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深空展區。閆文旭攝

 

 

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學生參觀成果展。任 鵬攝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是「中國科學院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今年的主題為「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在此期間,中科院在全國的幾乎所有科研機構將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要想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進百姓視野。近一年來,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約5.6萬人次參觀,線上訪問量達5.9萬。

 

今年3月25日至28日,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金正恩參觀了「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他對中國在科技發展和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並在參觀結束後題詞留念。

 

5月初,筆者來到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參觀了這一匯聚多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展覽,並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VR素材來自萬米海底畫面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進入大廳,迎面的大屏幕播放起介紹視頻。視頻並非人工解說,而是由科大訊飛語音合成的「男聲」播報。環望展廳四周,未發現一處黑色音箱,聲音卻依舊從前方傳來。

 

「我們的整個展區全部採用壁畫音響系統,所有音響都嵌在牆體裡面,厚度只有6mm,可適應不同牆體形狀。」講解員李婧向筆者解釋道。

 

整個展覽以「三個面向」和「四個率先」為主線,集中展示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17日考察中國科學院以來,其所取得的主要新進展和新成就。展區共有102項科技成果,包含17個著重講解的駐足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用中科院的技術展示中科院的成果」。包括大廳中的LED顯示屏、壁畫音響系統及語音自助講解在內,整個布展設計施工中共採用了中科院產出的十九項先進展示技術產品,涵蓋了信息技術、環境保護技術等多個方面。展區的展板噴繪絕大多數是綠色納米印刷,外牆裝飾的塗料來自高性能無機矽酸鹽。

 

跟隨李婧的腳步,筆者來到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主題的展區,映入眼帘的是這裡人氣最高的「科學網紅」——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模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比世界第二大的美國阿雷西博350米望遠鏡綜合性能提高了約10倍。

 

模型外觀似一口巨型銀灰色「大鍋」,實際上是射電望遠鏡的主動反射面,由8895根鋼索和4450個三角形反射單元組成,每個三角反射單元的角度可以靈活調節,形成不同拋物面接收天體信號,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

 

「饋源艙的輕型材料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完全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稱其為中國『天眼』當之無愧。在未來20年左右,它都會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李婧說。

 

籠罩著藍紫色的螢光,兩側是一系列我國自主研發的系列深淵高技術裝備;踏入「探索深海」展區,仿佛進入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前方不遠處的虛擬實境體驗區引起了筆者注意,這是由中科院深海所深海虛擬實境技術實驗室提供的可供多人交互的深海科研科普一體化可視平臺。帶上VR眼鏡,參觀者便能身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8152米的海底,和一隻白色透明,渾身呈蝌蚪狀的小魚「面對面」。它是目前人類已知的生活在海底世界最深處的魚類,因從正面看去和獅子有幾分相似,故被稱為「獅子魚」。

 

VR的視頻素材來自「天涯號」深淵著陸器上的高清攝像頭在海底拍攝到的畫面。這款深淵著陸器是我國目前下潛深度最大的海洋裝備,作業能力超過10000米,在兩次萬米深海科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創新成果,還需要用創新的方式來展示。展覽上處處呈現著巧思。在「向地球深部進軍」海底地球物理探測裝備展區,3D海洋油畫上立著探測裝備實物,生動再現了科考隊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持續6個月地震探測時的場景。在物質的微觀結構展區,內置晶體結構模型的展櫃玻璃同時也是電子觸控螢幕,輕輕一點,每一層分子結構、標籤、研究歷史等信息便悉數呈現。此外,展覽還推出了「我最喜歡的成果推選」,投票結果實時變化。

 

「厲害了,我的國!為我大中華點讚!」「國之重器,致敬科學,致敬科學家。」在觀展交流區的大屏幕上滾動著上百條參觀者的留言,大屏幕上顯示,截至5月15日,成果展累計接待參觀約5.6萬人次。

 

領域「冠軍」才有資格參展

 

「成果展上的介紹語,是我們幾位工作人員用了6個半天的時間精雕細琢出來的。」談起「率先行動」成果展的籌備過程,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至今記憶深刻。「創新成果展不是『一天冒出來的』,而是厚積薄發的過程,在科學普及上,中科院具有超前意識。」

 

2012年,中科院便推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幫助公眾了解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當時是第一年,只是弄了很多展板,大家覺得效果還不錯,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沒走出去。」周德進說,第二年,展覽增添了許多互動的內容,巡展真正「巡」起來了。

 

現在,巡展已經走進了全國26個省區市,吸引了600餘萬名觀眾現場體驗。2016年,巡展走進了香港。

 

2016年也是中科院科普工作的一個爆發點。由中科院負責的「科學重器」展區在當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主會場中大放異彩,12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裝置走下「神壇」,與公眾親密接觸,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2016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院長辦公會上提出了要集中展示中科院創新成果的想法,拉開了「率先行動」成果展的序幕。2016年年底,「率先行動」成果展的實施方案正式確定。

 

哪些成果才有資格參展?周德進告訴筆者,先讓各業務局選出自己領域的「冠軍」,保證展示的成果具有重大影響力,然後再具體考慮互動性、視覺設計、技術呈現等方面的問題,努力講好每一個創新成果的故事。

