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許廣平:甘苦兩心知;曹禺與李玉茹:老年結合恩愛模範

2020-12-20 講史論教D

文壇愛語:魯迅甘苦兩心知,曹禺夫人「才華橫溢,赤子之心」

此中甘苦兩心知

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生活

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

這是1934年魯迅先生在贈給夫人許廣平的《芥子園畫譜》三集首冊扉頁上的題詩。詩中充分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對自己伴侶的一往深情,生動描述了他們患難相知、甘苦與共、心心相印的忠貞愛情。

在著名的「女師大」事件中,魯迅聲援了被守舊勢力誣之為「害群之馬」而遭受開除的許廣平,自此後魯迅先生深得許廣平的敬重,而作為魯迅的學生,許廣平也在同魯迅的來往中,盡力幫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所謂的「正人君子」們的明槍暗箭中,他們互相同情並肩戰鬥,逐步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由師生之誼發展為真摯的愛情,終於在艱苦的鬥爭中成為同呼吸、心相通、命與共的伴侶。

婚姻的促成,是共同的理想,而婚後愛情的持久與穩定,則在於夫妻間的相互理解和體諒。

許廣平曾回憶說:「初到上海的時候,住在景雲裡的最末一幢房子裡。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時,他還在那裡聚精會神,拿著筆不停地寫著寫著。我偶然雙手放在他的肩上,打算勸他休息一下,哪曉得他手中的筆是放下了,卻滿臉的不高興。」這件事,使她「感覺到氣也透不過地難過」。

事後,魯迅向她解釋說:「在他寫東西的時候,是什麼旁的事情都顧不到的,這時最好不理他,甚至連吃飯也是多餘的事。」許廣平由此才理解了魯迅的寫作習慣,以後「處處更加小心,聽其自然」。而魯迅在此後,也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儘量多地關心體貼許廣平,不在她高興時讓他掃興。例如不管寫作怎麼忙,也要和她一起吃飯;看到許廣平疲倦時,魯迅會催促她快去休息,常常在她睡覺前去陪她敘談家長裡短,待到她睡著時,自己才輕輕走開,動筆繼續自己的寫作。更使許廣平感動的是她嬰時,魯迅跑前跑後精心護理她的情景。許廣平曾在《欣慰的紀念》中說,「女人除了在戀愛時,能享受到異性的體貼溫存之外,再就是到做了母親時,更能得到自己愛人的加倍同情、愛惜,這時的體貼溫存,也是女人最幸福的生活的再現。」

後來,許廣平為了全力支持魯迅的事業,捨棄了自己的社會工作,盡全力當好魯迅的助手,安排他的飲食起居,照料他的身體,幫助他抄寫文稿,保存資料等。魯迅曾感動地說:「我要好好地替中國做點事,才對得起你。」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幾次緊握著許廣平的手,表現了對自己妻子和戰友的愛戀之情。

李玉茹愛情長跑四十年

著名作家曹禺的夫人李玉茹,與言慧珠、童芷苓被稱為京劇三大名旦,迷倒了萬千戲迷。

李玉茹曾到過日本、歐美等國家演出和遊覽。留港雖然只有十八天,但她對香港人的拼搏精神表示佩服。她說香港人熱情,非常懂事,生活節奏很快,使人會年輕起來。

談起她跟曹禺的結合,仿佛是上天的安排,令她可以得償夙願。她與曹禺結婚僅八年,但彼此之間卻相識達四十年之久,兩人結婚的時候,曹禺已是六十九歲,而她也五十五歲,她帶著惋惜的口吻說要是大家能夠早點相愛就好了。

李玉茹以前的丈夫是一位會計,她有兩個女兒。「才華橫溢,赤子之心」是李玉茹給曹禺的八字真言。

曹禺的作品,三十年代出名的《雷雨》,是他二十三歲時寫的。以後是《日出》《原野》《北京人》《蛻變》《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都獲得頗高評價。李玉茹從中學開始,就很喜歡他的作品,仰慕他的才華,只是一直把這份感情埋在心底。直至一九七八年,曹禺由北京到了上海,兩人異地重逢,那時曹禺妻子已去世,李玉茹亦與丈夫分手,埋藏了四十年的感情像火山爆發。李玉茹說:「雖然晚了一點,我們都珍貴相處一起的時光,我們可以說是年老夫妻的模範。」

她說:「曹禺從來不計自己年紀,他開朗、天真與坦率,就像小孩子一樣。」

除了魯迅和許廣平的愛情故事,民國時代還有許多名人的愛情故事值得閱讀,所以向大家推薦這部《民國愛情故事集》,品味「從中若無相欠,怎會相見」的味道,了解「林徽因與梁思成、錢鍾書與楊絳、張愛玲、徐悲鴻」等人的愛情故事,感受百年情話的魅力,感悟人生的真諦!

