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談談我對於目前當下華語流行樂壇的一些感想感悟,寫這篇稿子前和身邊很多人探討聊過這個話題,發現大家的見解都驚人的一致,因為我本身是95後,身邊的人也基本是95後,所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這批橫跨兩個世紀的95後年輕人對於當下華語流行音樂的看法與感想。
萌生想寫這麼一篇雜談的想法是因為最近看的一檔節目,(咳咳)不是《青春有你》《創造營》,是一檔純音樂節目,《我是唱作人!2》,其實第一季就看了,當時比較忙,沒有時間空下來好好思考和表達。為什麼說這是個純音樂節目呢,因為它和目前的一系列真人秀節目啊各種選秀節目啊完全不同,主要是因為它不是靠綜藝的那種喜劇效果或者聊天做遊戲為主,它是純以音樂為主,最重要的是,完全是自我創作的音樂!說到這,大家肯定相說,你這不是宣傳綜藝節目嘛,和你這主題完全沒關啊,不不!這只是個拋磚引玉,大家注意到我說的重點了嘛?完全自我創作這個關鍵詞!這個短語簡簡單單六個字,對於音樂人來說,可謂是難上加難,也可以說是畢生追求。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讓我們慢慢展開新世紀的華語流行音樂的這個時間軸。
其實有一個我認為等價的觀念,創作水平的高低等價於樂壇的水平,也就是說,判斷我們當下流行樂壇在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發展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的水平高低,可以用當下音樂創作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也許你會說,咱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專業人士,怎麼去判斷創作水平的高低呢!對,道理說的一點都沒錯,咱們沒法專業判斷,可咱們會聽啊!咱們對於一首音樂,無法去準確判斷它用了什麼和弦,什麼音調,可咱們會聽!會聽可不是簡簡單單用耳朵去聽完一首曲子這麼簡單,會聽一定要建立在你聽過很多很多音樂的前提之下,也不是多嚇人,聽過近20年比較流行的華語音樂吧(哈哈哈)。
作為95後,對於華語流行音樂,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對比00後05後,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以一定相對成熟的年齡經歷過華語流行樂壇的巔峰(我認為是05年左右的那幾年,後面詳細介紹原因),當然也經歷過現在(。。。三個句號你們都懂),具體好壞的原因我會在後面分析。其次,我們對比80後或之前,他們經歷過90年代的巔峰,但同樣我們也耳濡目染過,但他們這一代大多對現在的華語流行樂壇可能了解甚少,原因大家也都懂,用我媽的話說,一首歌字都聽不清(周董莫名其妙首先躺槍),還叫什麼音樂。他們大多沉溺於鄧麗君,小虎隊,譚張爭霸,四大天王,王傑,任賢齊,縱貫線四人等音樂中……那就不打擾他們,我本身也沒經歷過那個時代,只聽過音樂,不了解當時的發展現狀,所以不談2000年前,今天就談談2000年以後的華語流行音樂。
接下來正式進入正題,一個95後對於華語音樂的感想與看法。
怎麼說呢,直接拋出我的觀點吧,具體原因稍後慢慢詳述。自從新世紀以來,在我心中,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是一個正半軸的反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是啥?別問,問就是百度!)。新世紀初,華語流行音樂是處於巔峰,這樣子的情況一直維持到08年左右。隨後,華語流行音樂慢慢慢慢地逐步下降,這種狀況不是突如其來,是循序漸進地下降(突然欣慰,給了我們過渡時間適應),然後就到了現在,幾乎對於我來說,差不多無歌可聽的一種地步吧。
慢慢從頭說來吧。2000年,新世紀的元年,華語樂壇迎來了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男生叫周杰倫,女生叫叫孫燕姿。那一年,孫燕姿打敗周杰倫,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周杰倫飲恨,這件事時隔多年,周杰倫提起來仍然心有不甘,這兩個人也就從此開啟了整個新世紀的華語流行樂壇的大門。為什麼我說新世紀的華語流行樂壇是從巔峰開始逐漸下降的,我們看看那段時間華語流行樂壇有哪些人哪些組合。
接下來所列名單不分順序,純按照我的印象所列,首先,四大天王級獨立創作音樂人,周王陶林,即周杰倫、王力宏、陶喆和林俊傑,這四個人我不用多說了吧,你說沒聽過他們的歌,甚至你說沒怎麼聽過他們的歌,我只能說我不信,而且為你深表遺憾!注意一個我反覆提到的重點—獨立創作,以周董為例,每年一張唱片的速度,你說快,也確實挺快的,但重點是,質量高!和如今作對比,優劣後面再說,繼續羅列,蔡依林,潘瑋柏,張韶涵,張惠妹,如今看來,哪一個都是如今音樂綜藝的導師首選,哪一個不是音樂方面殿堂級人物。
