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在備考中會抱怨說教育領域裡的人物和觀點太多了,很容易混淆,張冠李戴,那在這裡幫大家整理一下教育心理學中常考的那些人和事,希望能有助於大家備考。
1.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教育心理學》
2.1924、廖世承——我國編寫第一本《教育心理學》4.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四階段:感覺動作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13.巴甫洛夫——經典條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實驗20.奧蘇伯爾將學習動機區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31、加裡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階段論,這是對心智技能最早進行的系統研究。32、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段論: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33、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論。10歲以前是他律道德,10歲以後是自律道德。34、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38、布盧姆――掌握學習——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40、羅森塔爾――「皮革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師期望反應」。41、福勒和布朗――將教師成長劃分為三階段: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關注學生階段。43、耶克斯、多德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形曲線)
以上就是總結出的關於教育心理學中常考的歷史人物及其著作或觀點,另外在記憶這些知識點的時候也要有重要和次要的區分,比如桑代克和雅各布森,前者就更顯重要,同時也要區分人名和觀點哪個更需要記憶,比如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方法,「教師=經驗+反思」記住觀點比記憶「波斯納」這個人名就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