 

在中科院內部,許多研究所、實驗室、天文臺站等單位根據自身優勢,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展覽及科學實驗秀等科普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推出的「心理夢工場」內,參觀者可以體驗壓力吶喊機、落棍反應測試、情緒拼圖等許多極具趣味性的活動。201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在西安市建成了我國首座以時間科學為主題的科普展覽館,幫助公眾直觀地感受時間科學的奧秘。

 

未來,中科院希望同各地的科協組織、科技館加強合作,將「率先行動」成果展的模式真正推廣出去。目前,中科院正在建設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品信息庫,方便今後各地選擇適合本地需求的展品。「我們希望藉助成果展,能在全國營造起濃濃的科學教育氛圍,讓參觀者接受薰陶,讓老百姓們對科學更有興趣,對我國的科技實力更有信心。」周德進說道。

 

助推創新成果落地生根

 

不損害正常細胞也能有效治療癌症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裝置;讓不孕不育症患者迎來新生命誕生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體長最高可達2.25米、畝產能達到900公斤的抗倒伏巨型水稻……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展區內,一項項成功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百姓需求的科技成果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成為成果展的一大亮點。

 

「中科院一直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一個重大的事業來對待,而不只是一項副業。研究人員在選題階段就會考慮這項技術對於民生、經濟的促進作用,並不斷地朝這個方向推進。」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作為成果承接方的企業往往無法完全明晰自己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科研成果走向市場。對此,嚴慶表示,中科院作為技術提供方更有責任打破兩方的消息不對稱,在科研成果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在創新之都深圳,這樣的一座橋梁已經搭好。一家「中科院版的生活科技旗艦店」整裝待發,它就是將在6月揭幕的「中國科學院應用成果展」。

 

為癌症檢測和腫瘤切除手術提供精準定位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大幅降低中風風險的無創腦血氧監護儀,在50米內、2秒鐘裡準確辨識特定對象身份的步態識別技術,在空中釋放想像力的3D列印筆,超級護眼的電子墨水顯示屏,環保高效的蔬菜培育方式……這些在衣食住行醫教娛等各領域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高科技,都會在成果展上與觀眾見面。

 

「是中科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給了我們新啟發。」正忙著辦展的北京國科金服科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都迪告訴筆者。「當前產學研深度融合正在推進,我們想在幫助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消費者『聯動創新』方面做點事。比如,PreA輪的科技創新產品要尋找種子用戶,技術拓展要搭建應用場景,各類市場主體要熟悉彼此的話語體系,社會公眾也需要科學、生動、有趣的科普方式。」

 

在中科院機關和深圳市支持下,國科金服把中科院服務民生需求、產品技術成熟的先進科創成果集中辦展,還把展廳設在了福田區的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展示交易中心。「這裡是富集各類資源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成果展是一個科技集市、一個幫投資人投、企業家做、消費者買的交流服務平臺,」林都迪說,「我們願和大家一起推動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快轉化,以產業化的方式幫助各地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同時也讓各界更熟悉咱們中國自己的科學家。」

 

在科技創新成果落地的「最後一公裡」中,智慧財產權保護尤為重要。前些年,由於人們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創新成果落地過程中只關注技術轉移,忽視了專利授權,產生了許多智慧財產權糾紛。2017年,中科院推出了「普惠計劃」,從中科院各研究所徵集有效專利,成立由近800件專利組成的共享專利池,企業可從專利池中選擇專利,成為共享專利池有限共享人,推動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發展。

 

十八大以來,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7萬億元、利稅2289億元;院所投資企業營業收入1.7萬億元,上繳稅金450多億元。

 