組合方面,五月天在1999年發布了第一張創作專輯,從此樂隊搖滾有了繼承,蘇打綠,飛兒樂隊,羽泉,SHE,花兒樂隊……哪一個又不是我們的童年,我們的青春呢!插一句,那一年的花兒樂隊大張偉還是可以創作出果汁分你一半、窮開心等傳唱度極廣的音樂人。這一段時間的華語流行樂壇,我選取了一個關鍵年份,巔峰之最的2005年,為什麼這麼說呢?那一年,周杰倫的專輯《十一月的蕭邦》,是我個人認為是他最好、歌曲傳唱度最高的一張專輯,我隨意舉出幾首讓你們感受一下,夜曲、楓、發如雪、珊瑚海、一路向北、黑色毛衣…紅遍大街小巷絲毫不為過吧,霸佔各大網站各個手機彩鈴不為過吧。
那一年,蘇打綠髮布了第一張同名專輯,從此五月天有了一生之敵。那一年的十大金曲(不分順序),飛兒樂隊-千年之戀,林俊傑-一千年以後,陳奕迅-浮誇,周杰倫-珊瑚海、夜曲、一路向北,SHE-Super star、不想長大,王力宏-花田錯,潘瑋柏-不得不愛,阿桑-一直很安靜,光亮-童話,陶喆-就是愛你,周傳雄-寂寞沙洲冷,五月天-知足,太多太多,無法全部羅列,想表達的是,哪一首不是經典中的經典,那一年的磁帶上滿滿地印上這些歌,如果放到現在,真不知道磁帶上該印上什麼歌才能同時滿足風格迥異的大眾的需求。
隨著2008年周杰倫的《魔傑座》專輯之後,慢慢地,網絡歌手逐步佔據了各個音樂平臺,當時有所謂的QQ音樂「三巨頭」許嵩、徐良、汪蘇瀧,當時是覺得一個時代結束了,網絡歌曲佔據了主流,但現在看來,其實也是良好的延續,因為他們做著自己的原創歌曲,只是藉助網絡這個平臺出道而已,現在看看,這相比如今選秀節目,翻唱著別人的歌,外帶一副姣好面容就可以出道甚至成名,明顯要好得多得多!這也就過渡到了最後要談的一個話題,為什麼華語流行音樂逐漸沒落。
正如剛剛所提到的,雖然現在很多人提到QQ音樂「三巨頭」可能撲哧一笑,但從現在看來,這是值得被尊敬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音樂是原創,你可以嘲笑他們本人不怎麼露相,但你不能質疑他們的音樂,很多他們的歌曲當時看來令人撲哧一笑,你不屑於聽,但我舉一生動的例子,最熱抖音很火的萬有引力節奏曲,就是汪蘇瀧2011年所做,你不敢相信吧,我也沒想到,但這也恰恰印證了兩個道理,第一是好的歌曲永遠不會被埋沒,寶藏永遠會被發現,第二是目前樂壇真的匱乏。
現在就談談最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前文一直提到的問題,為什麼流行音樂沒落。在我看來,不是音樂環境不好,也不是沒有天賦去創作,而是真人秀的強烈衝擊以及短時利益的極致誘惑。首先來談第一個,真人秀的強烈衝擊,所謂真人秀,在我看來,國內的現象級鼻祖是奔跑吧兄弟!這成為了後來無數競相模仿以及創新改變的最初模型,包括後來的二十四小時、極限挑戰等等,都是以此為模仿對象,為什麼說真人秀的衝擊呢!因為在奔跑吧兄弟之前,音樂選秀節目就是已經存在的,比如中國好聲音,區別就在於在此之前的音樂節目就是做音樂的,而且很多人願意做音樂,願意花時間做音樂,金志文在中國好聲音的所有歌都是自己編曲。我們眾所周知,做音樂肯定比做遊戲難得多得多,音樂你需要時間調試各種和弦,費時費力費腦,而做遊戲開開心心就是做個遊戲,簡單直接高效,既賺足了眼球,更快速收穫了利益,這就對純音樂節目和做音樂的人造成了衝擊,同樣是花一筆錢做節目,音樂節目需要三個月製作、寫歌排練,真人秀可能一個月集中拍攝就結束了,你是藝人會選擇誰?
再來談第二點,其實和第一點息息相關,很多做音樂出身的年輕藝人,唱跳俱佳還可以寫歌,但很多卻選擇短時利益,當一個節目的導師或者做一個評委,耗時少收益高。雖然他們是超高流量,但作品屈指可數,甚至我們不知道他是個歌手?像前面提到的,周杰倫從2000年起,每一年發布一張專輯直至2008年,速度之快,不是因為他們空閒或者歌曲質量低,而是在這一年,他們是真正做音樂的,當時的環境,沒有真人秀沒有選秀,埋頭創作是唯一途徑,這才成就了那些年的華語流行樂音樂巔峰,無可比擬。這就又回到了文章最開始所說,《我是唱作人》這個節目,我覺得它算回歸了音樂的本質,做音樂就是做音樂,每人每期一首原創作音樂,用音樂說話,音樂就是音樂,搞笑就是搞笑,兩者需要區分開來。
最後抒發一下感慨,好的音樂人一定是用音樂說話的,哪怕放在當下依然是這種情況。就舉這些年比較火的音樂人,薛之謙,李榮浩,胡彥斌,鄧紫棋等等,依然是作為獨立唱作人佔據音樂榜單之首,之前提到的大張偉已經埋沒在綜藝搞笑中,成為了所謂的「綜藝天才」,和音樂已經沒什麼關係了。這些超流量明星,雖然歌手出身,即使知名度超高,但捫心自問,你聽過他們的歌嗎?你聽說過他們的歌嗎?頻繁出現在各大綜藝節目,可能也會耗費一個音樂天才的屬性吧。最後,我們仍然通過《我是唱作人》等節目看到了有這麼一群人再為華語音樂做努力,讓音樂回歸音樂本身,這可能就是我們這批95後最想看到了場面了,雖然聽音樂現在需要花錢,但我們不在乎,為喜愛的音樂充個會員我們聽的舒坦,花的舒心。因為我們真的熱愛音樂,我們願意為音樂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