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 9日,大麥網聯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共同發布了《2017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89.51億元,相較於2016年的469.22億元,上升4.32%。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帳)176.85億元,佔到了36%的份額,較2016年提升5.2%。
主辦方供圖
「高知女」引領劇場消費新風尚,東北人愛「曲苑雜壇」
近年來,中國現場娛樂消費市場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以男性主導的消費格局正逐漸被高學歷、高收入女性日漸提升的消費需求所刷新。
報告顯示,中國現場娛樂觀演人群中女性居多,佔比達61%,遠高於男性的39%,尤其在話劇歌劇、音樂會、舞蹈芭蕾等劇場類演出中,女性用戶更是高達64%,票房貢獻度幾乎是男性的2倍。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劇場觀眾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高達93%。
從年齡層上看,95後現場娛樂消費升級提速最快,特別是在演唱會品類上,幾乎每10個觀演用戶中就有3個是年輕學生。當然,消費能力最強的還是25歲——39歲的中青年家庭用戶,佔比達55%。
現場娛樂消費歷來有很強的地域特徵,報告顯示,以廣州、上海、杭州為代表的華南、華東地區觀眾更偏愛平均客單價略高的演唱會,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華北觀眾似乎天然比鄰話劇歌劇,其觀演人群是演唱會的三倍。而東北人不出意料依然最愛曲苑雜壇。
此外,跨地域觀演人群繼續上升,2017年31%用戶是跨城觀演,尤其是演唱會觀眾43%來自外地,而劇場類演出多是吸引本地用戶觀演,跨城觀看比例不到2成。
9月7日,「A Classic Tour學友·經典」張學友演唱會遵義站,4萬歌迷冒雨觀演。
演出市場下沉,演唱會、口碑話劇兒童劇成二三線城市敲門磚
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演出市場,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達2400場,較去年上升了14.29%,票房收入37.64億元,較去年卻只提升了7.91%。
劇場演出9.3萬場,較去年上升了5.48%,票房收入77.21億元,較去年只增了4.27%。由此可見,現場娛樂消費正在「親民化」。某種意義上,這也促使了演出市場的下沉。
以演唱會市場為例,頭部藝人資源正在從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青島等一二線城市,向台州、鎮江、衡陽、安順、達州等三四線城市傾斜。
譬如張學友「A Classic Tour學友·經典」演唱會,兩年的時間去到了全國100多個城市,9月7日剛在貴州遵義結束第184場,現場4萬歌迷座無虛席。與此同時,焦作、鹹陽、安慶等場次也在火熱銷售中。
大麥網數據顯示,從2016年10月張學友內地巡演第一站開始,到2018年11月初,大麥網在共計128場的內地巡迴演出中拿到了125場總票代,總代率高達98%,市場獨佔絕對第一。
劇場類演出也是驚喜不斷。2017年劇場票房收入增速TOP10城市,貴陽以204%的增速高居榜首,青島緊隨其後,票房增速141%。後面八個城市分別是南昌、長春、石家莊、蘇州、合肥、濟南、杭州、南寧。
業內資深人士人分析認為,「優質口碑劇目」的「下凡」是劇場類演出向二三線城市下沉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經過多年的市場積累,一些優秀的戲劇演出團體已經形成了IP化的品牌影響力,同時,熱門小說、影視劇、遊戲的舞臺化改編熱潮也迎來了預想的口碑炸裂。例如開心麻花、孟京輝、賴聲川等話劇,幾乎拿下了話劇市場的半壁江山,《巧虎》《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等兒童劇則備受二三線城市家庭消費喜愛。
主辦方供圖
人工智慧賦能現場娛樂演出,無紙化覆蓋率快速提升
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高達98.3%,行動支付也開始普及。而由此衍生出來的電子票消費及無設備驗票也逐漸規模化地應用到了演出市場。
數據顯示,大麥網的電子票覆蓋率超40%,無紙化已成大型賽事節展的「標配」。大麥網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子票是在紙質票基礎上推出的一種方便、快捷的電子認證形式。以往用戶只能通過快遞或上門取票的方式獲取紙質門票,現在用戶可以憑藉二維碼,直接掃描入場,極大地簡化了入場流程。
與此同時,隨著電子票及無紙化的普及,門票的流轉過程可被追溯到源頭,對於不法分子投機倒把兜售假票能夠起到重要的防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規範票務市場。
此外,報告還顯示,雲計算、人臉識別技術也開始廣泛應用於演唱會、戰略、嘉年華等大型演出現場,App或無設備驗票、實時人流分析正在構建現場娛樂新的商業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