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作家內瑟爾談北歐犯罪小說:不能只有謀殺

2020-12-16 騰訊網

■ 芬蘭作家蕾娜·萊道拉寧和瑞典作家哈坎·內瑟爾談北歐犯罪小說

2002年,內地出版了《順風》。去年,《女孩都到哪裡去了》在臺灣出版。

蕾娜·萊道拉寧

哈坎·內瑟爾

內瑟爾的第一部犯罪小說《心靈之眼》(左)

獲獎作品《撞擊撞球》已被搬上銀幕(右)

過去十年,北歐犯罪小說以一種類似1960年代英國搖滾樂的方式,躋身全球文化品牌,並從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作家的閣樓一路延伸到BBC和好萊塢螢屏。然而由於語言障礙,北歐小說的中譯本大多要從英文或德文轉譯,因此在中國的譯介並不像海外那麼積極,相比英美日的作品,讀者對北歐犯罪小說也較為陌生。今年3月復旦大學北歐中心舉辦的「北歐當代著名作家復旦講座系列」,邀請到當今芬蘭最具聲望的女性犯罪小說家蕾娜·萊道拉寧和瑞典犯罪小說家哈坎·內瑟爾,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北歐犯罪小說。

國內讀者對北歐犯罪小說的關注大多集中在早期瑞典推理小說家夫婦馬伊·舍瓦爾、佩爾·瓦勒的馬丁·貝克探案系列,已故瑞典小說家斯蒂格·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電影已出了瑞典版和美國版)和瑞典作家亨寧·曼凱爾的維蘭德系列(已被BBC搬上螢屏,肯尼斯·布拉納主演)等作家作品。在瑞典作家內瑟爾看來,北歐小說的流行完全出於偶然,只因這種類型文學特別好賣,尤其是英國人和德國人偏愛北歐作品。他認為,北歐的犯罪小說如今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儘管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北歐人寫犯罪的優勢,比如歷史悠久的血腥神話、大量陰鬱的不合群者、陰森的自然環境、黑暗的重金屬音樂,但內瑟爾否認了這些外部因素與北歐犯罪小說的聯繫,他也覺得把北歐犯罪小說打包在一起談論並不靠譜,「蕾娜·萊道拉寧與斯蒂格·拉森截然不同,而我和亨寧·曼凱爾的唯一共同點就是我們都用瑞典語寫作。」

萊道拉寧:深刻地反映社會現象

早在2002年,四川文藝出版社便出版了萊道拉寧的小說《順風》,去年,她的另一本書《女孩都到哪裡去了》在臺灣出版。作為芬蘭最暢銷的小說家之一,她曾兩度獲得芬蘭犯罪小說協會年度獎項,而她同時也是文學研究者和批評家,對犯罪小說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萊道拉寧以「女警探瑪麗婭」系列成名,這個系列至今已經出版了11本,第12本即將於今年8月在芬蘭出版。「以往女性出現在偵探小說中總是添亂的角色,我希望塑造一個女性形象不僅能夠破案,也擁有權力去審問和逮捕別人,這就是一個女警察。」她筆下的瑪麗婭·加裡奧獨立、敬業,外表強硬而內心柔軟,作家並沒有異化她,而是賦予她一切女性的特點,包括結婚生子。有趣的是,在這個系列第一本出版時,芬蘭警察隊伍中女警察的比例只有5%,而當她寫到第11本,這個比例已經提高到20%。萊道拉寧說,她也希望在小說中對傳統的性別定義有所突破,例如瑪麗婭的生活中,先生也需要做家務和帶小孩。她的小說中有很多個人生活經驗,「比如懷孕的經歷、晉升的經歷,朋友的一個夢或是收音機裡的歌,我也會和很多警察和醫生打交道,問他們怎麼製造毒藥。」

萊道拉寧創造的另一個系列主角是女保安,已經出了3本,「2000年,我們有了第一位女總統,我開始想她不可能只有男保安,應該也有女保安,我很好奇她的保安是誰,就創造了一個女保安的形象。」事實上,女性在芬蘭政壇的地位一直很高,在2003年,芬蘭成為歐洲首個總統和總理同為女性的國家。

