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包疑雲」出現後,公開高考試卷的呼聲再次變得強烈
公開高考試卷和答題卡,這樣的呼聲早已有之。
2009年高考數學只得了1分的開封考生邢如風就質疑,「自己的考卷為什麼不能看?」網友對此也不滿:「招辦不讓看卷,是怕暴露問題吧?」更早一年,河南省蘭考縣考生劉中鋒就以「要求招辦依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公開其高考試卷信息」起訴河南省招辦,作為要求高考試卷公開的「全國第一案」,劉中鋒還勝訴了。
但這兩起成功查卷的事件並未改變兩位考生的分數,也未改變高考試卷不公開的現行制度。媒體上一直有很多人對此表示不滿,提到各地招生辦將高考試卷認定為「國家秘密」時,滿是譏諷的態度,質疑公開考卷究竟危害了何種國家和公眾利益。
這次「河南高考答題卡疑掉包事件」發酵之際,又有許多媒體和自媒體重提此事,有的稱「試卷公開是最有力回應」,有的說「徹查公開才能有效回應猜疑」,更有甚者,表示「高考閱卷必須走出黑箱方有公平和公正」。
不妨列舉下這些說法的理由。
有評論者稱:「高考,關乎考生一生的命運,查看考卷印證考分是考生不容漠視的權利。作為招生部門,有責任認真對待考生權利。若考生考試成績真的只有預估分數一半,考生要求查一下試卷合乎人之常情,更何況,若果真查出問題,那也是關涉高考試卷舞弊的重大舉報。」有人稱,「只有徹底的公開,才能最大程度還原真相,杜絕不必要的猜疑產生。」
還有人表示,如果在公布高考成績的同時公布試卷信息,「顯然今天不大可能出現掉包之疑。」「這是因為,一旦主動公開高考試卷信息,首先沒有人敢玩』掉包』的把戲,因為一玩就會暴露。同時,也會倒逼閱卷複查更認真,即使有問題也會在複查中被發現被糾正過來。」並且還認為,如果公開高考試卷信息,不能簡單公開了之,「還要有相應的答疑解惑措施,以解答考生看到試卷後提出的問題,甚至還要有相應的權利救濟機制,這都是實現高考公平的應有之義。」
尊重權利,確保公平,查清真相。這都是很好的願望,但提出公開試卷的人,到底有沒有認真想過,這種做法可行性有多大?其設想是否過於樂觀?另外,全世界又有多少考試會採取公開考卷的做法?
然而公開試卷的做法根本不現實,美國SAT、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等都不公開試卷
首先最現實的一點,公開試卷,或者制度化地允許個人查看試卷,就意味著要回應質疑。2009年河南省招辦主任楊智磊就表示,「如果允許個人看卷,就意味著要逐一進行評卷解釋,那就相當於把每份卷子再評一遍,按照目前招辦的人員狀況和2個月內要完成高校錄取工作的時間限定,招辦根本無法滿足這麼多考生查看試卷的要求。」
這個說法到今天也是成立的。一些省份上百萬名考生,幾科加起來數百萬試卷,有限的閱卷官在有限的時間內評閱試卷,本身就是相當高強度的任務,如果允許考生查卷再複議,哪怕只有10%的考生選擇這麼做,額外增加的程序、人力、最關鍵是時間成本就不可小視,加上重新計分、排名,是有可能耽誤錄取進度的。這也是絕大多數考試,包括四六級、司法考試等,不搞查卷複議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高考對於考生太重要了,高考公平太重要了,應該想辦法克服困難。然而問題還在於,即便想辦法做到能夠查卷複議了,就能做到「公平」嗎?客觀題部分還好說,高考考卷可是每一科都有主觀題的,儘管主觀題評分也有標準,但還是沒有辦法讓所有閱卷者以同一個尺度進行打分的。比如一些閱卷者可能會對數學題的步驟分手下留情,能給多些就給多些,但一些「鐵面判官」就是不給分,試卷都公開了,考生不滿意,怎麼處理?更不用說作文題了,儘管有多個閱卷人打分,但仍然有可能把佳作打低分,把劣作打高分。公開的話,如何平息爭議?所以,公開試卷的結果,幾乎可以肯定會招來無窮無盡的申訴和質疑。公開不意味著就有「公平」,「絕對公平」本來就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已。
甚至說,很多論者期待的「公開試卷就沒有人敢掉包」也可能只是一廂情願,你怎麼知道不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實上很多作弊手段在被披露前沒什麼人想得到。在沒有實際驗證之前,是沒有人可以打包票公開試卷就可以解決作假問題的。
反而說,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假如允許查卷複議,那真未必是被故意打低分的人可以實現公平,反而是「有能量的考生」有可能鑽了這個空子,出現權錢交易,尤其是一些主觀題,比如20分的作文改成30分。教育專家熊丙奇2011年就提出了這個看法,現在也依然成立。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內地的高考不允許查卷複議,其他地方的高考也同樣是不能這麼做的。比如美國的SAT考試,香港的中學文憑考試(DSE),雖然都有成績「複議」或者說「覆核」的環節,但並不是把試卷公開給你看,而是由考試主辦機構再找一個閱卷人重新給你打分,覆核的結果可能更高、可能更低,而且覆核要花錢(SAT一科55美元,香港DSE是一科870港元)。這種做法,能讓中國的考生和圍觀者感到滿意嗎?
