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和元:透過奧斯卡贏家《美國工廠》感受當年柴契爾夫人的憤怒

2020-12-20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韓和元

最近,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投資出品、講述中國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進軍美國市場幕後故事的紀錄片《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 )又一次火了。大火的原因,大抵有二:

1、在「走出去」戰略背景下,它記錄了「玻璃大王」曹德旺「走出去」到美國投資建廠的曲折經歷;

2、它於北京時間2月10日,摘得第92屆奧斯卡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該片故事發生於2008年,這年的下半年,通用汽車公司下屬的,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 (Dayton, OH) 的工廠接到了停產的通知。12月23日,這座曾只需58秒就可組裝下線一臺雪佛萊皮卡的生產線,正式宣告關閉。這讓這座極度依賴這家工廠的市鎮,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打擊。一夜之間失去工作的人們,開始聚集在舊工廠門口祈禱。他們感謝神明,感謝他給予人們陽光和寒冷的空氣,同時祈求他給予指引,好讓他們度過艱難的日子。之後就是漫長的等待,直到六年後,情況才發生改變。當然,前來拯救他們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一位來自遙遠中國的企業家。這位不遠萬裡造訪這座鏽帶 (Rust Belt) 城市的中國商人,正是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當曹德旺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的消息傳出,國內輿論一片譁然。當有中國記者問到,為何福耀會選擇美國時,曹德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美國,藍領工資是中國的8倍,白領工資是中國的2倍多,但是美國的能源、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現在中國的製造業也面臨著人工貴的情況,我們四年前跟今年比人工工資漲了多少呢?漲了3倍上來。」正是這筆帳,使得曹德旺認為,投資美國無疑是一件划算的買賣。

中國老闆尋找到了一個適宜的投資目的地,美國的各級政府解決了讓他們為之焦頭爛額的就業問題,而那些失去工作、房子被銀行收走不得不住在朋友家地下室和無力就醫的失業工人也將獲得工作。看起來這根本就是一樁堪稱完美的生意。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跟隨《美國工廠》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是,海外工廠更複雜的一面:首先表現在中西方文化的衝突。鏡頭下,曹主席就曾要求美國的管理層,對斥資3.5萬美元購置並準備安裝的倉庫大門做出改變,原因僅僅是,在曹德旺看來這個門的「朝向不對」,不利於風水。

其次表現為管理模式的差異。鏡頭下,一位工齡接近30年的美方員工表示,自己在通用汽車服務的20多年時間裡從未發生過工傷,但到了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第一年就被碎玻璃劃破了大腿,導致輕度殘疾。主管還在和攝影師解釋著為什麼會發生碎裂,就聽到工廠另一邊發生了事故,一位員工只佩戴著基本的護目鏡和手套,拿著一塊還沒有完全碎掉的玻璃走了出來,身上的衣服染著血跡。而在福耀的中國工廠裡,工人在毫無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卻在那分揀廢舊玻璃。工人們更是一天要工作12個小時,一年只被允許回家一次。這讓來總部受訓學習的美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美國工人開始要求引入工會組織。而作為資方的曹德旺則明確表示,如果工會進駐,他就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撤資。

整個影片便在,勞資雙方就引入和反引入工會的博弈中展開——成立工會是否,不是引入工會的熱衷者,也不是工廠管理層所能決定的事,而是需要全體員工投票表決。引入工會的熱衷者,在工人中積極宣傳引入工會的好處,及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性的同時,福耀玻璃代頓工廠的管理層也費盡心力,提出了三條反制措施。包括用利益分化工人群體、聘用反工會諮詢組織和有針對性的開除員工中引入工會的熱衷者等等。最後,代頓工廠的管理層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在由美國勞資委組織的投票中,以868對444的優勢,否決了在福耀玻璃代頓工廠成立工會的事情。