在關於女警瑪麗婭的作品中,主題涉及權力鬥爭、腐敗、妓女問題、種族移民衝突、環保等,萊道拉寧認為,犯罪小說的體裁很適合拿來展現社會風貌。「我對政治非常感興趣,我在選擇社會問題時並沒有太多顧慮,希望能夠深刻地反映社會現象。我曾經收到德國讀者的反映,說我寫同性戀太過直白。如果有人對我的寫作不滿,或許從另一方面來說,我達到了我想要寫作的目的。」

內瑟爾:處理哲學問題的最佳途徑

過去25年,瑞典犯罪小說家哈坎·內瑟爾出版了25本書,作品被翻譯成25種語言。他曾經三次獲得瑞典犯罪作家學會獎,這在一個如此重視犯罪小說的國家實屬不易。內瑟爾在2000年憑藉《撞擊撞球》獲得代表北歐犯罪小說最高成就的「玻璃鑰匙」獎。

內瑟爾創作了兩個偵探系列,第一個系列以虛構的城市Maardam為背景。主人公範·維特倫在前幾部小說中以探長身份出現,後來退休成為古籍書店的老闆。他是一個有著哲學氣質的偵探,神秘兮兮,有時很難打交道,卻擅長在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間尋找聯繫。「這個世界上,事物之間的聯繫遠比宇宙中的粒子多得多。」範·維特倫堅信沒有他破不了的案子,而他憤世嫉俗和喜怒無常的古怪性格讓他逐漸成為馬丁·貝克和維蘭德之後最受歡迎的北歐偵探形象。2006年開始,內瑟爾塑造了一個新的角色——義大利裔的瑞典警探巴爾巴羅蒂,他比範·維特倫更積極樂觀,而故事也發生在一個虛構的瑞典小鎮上。

內瑟爾的第一部犯罪小說《心靈之眼》出版15年後才在2008年被翻譯成英文,這次是他第一次將這本書帶來中國,並當場朗讀了第一章——高中老師米特爾宿醉後醒來,發現新婚三個月的妻子死在浴缸裡,而他卻想不起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報警後,隨著記憶的復甦,他卻發現自己被關進了精神病機構,再後來他也被謀殺了。內瑟爾對早報記者說,他一開始想寫的是關於記憶、精神的小說,直到寫出來後才發現這毫無疑問是一部犯罪小說,「後來,我發現犯罪小說是處理哲學問題的最佳途徑,因為裡面經常涉及死亡的命題,有時也和宗教有關。如果犯罪小說光是謀殺,就沒什麼意思了。」

內瑟爾繼承了北歐犯罪小說的現實主義傳統和冷硬的黑色幽默,儘管他從不涉獵政治,但他的筆下時常流露出對罪犯的同情,這種同情來自於對人性的犀利洞察。「好人也可能成為罪犯,重要的是理解他們犯罪的動機,而不是妖魔化他們。有一些謀殺對一些人來說是情有可原的,這才是犯罪小說中最有趣的部分。」內瑟爾認為,讀者必須認識到任何人都有和謀殺犯一樣的心理,就像有和警察一樣主持公正的心理一樣,「因為我們都是人,只是我們沒有面臨那樣的處境,需要做出殺人的抉擇。」

