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韓和元
最近,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投資出品、講述中國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進軍美國市場幕後故事的紀錄片《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 )又一次火了。大火的原因,大抵有二:
1、在「走出去」戰略背景下,它記錄了「玻璃大王」曹德旺「走出去」到美國投資建廠的曲折經歷;
2、它於北京時間2月10日,摘得第92屆奧斯卡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該片故事發生於2008年,這年的下半年,通用汽車公司下屬的,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 (Dayton, OH) 的工廠接到了停產的通知。12月23日,這座曾只需58秒就可組裝下線一臺雪佛萊皮卡的生產線,正式宣告關閉。這讓這座極度依賴這家工廠的市鎮,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打擊。一夜之間失去工作的人們,開始聚集在舊工廠門口祈禱。他們感謝神明,感謝他給予人們陽光和寒冷的空氣,同時祈求他給予指引,好讓他們度過艱難的日子。之後就是漫長的等待,直到六年後,情況才發生改變。當然,前來拯救他們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一位來自遙遠中國的企業家。這位不遠萬裡造訪這座鏽帶 (Rust Belt) 城市的中國商人,正是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當曹德旺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的消息傳出,國內輿論一片譁然。當有中國記者問到,為何福耀會選擇美國時,曹德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美國,藍領工資是中國的8倍,白領工資是中國的2倍多,但是美國的能源、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現在中國的製造業也面臨著人工貴的情況,我們四年前跟今年比人工工資漲了多少呢?漲了3倍上來。」正是這筆帳,使得曹德旺認為,投資美國無疑是一件划算的買賣。
中國老闆尋找到了一個適宜的投資目的地,美國的各級政府解決了讓他們為之焦頭爛額的就業問題,而那些失去工作、房子被銀行收走不得不住在朋友家地下室和無力就醫的失業工人也將獲得工作。看起來這根本就是一樁堪稱完美的生意。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跟隨《美國工廠》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是,海外工廠更複雜的一面:首先表現在中西方文化的衝突。鏡頭下,曹主席就曾要求美國的管理層,對斥資3.5萬美元購置並準備安裝的倉庫大門做出改變,原因僅僅是,在曹德旺看來這個門的「朝向不對」,不利於風水。
其次表現為管理模式的差異。鏡頭下,一位工齡接近30年的美方員工表示,自己在通用汽車服務的20多年時間裡從未發生過工傷,但到了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第一年就被碎玻璃劃破了大腿,導致輕度殘疾。主管還在和攝影師解釋著為什麼會發生碎裂,就聽到工廠另一邊發生了事故,一位員工只佩戴著基本的護目鏡和手套,拿著一塊還沒有完全碎掉的玻璃走了出來,身上的衣服染著血跡。而在福耀的中國工廠裡,工人在毫無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卻在那分揀廢舊玻璃。工人們更是一天要工作12個小時,一年只被允許回家一次。這讓來總部受訓學習的美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美國工人開始要求引入工會組織。而作為資方的曹德旺則明確表示,如果工會進駐,他就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撤資。
整個影片便在,勞資雙方就引入和反引入工會的博弈中展開——成立工會是否,不是引入工會的熱衷者,也不是工廠管理層所能決定的事,而是需要全體員工投票表決。引入工會的熱衷者,在工人中積極宣傳引入工會的好處,及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性的同時,福耀玻璃代頓工廠的管理層也費盡心力,提出了三條反制措施。包括用利益分化工人群體、聘用反工會諮詢組織和有針對性的開除員工中引入工會的熱衷者等等。最後,代頓工廠的管理層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在由美國勞資委組織的投票中,以868對444的優勢,否決了在福耀玻璃代頓工廠成立工會的事情。
那麼,就《美國工廠》而言,包括歐巴馬在內的主創人員,到底想表達什麼呢?筆者認為,該片試圖通過勞資雙方引入和反引入工會,來表達他們對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愛恨交織。從鏡頭語言裡,我也確實感受的到,主創人員內心的這種矛盾乃至掙扎。
工會是隨著市場經濟大生產一起發展起來的,起初是勢單力孤的工人團結起來和資方做鬥爭的自發組織。工會為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人生存環境做出過巨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國家的工會卻慢慢變成了阻礙生產發展的毒瘤。根據諾貝爾經濟學家劉易斯的理論,當農民轉變成工人的速度開始變慢,勞動力供給出現短缺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拐點,這個拐點被稱為劉易斯拐點。當這一拐點出現時,即便沒有工會的鬥爭,工人的工資待遇也會提高。因為這時在勞動力市場上,作為供給方的工人開始短缺,工人具有了更強的議價力。如果企業不提高福利,那麼它在勞動力市場是不具競爭力的。到這時,工會事實上已經演變為為工人爭取超額勞動收益,保護懶散會員的組織。他們讓企業勞動力成本不堪重負的同時,將生產效率變的極低。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1979年時,柴契爾夫人明確指出,造成英國不斷衰退的「英國病」的根源,其中之一就是強大的工會。
影片事實上也在承認著這個事實,強大的工會造成了美國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得益於工會,工人們的勞動強度確實越來越小了,工作時間也越來越短了,待遇卻越來越高了,但同時生產效率卻越來越低了。結果是過高的福利,成了企業不堪承受之重,最後,像通用汽車代頓工廠這樣的企業只能破產,只能打擊像曹德旺這樣的企業家的投資信心,進而導致更多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則是,作為左翼領袖的歐巴馬,又不能、也不願像柴契爾夫人那樣大吼:搞壞國家的就是你們這些工會份子。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應該是效率與公平這兩者該如何平衡。
事實上,就這個問題,我於2011年出版的《全球大趨勢2:被債務挾持的世界經濟》一書裡也做過一些探討:
「在強大的工會的影響下,在福利主義制度下,簡直成了幹與不幹一個樣。這一制度無疑會成為懶人們的天堂。但問題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趨嚴重,社會福利支出的壓力也是空前之巨大。在這個時候要想克服經濟的麻煩,就得提供經濟效率,但正是這種制度卻放任了懶人,也降低了整個的經濟效率,這才是大問題之所在。
也正是基於此,我們認為,要想走出當前世界經濟的困境,整個世界特別是歐美有必要重新檢視工會制度和福利主義,我們必須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為了以犧牲可持續性發展為前提的穩定,只會為未來醞釀出更大的不穩定來。
從現實的角度看,目前歐美國家所能夠做的就是,從『福利主義』那端往『資本主義』這端回歸一點,那就是首先要徹底的端掉幹與不幹一個樣、不生產只享樂的體制病灶,激勵工作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促進社會的發展,為未來創造更多的財富。」
我想這大概也是包括歐巴馬在內的《美國工廠》的主創人員所想要表達的。當然需要予以說明的是,歐美國家固然過於「福利主義」(公平),需要有柴契爾夫人那般的勇氣,來帶領國家朝著「資本主義」(效率)回歸。但也正如《美國工廠》鏡頭所表明的,中國及中國的企業也過於「資本主義」,也該適度的朝「福利主義」進步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