依靠魯迅這個「太陽」發光。她是一個獨立的光源體。
-
魯迅的夥食怎麼樣?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專家遐想
可以說,令魯迅焦慮的,不是錢,更不是飯碗問題。而是來自國事上的、社會上的、精神上的刺激。魯迅自己,日記中愛寫吃喝等瑣事。有段時間,魯迅每天吃啥,許廣平也都是有記錄的。現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展覽出來的那兩本《魯迅家用菜譜》,就是許廣平記下來的,並且很幸運地避過戰火,留存到現在。
-
朱安有名無實,許廣平有實無名,他倆誰該與魯迅合葬在一起?
魯迅葬禮而魯迅生命中的兩個女人,朱安和許廣平,一個有名無實,一個有實無名,最後都未能與魯迅合葬,這對中國向來有「生不同衾,死必同穴」的說法來看,實在遺憾。按照朱安的想法,自己畢竟是魯迅的妻子,這是她應有的權益。可是許廣平並沒有接受這個請求。她認為,首先朱安是在北平病故的,魯迅的墓地是在上海,距離太遠,靈柩運送起來太不方便;其次魯迅和朱安並不是「名副其實」的夫妻,魯迅生前都不愛朱安,死後怎麼會愛呢?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她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努力學習,考上了北京女師,在那裡,一腔熱血的許廣平結識了魯迅,並且與之相戀同居。和魯迅婚後十年,許廣平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魯迅和兒子。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因病英年早逝。19日下午,魯迅的遺體送到了萬國殯儀館,22日,魯迅的靈柩被送到了萬國公墓埋葬。這一年許廣平38歲,周海嬰僅僅7歲。
-
許廣平筆下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天,死神面前,偉大亦是平凡
而當時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是愛人許廣平,後來許廣平也將這一天的魯迅整理成文字,給觀眾展示了魯迅行將就木之際的堅持,讓人無不生畏。許廣平給這篇文章起名《最後的一天》,詳盡地描述了魯迅最後的時刻。其實她後來還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魯迅的文章,截止1959年10月,她完成了將近10萬字的《魯迅回憶錄》,還有不少刊登在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提供了極為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
蕭紅筆下許廣平:與魯迅同居是真情錯付!真相如何?聽她自己說!
蕭紅經常出入魯迅家時,魯迅正病著,此時他和許廣平所生的兒子周海嬰尚年幼。此間的許廣平不僅要照顧魯迅的生活起居,還要照看孩子。家裡有人造訪,魯迅又不願意接待時,許廣平還得負責這些應酬。在蕭紅的筆下,這個拋卻世俗不管不顧地與自己老師同居的女學生,似乎並不和那些嫁給愛情的女人一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