那麼,就《美國工廠》而言,包括歐巴馬在內的主創人員,到底想表達什麼呢?筆者認為,該片試圖通過勞資雙方引入和反引入工會,來表達他們對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愛恨交織。從鏡頭語言裡,我也確實感受的到,主創人員內心的這種矛盾乃至掙扎。

工會是隨著市場經濟大生產一起發展起來的,起初是勢單力孤的工人團結起來和資方做鬥爭的自發組織。工會為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人生存環境做出過巨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國家的工會卻慢慢變成了阻礙生產發展的毒瘤。根據諾貝爾經濟學家劉易斯的理論,當農民轉變成工人的速度開始變慢,勞動力供給出現短缺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拐點,這個拐點被稱為劉易斯拐點。當這一拐點出現時,即便沒有工會的鬥爭,工人的工資待遇也會提高。因為這時在勞動力市場上,作為供給方的工人開始短缺,工人具有了更強的議價力。如果企業不提高福利,那麼它在勞動力市場是不具競爭力的。到這時,工會事實上已經演變為為工人爭取超額勞動收益,保護懶散會員的組織。他們讓企業勞動力成本不堪重負的同時,將生產效率變的極低。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1979年時,柴契爾夫人明確指出,造成英國不斷衰退的「英國病」的根源,其中之一就是強大的工會。

影片事實上也在承認著這個事實,強大的工會造成了美國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得益於工會,工人們的勞動強度確實越來越小了,工作時間也越來越短了,待遇卻越來越高了,但同時生產效率卻越來越低了。結果是過高的福利,成了企業不堪承受之重,最後,像通用汽車代頓工廠這樣的企業只能破產,只能打擊像曹德旺這樣的企業家的投資信心,進而導致更多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則是,作為左翼領袖的歐巴馬,又不能、也不願像柴契爾夫人那樣大吼:搞壞國家的就是你們這些工會份子。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應該是效率與公平這兩者該如何平衡。

事實上,就這個問題,我於2011年出版的《全球大趨勢2:被債務挾持的世界經濟》一書裡也做過一些探討:

「在強大的工會的影響下,在福利主義制度下,簡直成了幹與不幹一個樣。這一制度無疑會成為懶人們的天堂。但問題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趨嚴重,社會福利支出的壓力也是空前之巨大。在這個時候要想克服經濟的麻煩,就得提供經濟效率,但正是這種制度卻放任了懶人,也降低了整個的經濟效率,這才是大問題之所在。

也正是基於此,我們認為,要想走出當前世界經濟的困境,整個世界特別是歐美有必要重新檢視工會制度和福利主義,我們必須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為了以犧牲可持續性發展為前提的穩定,只會為未來醞釀出更大的不穩定來。

從現實的角度看,目前歐美國家所能夠做的就是,從『福利主義』那端往『資本主義』這端回歸一點,那就是首先要徹底的端掉幹與不幹一個樣、不生產只享樂的體制病灶,激勵工作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促進社會的發展,為未來創造更多的財富。」

我想這大概也是包括歐巴馬在內的《美國工廠》的主創人員所想要表達的。當然需要予以說明的是,歐美國家固然過於「福利主義」(公平),需要有柴契爾夫人那般的勇氣,來帶領國家朝著「資本主義」(效率)回歸。但也正如《美國工廠》鏡頭所表明的,中國及中國的企業也過於「資本主義」,也該適度的朝「福利主義」進步一點。