相關焦點

  • 魯迅與許廣平的驚世忘年戀(圖)
    魯迅、許廣平與兒子海嬰的合影。1934年12月9日,魯迅購得《芥子園畫譜》三集,是上海有正書局的翻造本。原刻難得,翻本無勝於此者,魯迅以此贈妻子許廣平,並題詩一首,云: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再十年的1946年10月,許廣平寫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當年道:嗚呼先生,十載恩情,畢生知遇,提攜體貼,撫盲督注。
  • 許廣平筆下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天,死神面前,偉大亦是平凡
    「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魯迅1881年9月25日,魯迅降生於浙江紹興城內的周家,55年後,已成為著名文學家的他舊病復發與世長辭。或許正因如此,他的一言一行才備受矚目,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也時刻牽動著眾人的心。而當時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是愛人許廣平,後來許廣平也將這一天的魯迅整理成文字,給觀眾展示了魯迅行將就木之際的堅持,讓人無不生畏。許廣平給這篇文章起名《最後的一天》,詳盡地描述了魯迅最後的時刻。
  • 許廣平 | 她不是魯迅先生身旁那位「簡單」的女子(下)
    圖文&編輯|君子陶1923年,初次見面時,魯迅是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老師,許廣平則是熱心好學,每次上課都要坐在第1排的學生。要說許廣平與魯迅先生開始時只是普通的師生關係也無可厚非。1925年3月,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第一次給老師魯迅寫信。
  • 魯迅和許廣平:好的愛情,從來沒有計較和索取,只有理解和奉獻
    不知不覺中,愛意在兩人的書信裡流淌,蔓延,而深度的交流與溝通,使兩顆心無法阻止地靠近。最先表白的當然是許廣平,面對這個年輕女孩的真誠和熱烈,魯迅也曾猶豫和拒絕,但是性格潑辣果決的許廣平,對愛情有著天然的大膽和執著,她直接在信中說道:「只要彼此間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樣相待,相親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顧慮世俗。」
  • 許廣平決斷,魯迅遲疑,一首英文詩最終促成他們結合
    在魯迅和許廣平結合的過程中,許廣平的直率和決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魯迅和許廣平相交於1925年3月11日。當日北京女師大發生了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作為學生自治會總幹事的許廣平正是學潮中的骨幹。為了解除時代的苦悶,探討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動給魯迅寫出了第一封信。那一年魯迅45歲,許廣平27歲。從此,他們在鬥爭中相互支持,在事業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魯迅承認,在他和許廣平結合的全過程中,許廣平比他決斷的多。
  • 蕭紅筆下的許廣平,就是照顧魯迅生活的老媽子,許廣平自己怎麼說
    那時的蕭紅時常造訪魯迅家,經常一呆就是一整天,幾乎成為了最熟悉魯迅一家的人,也專門用文章描述過魯迅一家的生活。 在蕭紅筆下,年輕的女知識分子許廣平與魯迅的同居完全是真情錯付,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蕭紅筆下的許廣平 在蕭紅看來,魯迅和許廣平的結合毫無愛情可言。
  • 魯迅與許廣平的師生戀
    1922年許廣平北上求學,在女師大,許廣平遇到了魯迅。1925年6月,端午節這一天,魯迅請許廣平還有俞氏三姐妹等六個女學生來西三條胡同的家中吃飯,共度端午。開始吃飯以後,許廣平跟王順親他們就敬魯迅先生酒。敬酒以後,後來說葡萄酒太輕了,就變成黃酒了。說黃酒又太輕了,就說有沒有膽量吃白酒。魯迅先生說,吃白酒就吃白酒。端午節的聚會沒過多久,警方開始介入女師大的學生運動。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1928年底,魯迅與許廣平同居一年以後,許廣平突然告訴了魯迅一則"壞"消息,她懷孕了。 彼時魯迅剛辭去原有的教授工作,開始專心致力於文學發展與民族事業,而許廣平,亦是與魯迅一起,在上海宣傳民主。
  • 魯迅的夫人許廣平 ——紀念她誕生120周年,逝世50周年
    反抗舊禮教、反抗舊社會,這就是她跟魯迅結合的思想基礎,也是她鬥爭精神的一個側面。魯迅相濡以沫的伴侶1923年,許廣平結識了魯迅。1925年,兩人開始鴻雁傳書,繼而暗生情意。1933年4月,魯迅將自己與許廣平1925年至1929年間的通信共135封結集出版,取名《兩地書》。
  • 魯迅和豬搏鬥是什麼梗真的嗎 魯迅與豬決鬥事情由來出處
    今日微博一個關於魯迅和豬搏鬥的梗突然火了,那麼有人問小編魯迅與豬決鬥這事情是真的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們。  1925年3月11日,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名義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魯迅當日即回復,並以「比直呼其名略勝一籌」的「廣平兄」相稱。那一年,魯迅44歲,比許廣平大17歲。