相關焦點

  • 瑞典文學巨人恩奎斯特去世,他將歷史和自傳編織進小說
    不過,據瑞典《晚報》(Aftonbladet),恩奎斯特2016年曾中風一次,心臟至少做過兩次手術。「1960年代以來,恩奎斯特對瑞典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他是入世詩人的典範,影響幾代年輕作家。他的去世讓人意外,悵然若失。」
  • 二戰後,瑞典散文小說領域出現了幾個新主題,有多位傑出作家
    二戰後,瑞典散文小說領域出現了幾個新主題,有多位傑出作家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與大家討論的內容是關於瑞典工人階級作家以及戰後的文學的。20世紀比較重要的作家群體之一是所謂的工人階級作家。
  • 瑞典著名作家:生命 因讀書而不朽
    1930年,埃斯普馬克出生於瑞典北部。他自幼喜歡歷史和文學,早年就讀於斯德哥爾摩大學,專攻文學史。1956年,其詩歌集《謀殺班傑明》出版,從此進入旺盛創作期。先後出版詩集12部、長篇小說7部、文論集9部,成為蜚聲瑞典內外的著名詩人和小說家。1981年,他被選為瑞典文學院院士,後多年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和委員一職。
  • 瑞典推理小說大師亨寧-曼凱爾病逝 享年67歲
    瑞典推理小說大師亨寧-曼凱爾病逝  搜狐娛樂訊 10月5日,在世界推理文壇擁有極高聲譽的瑞典犯罪小說家亨寧-曼凱爾(Henning  亨寧-曼凱爾1948年2月3日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歲時全家搬至北部小鎮斯韋格居住(當地已專門為其建了一座紀念館)。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和父親、姐姐在這裡度過。住所遷到哥德堡附近的布羅斯後沒多久,他就去往巴黎求學,並在1966年成為一名作家。
  • 跟著作家遊瑞典
    麥可探索了北歐五國何以完美的真相,其中,對於瑞典這個北歐老大哥,不吝讚美之辭。Photo:Henrik Trygg/mediabank.visitstockholm.com麥可談到瑞典的成功:瑞典並不大,人口只有一千來萬,卻是諸多知名創意企業的誕生地,比如,一直以簡約、環保、時尚和創意為核心理念的宜家家居
  • 這位小說作家曾是世界一流的「連環殺人案」製造者
    各位看官下午好,我是百家號談漫,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讓我們一起談文化,漫遊古今,感受思想的碰撞!到了1921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通俗小說,後來去了巴黎潛心創作,一年之間就先後發表了四十四部小說。而1928年,他突然離開了巴黎,沿著運河漫遊了法國的外省和北歐水鄉,就在這次的旅途中,他創造出了梅格雷探長這個人物。於是,他又回到巴黎,開始連續出版與之相關的系列偵探小說。
  • 10部改編自真實犯罪的著名小說
    28歲的達科斯塔是個妓女,還吸食海洛因,1984年夏,達科斯塔身體的各部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各處被發現。她的頭部、內臟、外陰部和一側胸部至今仍未找到。最初的犯罪嫌疑人是兩名醫生,其中之一是個經常流連於妓院的法醫病理學家。儘管他們以謀殺罪被拘禁,但訴訟程序出現錯誤導致審判無效,兩人最後均被無罪釋放。
  • 英國圖書市場翻譯小說銷量激增,《三體》《射鵰》表現搶眼
    法國作家蕾拉·斯利瑪尼(Lela Slimani)的《溫柔之歌》Lullaby()的英譯本在2018年賣出近十萬冊,在英國去年銷量最高的十本翻譯小說中排名第四。北歐文學的增長也令人矚目,翻譯小說暢銷榜的前五名中,除《溫柔之歌》以外均為北歐小說,包括「北歐犯罪小說天王」、挪威作家尤·奈斯博(Jo Nesb)的《焦渴者》The Thirst()、《黑城》Macbeth
  • 非常罪,非常美:九座城和屬於他們的偵探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的第一本質在於,它是最初且唯一可以表現城市詩歌氣質的大眾文學。」首開犯罪心理學推理模式先河的英國作家G.K.切斯特頓如是說。除了100部最佳推理小說排行榜,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又稱「美國偵探作家協會」)同時票選出了「最適合謀殺的城市」,倫敦、紐約、洛杉磯毫無懸念地榜上有名。
  • 神探馬丁即將來華 瑞典國寶級偵探小說集推出中譯本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瑞典國寶級作品——馬丁·貝克系列偵探集本月將由新星出版社推出,這一系列小說是瑞典推理小說第一次打入國際市場的作品,至今對犯罪小說仍舊影響深遠,獨樹一幟。  該書作者是瑞典籍夫妻檔作家——麥·荷瓦兒和派·法勒,他們兩個人共同創造出犯罪小說史上著名的「馬丁·貝克探案」系列。
  • 瑞典作協主席索倫德:在瑞典沒人在網上寫小說