相關焦點

  • 【名人教子】柴契爾夫人寵子禍事多
    不過,身為慈母的柴契爾夫人迄今沒有發表任何言論,因為她正在美國度假,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身陷圇圄」。  馬克的雙胞胎姐姐卡羅爾也是在倫敦的希思羅機場被記者團團包圍時,才知道自己的雙胞胎弟弟又惹麻煩了,但她絲毫也不感到意外,只是淡淡地表示:「我已經習以為常,從小到大我就一直生活在他所製造出來的種種醜聞中。我的母親非常愛馬克,真不敢想像她知道此事後會有什麼反應。
  • 柴契爾夫人多次中風後留後遺症患痴呆症/圖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之女卡蘿爾·柴契爾定於9月4日出版《在金魚碗裡遊泳》一書,詳述母親的生活細節。  英國《星期日郵報》24日獨家節選部分內容,披露昔日叱吒政壇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罹患痴呆症,如今難以記住一些生活瑣事。
  • 她親歷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的交鋒
    圖為1982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會談。左二為張幼雲。 圖為1987年12月,柴契爾夫人給張幼雲的賀信。 明年就是香港回歸20周年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的籤訂,是重要節點。
  • 柴契爾夫人心聲:若時光倒流將不再從政
    葬禮規格近乎國葬柴契爾夫人的發言人蒂姆·貝爾和柴契爾夫人的子女發表簡短聲明說,她去世時「很平靜」,希望人們不要贈送鮮花,而代之以向醫療和慈善機構捐贈。屬於英國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於1979年至1990年間擔任英國首相,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也是19世紀初以來連續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
  • 3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為何含淚辭職,又因何晚年悽涼?
    她極力推行私有化,這使得英國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她更是敢於在美國、蘇聯面前說「不」,也曾不留情面地趕走自己的助手,同時她還觸動了英國的「人頭稅」,促進地方財政改革;還與阿根廷爭馬島而大打出手。等等等等,這些政績讓工黨對手迅速衰落,於是她在1983、1987年兩次大選中均獲得勝利。
  • [S]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簡歷)
    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 (Margaret Hilda Thatcher,通稱柴契爾夫人) 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1943年進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大學時代參加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
  • 星盤上的T三角格局:永遠的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的T三角分別落在八宮巨蟹冥王、二宮摩羯木星、十一宮天秤火星(合太陽)。個人行星和(日火)和世代行星(木冥)交相輝映,頗具張力。柴契爾夫人的星盤中,太陽、火星(命主星)、水星三顆個人行星均落入天秤座十一宮,讓這個宮位大放異彩。尤其是十一宮的太陽和火星為頂點組成的T三角,給這個格局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在很多危急和關鍵時刻,柴契爾夫人都展現了強大的決斷力和勇氣,絕對稱得上「巾幗不讓鬚眉」。
  • 教育的反思:柴契爾夫人晚景悽涼,一對兒女為何對她卻冷若冰霜?
    柴契爾夫人,畢業於世界著名大學:牛津大學。英國的第四十九任首相,同時也是英國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一次參與保守黨的活動中,憑藉著自己的出色表現吸引了商界富豪丹尼爾·柴契爾·代卓爾的注意,兩人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
  • 英國檔案揭密:柴契爾夫人曾拒與熊貓同機
    人民網訊  據BBC報導,最新發布的英國國家檔案館文件披露,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曾拒絕與大熊貓搭乘同一班機飛往華盛頓。
  • 柴契爾夫人葬禮舉行 英國聖保羅大教堂鳴鐘(圖)
    柴契爾夫人的靈柩由十名軍人護送進入聖保羅大教堂  中新網4月17日電 據外媒報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率各界政要於4月17日參加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為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舉行的隆重葬禮。  當柴契爾夫人的靈柩由十名英國軍人護送進入聖保羅大教堂時,教堂的鐘聲不斷敲響,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以及全體參加葬禮的人起立等待靈柩安放在前臺。
  • 柴契爾夫人的經典減肥瘦身食譜