肯定是無法滿意的,因為這種「覆核」,其前提是相信考試主辦機構,認為分數被打低了是技術上的原因,不是被人為壓低。而這次河南事件,人們是質疑「掉包」,這是人為舞弊,既然都不相信考試主辦機構了,「覆核」有什麼用?或許有一天中國的高考也會採用這種「覆核」制度,但肯定是無法消解現在的這種質疑的。
而在技術環節上去確保高考評分公正,中國的高考已經做了許多的工作,其防代考、防舞弊、閱卷監控等種種環節設置也許是世界上數得著複雜的。目前媒體盤點的以往聲稱「高考分數被調包」的案例,絕大多數都是考生謊報成績。河南省招辦2009年曾表示,河南每年近百萬考生中申請覆核成績的有兩三萬人,這所謂的覆核不是重新閱卷,而是只查有無漏評、卷面分數合計及成績登錄是否差錯——結果是「近兩年來高考覆核數萬人次,結果無一差錯。」
所以說,質疑高考閱卷的公平性,目前來看是缺乏理據的,除非你骨子裡就是不信任考試的組織者。但是,那種認為公開試卷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想法,是想當然的,不過是一種思維慣性或者說懶惰罷了,並沒有深入思考問題。
想要消解「掉包焦慮」,最好的方法是降低高考的重要性,別「一考定終身」
「掉包焦慮」真正反映的問題,還是在於,高考對於我國考生實在太過重要了,尤其是對那些僧多粥少的考試大省,高考失利尤其殘酷。以至於讓很多考生無法面對考試失敗,不管面對自己,也不敢面對家長。2010年,一位福建女生高考考了300多分,騙家人說考了500多分,並偽造了福州大學錄取通知書。當她和母親一起到福大報到時,校方說沒有她的名冊,讓她到省高招辦去問。而高招辦的電腦查詢結果顯示,她的高考成績只有300多分,根本上不了一本。經過比對,校方發現她手上的錄取通知書居然是假冒的。事情敗露後,其母當場暈倒在高招辦——這樣的故事,何其讓人心酸。
想讓這種故事不再上演,讓人們不再對高考的公平性有著神經過敏般的質疑,最好的辦法是降低高考的重要性,別再「一考定終身」。如今,我國東部一些省份的高考改革,就是這個思路,讓考生不至於因為一次發揮失常就耽誤個一年。而更好的改革方案,可能還是像美國那樣,除了SAT成績外,考生還要參加每個學校組織的考試,一次沒發揮好不會造成問題,而且考試成績的重要性本身也沒有那麼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掉包焦慮」自然就不會有了。
「掉包焦慮」其實被放大了,人們沒有必要過於糾結於爭議事件
然而話又說話來,高考高招完全搞成美國那樣的形式,短期內不現實,長期看也未必完全學得來;而江蘇、浙江等地多次考試的改革,也不是完全成功。再考察下日本、香港等地的高考高招制度,「一考定終身」的屬性雖然不像中國內地這麼強烈,但也是存在的。從高考公平的角度出發,維持現有的高考制度依然有很大的合理性。如果是這樣的話,「掉包焦慮」還是會依然存在。
但是,人們其實應該認識到,即便蘇小妹所言屬實,「試卷和答題卡被掉包」現象確實存在,那也只是小概率事件。而針對個案,如果考生和家長確實認為分數不對勁,並且有充足的理據,那人們也可以支持他們像現在這樣跑去申訴,或者通過訴訟,甚至是找關係來查閱試卷,畢竟,這種質疑是要付出高昂成本的,一旦被證實是謊報,那學生家長的名聲都要受損。所以這種情形的質疑不會太普遍,不會對整個高招工作構成大的影響,而一旦真的戳破了可能存在的高招黑幕,也確實是大功一件。因此人們沒有必要攻擊蘇小妹與其家長的舉動。
然而,制度化的公開試卷,或者說只公開給考生自己,如前所述,是沒必要的。不是每一件有爭議的事出來後,都要改這制度或改那制度,人們有時候需要接受爭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