    在上海訪問的瑞典作協主席馬茨·索倫德和評論家西格麗德·康佩臣近日接受專訪。作為來自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特朗斯特羅姆的「家鄉人」,兩人談到這件事無不自豪。他們還對中國的網絡文學很好奇,因為在瑞典沒人在網上寫小說。瑞典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獲20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書單】25位外國作家眼中最好看的25本犯罪小說
    在故事中,波洛偵探是在室外的遊泳池邊發現了這起兇殺案,我覺得,這是所有犯罪小說中最令人難忘的案發現場。有趣的是,據說,克裡斯蒂認為,這本小說如果沒有波洛偵探的話會更加優秀。她在這本書中對波洛偵探這一角色的處理手法與此前不同——在《空幻之屋》中,他在大部分時候都感到,自己距離真相只有一步之遙。這一處理非常棒,因為他是一個陌生人,必須要去解開安格卡特爾家族中的秘密。
  • 瑞典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文版上市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四川文藝出版社 【瑞典】弗雷德裡克·巴克曼繼《煙霧瀰漫你的眼》後,磨鐵圖書旗下大魚讀品引進瑞典著名80後博主、專欄作家,近五年來瑞典最成功的作家弗雷德裡克據了解,此書已成為瑞典頭號暢銷書,曾被翻譯超過25種語言。被媒體評論為:一本讓人思考「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要如何過這一生的書。。鄰家老頭帶你共同探索生命真諦書中講述了一個憤怒的恪守常規的59歲普通鄰家老頭歐維,脾氣古怪,嫌東嫌西,帶著堅不可摧的原則、每天恪守的常規以及隨時發飆的脾性在社區晃來晃去,被背地裡稱為「地獄來的惡鄰」。
  • 瑞典華人女作家羅敷書寫北歐極簡生活之作溫暖來襲
    近日,定居瑞典十餘年的華人女作家羅敷新作《越簡單,越美好》,由湖南文藝出版社與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版。《越簡單,越美好》一書的作者羅敷為瑞典《北歐時報》副社長,曾於2012年出版散文隨筆集《嫁在北歐做新娘》,後於2015年8月出版隨筆集《這麼慢,那麼美》,將十餘年獨特的異國生活閱歷、對北歐羊皮卷式生活深入骨髓的見聞,緩緩道來。該書一經推出,迅速成為當年暢銷書,次年斬獲2016年亞馬遜圖書銷售排行榜第三名,至今暢銷不衰。羅敷本人也一躍成為當年亞馬遜十大暢銷書作家之一。
  • 快速認識瑞典:又一個拉仇恨的北歐國家
    北歐福利好,瑞典尤其多。以下簡單羅列一些瑞典福利,便於快速認識瑞典——無非是又一個拉仇恨的北歐國家。
  • 去瑞典留學 尋找正宗的北歐精神
    但堪稱北歐最國際化的國家,瑞典對於中國留學生的吸引力竟然更像是「不那麼國際化」。或許,在不免學費後的性價對比中,當地的特色和良好傳承的北歐精神才是瑞典與其他國家PK的籌碼。北歐情結的驅動力王婧茹是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碩士研究生。一個多月前,她也才剛剛展開瑞典的求學生涯。
  • 客居瑞典的「孔子」把中華語言文化傳遍北歐大地
    學生經過為期兩年非全日制學習,或是在北歐孔子學院支持幫助的周末中文學校裡學習,將達到漢語中級水平。學生裡有公務人員,有媒體工作者,有企業管理人員,有在校學生,甚至還有家庭主婦和退休老人,覆蓋了各年齡層。  學生Spephen是一個瑞典作家,妻子是一位中國畫家,他對中國文化的著迷讓李茂老師印象深刻。
  • 瑞典木業-拉近與北歐設計的距離
    瑞典木業協會今年雖未參展,但仍然十分關注。而北歐設計依然是本屆「設計上海」重要的元素,瑞典、丹麥、挪威、芬蘭都有展商參展,涉及家具、地板、廚衛、配飾等多個室內設計領域。   瑞典是北歐最早進入工業化和發展工業設計的國家,1844年,瑞典國立藝術與設計大學學院成立。1845年,瑞典工藝設計協會成立,比德意志製造聯盟還要早。
  • 點進來:精彩懸疑小說更新了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幾本精彩的懸疑小說,大家看一下吧。10《風聲》是中國現代作家麥家於2007 年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懸疑推理諜戰長篇小說,同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成書。小說講述的是抗戰期間,汪偽政權為了找出代號為「老鬼」的共產黨,便把涉嫌的四個人關在一幢小樓中審問。
  • 謀殺之謎,不一定非黑即白|專訪偵探小說家霍洛維茨
    大學畢業後,霍洛維茨走上了偵探小說的創作道路,成為知名的福爾摩斯專家,繼續將古典推理模式與邪惡的犯罪故事續寫下去。當越來越多的作家們試圖打破規則,創造推理小說的新模式時,英國小說家安東尼·霍洛維茨依舊堅持在古典推理模式中尋找創新的途徑,為此,他在《喜鵲謀殺案》一書中耗費了整整十五年的心血。這個創作時長,對推理小說作者來說是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