    你們曉得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嗎?你們又曉得她為了以最美的身材和面貌登上歷史第一女首相的寶座是怎麼減肥瘦身的嗎?不惜每周吃28個雞蛋來減肥。她那雞蛋減肥食譜創造了兩周狂甩18斤的奇蹟!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她的減肥食譜吧!柴契爾夫人的經典減肥瘦身食譜早餐 每天相同。
  • 新聞背景:柴契爾夫人執政11年的成就及問題
    本世紀以來任期最長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不久前辭職了。這樣,戰後英國歷史上一個以她的名字為標誌的重要時期——「柴契爾主義」時代宣告結束。一時間,評價瑪·撒分爾夫人執政11年半當中的成就及問題,成了西方輿論界的一個重要話題。
  • 新聞英語:「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逝世 享年87歲
    新東方網英語訊:柴契爾夫人於1979至1990年間擔任首相,至今仍是英國史上唯一女首相,更曾獲民調肯定為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最偉大首相。柴契爾夫人改變了英國。她不僅讓本國的社會秩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也在蘇聯帝國瓦解後大大重塑了國際政治。她改造了僵化的英國經濟,制服了工會,努力「推回政府的邊界」,將國企私有化。
  • 柴契爾夫人的這個小故事會對你有所啟發
    柴契爾夫人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第一位女首相,對於她在政治上的作為,還沒有去過多了解,但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個小故事,我深受其影響。說的是有一次柴契爾夫人在其官邸宴請客人,都是些國家要員,期間一位女侍者在端送湯水時,不慎弄翻,撒到一位客人身上很多,此時這位女侍者很恐慌不知所措。
  • 奧斯卡最大贏家《綠皮書》與往屆奧斯卡獲獎電影有一個共同點!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成此屆奧斯卡最大贏家我有種孩子作為優秀畢業生發言的欣喜在《綠皮書》獲獎前我已經二刷了真的是太值得一看了《綠皮書》講述的是義裔美國人保鏢吃貨Tony被聘用為紳士黑人古典樂鋼琴家Shirley為司機,兩人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的經歷。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美國南部地區,吃貨Tony從一開始扔掉黑人用過的被子,到與Shirley分享美味炸雞的種族歧視被「治療」的故事。
  • 組圖: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設弔唁冊 悼念柴契爾夫人
    原標題:組圖: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設弔唁冊 悼念柴契爾夫人   人民網香港4月10日電 (記者曹海揚、李海元)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逝世後,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於昨天下半旗致哀,並設立弔唁冊,開放給公眾悼念。
  • 奧斯卡點評之《美國工廠》: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奧斯卡點評之《美國工廠》: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2020-02-11 1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82歲柴契爾夫人第4次為時尚雜誌做模特兒(組圖)
    柴契爾夫人為《時尚》雜誌拍攝的照片封面上赫然寫著「柴契爾夫人」>  日前,已經82歲高齡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登上了英國版《時尚》雜誌。這是柴契爾夫人第4次為時尚雜誌做「模特兒」。  曾為英國威爾斯王妃黛安娜拍攝最後官方紀念照片的攝影師馬裡奧·泰斯迪諾此次成為柴契爾夫人的攝影師,為她拍攝了一組照片。多年來馬裡奧一直有個願望:為柴契爾夫人拍照。如今他的夢想終於實現。馬裡奧是比利時著名的時尚攝影師,除黛安娜外,他還曾為世界超級名模凱特·摩斯、英國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等拍過照。
  • 《王冠4》柴契爾夫人:最會穿權力套裝的女人,和女王相愛相殺卻晚景...
    ------我是分割線------ 柴契爾夫人的政界時尚icon形象 說到柴契爾夫人的形象,大家一定會想到她最具標誌性的蓬鬆「主播頭」、幹練的藍色套裝以及從不缺席的珍珠配飾,這些特點都在劇中得以重現,甚至連她略微粗獷沙啞的嗓音都被模仿出來了。
  • 柴契爾夫人的「一面鏡子」
    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一個出身平民的女子,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連續三次當選。她在重大國際、國內問題上,思路清晰,觀點鮮明,立場強硬,做事果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影響了整個英國乃至歐洲,被譽為歐洲政壇上的「鐵娘子」。  然而,柴契爾夫人絕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氣質、興趣等都深受父親的影響,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於父親培養起來的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