  • 魯迅的夥食怎麼樣?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專家遐想
    可以說,令魯迅焦慮的,不是錢,更不是飯碗問題。而是來自國事上的、社會上的、精神上的刺激。魯迅自己,日記中愛寫吃喝等瑣事。有段時間,魯迅每天吃啥,許廣平也都是有記錄的。現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展覽出來的那兩本《魯迅家用菜譜》,就是許廣平記下來的,並且很幸運地避過戰火,留存到現在。
  • 許廣平:陪伴魯迅最後十年的女人,唯一摯愛,為何至死沒有名份?
    就這樣,這段有名無實的婚姻就算在魯迅學成歸國之後,魯迅也沒有讓它變成事實婚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20多年。直到在魯迅在北平女師大兼職教授國文課程的時候,他遇到了自己未來的真愛,他的學生許廣平。那時的許廣平雖然出生名門,但其實自己的一生也相當坎坷,而就是這樣的緣分,讓許廣平愛上了魯迅。
  • 魯迅戀愛時把許廣平稱作「害馬」,他的幽默可見一斑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給讀者的印象是古板、不苟言笑,然而,面對愛情時,他也會一改往日的風貌。 1923年12月,魯迅應邀到北京女師大任教,教授國文。女師大有一個叫許廣平(1898年——1968年)的學生給魯迅留下深刻印象。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她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努力學習,考上了北京女師,在那裡,一腔熱血的許廣平結識了魯迅,並且與之相戀同居。和魯迅婚後十年,許廣平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魯迅和兒子。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因病英年早逝。19日下午,魯迅的遺體送到了萬國殯儀館,22日,魯迅的靈柩被送到了萬國公墓埋葬。這一年許廣平38歲,周海嬰僅僅7歲。
  • 蕭紅筆下許廣平:與魯迅同居是真情錯付!真相如何?聽她自己說!
    蕭紅經常出入魯迅家時,魯迅正病著,此時他和許廣平所生的兒子周海嬰尚年幼。此間的許廣平不僅要照顧魯迅的生活起居,還要照看孩子。家裡有人造訪,魯迅又不願意接待時,許廣平還得負責這些應酬。在蕭紅的筆下,這個拋卻世俗不管不顧地與自己老師同居的女學生,似乎並不和那些嫁給愛情的女人一般幸福。
  • 朱安有名無實,許廣平有實無名,他倆誰該與魯迅合葬在一起?
    魯迅葬禮而魯迅生命中的兩個女人,朱安和許廣平,一個有名無實,一個有實無名,最後都未能與魯迅合葬,這對中國向來有「生不同衾,死必同穴」的說法來看,實在遺憾。按照朱安的想法,自己畢竟是魯迅的妻子,這是她應有的權益。可是許廣平並沒有接受這個請求。她認為,首先朱安是在北平病故的,魯迅的墓地是在上海,距離太遠,靈柩運送起來太不方便;其次魯迅和朱安並不是「名副其實」的夫妻,魯迅生前都不愛朱安,死後怎麼會愛呢?
  • 魯迅的夥食怎麼樣?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在場所有專家為之震驚
    魯迅自己,日記中愛寫吃喝等瑣事。有段時間,魯迅每天吃啥,許廣平也都是有記錄的。現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展覽出來的那兩本《魯迅家用菜譜》,就是許廣平記下來的,並且很幸運地避過戰火,留存到現在。這份菜譜,一日不落地記錄了魯迅自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這7個月的夥食。我們單單看菜單,就知道豐盛又好吃。
  • 魯迅先生的文章應該如何去閱讀,我們需要進行比較閱讀
    魯迅作為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寫文章的動機自己說是為了喚醒在鐵屋子裡沉睡的人們,想要起來吶喊兩聲,徘徊兩圈,彷徨片刻,尋找新的途徑看看如何能打破鐵屋子的桎梏,讓沉睡不醒的人們獲得重生的機會。其實資料上稱許廣平剛上學時有個情義相投的戀人同鄉,但是這個同鄉不久就染病年紀很輕就過世了。後來魯迅和許廣平也經歷了不少命運上共同要面對的事情,比如「女師大風潮」等,逐漸加深了感情,最終還是衝破了這種精神上的桎梏,在《兩地書》裡收錄了兩個人一個在廈門一個在廣州的往來書信,愛情進一步升華。
  • 魯迅的兩任妻子,一生背道而馳,餘生相互取暖
    魯迅先生比較特殊,他的兩任妻子,一個是大白菜,一個是紅玫瑰。魯迅先生是思想的先驅,是中國人的脊梁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魯迅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既傳統,又新式,他的兩段婚姻便是最好的說明。但是為什麼我說魯迅不至於到徐志摩和郭沫若的地步呢,因為他從沒有在物質幫助上拋棄過朱安。對於郭沫若和徐志摩來說,家中的那位土掉渣的妻子是眼不見心不煩。而對於魯迅來說,朱安的存在給了他不小的精神壓力,每一個人生階段,他都要思量,如何安置這位老家的妻子。
  • 曹禺:24歲成名,家喻戶曉,晚年江郎才盡,他悲嘆:這一生太聽話
    他是戲劇天才,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泰鬥,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曾與魯迅、郭沫若、巴金等大文豪齊名。他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畫家黃永玉也曾讚譽他是中國的託爾斯泰,《雷雨》這一傳世名作便是他的豐碑。此人即是是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