「科技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是一個漫長過程,這需要我們久久為功,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整個社會需要藉助類似創新成果展的形式營造好氛圍,科學家在研發時也要更具責任意識。」嚴慶說道。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青島智造】扎頭繩起家 "中國繩王"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作為工業門類齊全的中國製造業名城,青島正發起「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攻勢,在高端裝備領域奮力奔跑,實現從「青島製造」到「青島智造」的跨越。近日,為了解製造企業轉型升級成果,青島新聞網記者聚焦我市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實地走訪多家製造企業,陸續推出系列報導,看青企如何向高端邁進,持續擦亮島城「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的城市名片。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舉行建所七十周年主題報告會—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兄弟單位、高等院校和相關院系的領導和專家,地方政府的各位領導、有機所的校友代表,以及有機所的老領導、研究員、副研究員、部門負責人、支部書記、離退休老同志代表、職工及學生代表等共計600餘人參加會議。大家歡聚一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共慶有機所70華誕。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2019廣東科學中心大國重器展時間、地點一覽
    2019廣東科學中心大國重器展  時間:10月27日—11月10日  地點:廣州科學中心  票價:免費  廣東科學中心新近開放的「創新決勝未來」科普展和「廣東科技創新成果展」兩大專題展覽將於2019年10月27日至11月10日期間向公眾免費開放, 20人以上團體還可預約講解服務。
  • 中科院召開創新成果展工作部署視頻會
    中科院召開創新成果展工作部署視頻會 2019-06-14 科學傳播局 【字體:大   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在京召開。
  • 「製造大國」一天天成為「智造強國」 ——中國科學院和安貞醫院...
    中科院楊柯研究員是中科益安的首席科學家,張炳春研究員是總工程師,十幾年來全心全意專心致志研發該項目。「製造大國」成為「智造強國」的背後是中國科學家和醫學專家的專注和奉獻。「製造大國」成為「智造強國」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尤其是科技興國戰略的勝利。除了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北京市也對該創新項目予以堅定支持。
  • 2020大國重器裡的「泰興身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大國重器 人是根本
  • 到中國科技館看大國重器,讓孩子「上天入海」!
    「北鬥」導航系統「造島神器」模擬空間站、航母、北鬥等各種高精尖技術產品,平時您可能只在新聞裡看到,這一次現場體驗的機會來了。港珠澳大橋在海底如何合攏,「造島神器」什麼樣?中國「高鐵」雖然都是模型,但是做得極其逼真,研究這些大國重器的製作單位為展覽提供了鼎力支持。因此,展品的講解牌也非常「有料」,各類「大國重器」的工作原理解釋得清清楚楚。
  • 大國重器空降星城 保利中環廣場航空兵器展霸氣來襲
    想看看頂級大國重器穿破屏幕來到你身邊嗎?想登上戰機一睹「戰鷹」的威武雄姿嗎?12月12日-20日,2020長沙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暨航空兵器展酷炫來襲,珠海航展「明星」殲十戰鬥機、無敵霹靂戰鬥機武直-10、敵機「剋星」飛虎隊P40等將空降星城等待全民閱兵,更有現場互動體驗活動讓你從國防軍備力量之精良,感受國家崛起之震撼。
  • 疏浚「大國重器」 新一代造島神器「天鯤號」這樣煉成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疏浚「大國重器」不再受制於人  新一代造島神器「天鯤號」這樣煉成  首艘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不久前成功下水,目前即將出海試航。它的誕生意味著疏浚領域的「大國重器」牢牢掌握在了中國人自己手中,不再受制於人。
  • 創新強則國運昌:跑出創新「加速度」的中國—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題: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新華社記者劉懷丕、段續 從載人航天、量子衛星、「中國天眼」等大國重器,到被譽為
  • 智造之都 智匯未來——「德陽造」組團亮相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
    從三星堆的青銅之光,到三線建設的國之重器;從德陽製造到德陽智造……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拔地而起,構建起德陽獨具特色的消費品工業體系。11月26日—28日,2020四川消費品精品展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 央視開年大型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破圈層傳播激勵人心
    這個元旦,央視開年大型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刷屏社交網絡,獲得了全國觀眾的高度稱讚。截至目前,《智造美好生活》在全網的播放量已近百萬次,在融媒體深度發展的今天,得到了觀眾、網友的廣泛參與。
  • 「青·行動」深圳市科普展在少年宮開幕
    近日,廣東省深圳市科普展暨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成果巡展(簡稱「科普展」),在深圳市少年宮舉行開幕儀式。科普展以「愛生活,愛科學,愛國家」為主題,以互動、實物、模型、圖文等形式聚焦創新科技、解讀大國重器、展示科學魅力,展項總計超過100項。
  • 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管理看中國智能製造
    本期雲課堂的主題是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角度看中國智能製造。雲課堂是上海MBA響應數位化建設做出的大膽嘗試和創新,旨在發揮MBA全人教育的優質師資隊伍與豐富業界導師的資源優勢,努力來建設一個向全社會開放的在線學習的高效平臺,實現開放共享、融會貫通的理念。本期雲課堂的主題是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角度看中國智能製造。
  • 「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我們都是中科院人—新聞—科學網
    參觀力學所  趙耀攝 5月16日,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舉行了「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幾代科院人匯聚一堂,觀歷史、看現狀、聊發展。 「畢業已經40多年了,但我還是一直關注著中科院的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4級校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員趙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周德進在隨後的演講中,詳細介紹了中科院新時期「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和2014年正式啟動實施的「率先行動」計劃。 「研究所分類改革是『率先行動』計劃的最大亮點。」
  • 洛可可新物種設計展 「智」造美好生活
    洛可可新物種設計展 「智」造美好生活 來源:財訊網 • 2020-12-10 11:38:33 作為工業重鎮和設計之都
  • 中科院化學所: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科研成果轉化紀實
  • 大國重器「極端製造」者
    11月24號,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 雷丙旺:「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開拓創新。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工程,研發核心技術,開發關鍵產品,讓更多的科技成果服務大眾,惠及民生。」
  • 我國又一「大國重器」引26國羨慕,宣布永不會賣,只有中國能造
    中國製造,這四個字從以前的鮮為人知到現在的影響世界,都在證明著中國的製造業、科技水平與經濟實力都在迅速的攀升,在過去的其實年時間裡,中國的製造技術逐一打破了一項又一項的技術壟斷,而其中最為人所感慨的就是一些基建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