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一系列經濟利好消息發布之後,於12月18日在北京結束。2020年面對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黨和政府直面挑戰並戰勝了困難,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成績。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回望2020,直面2021年,定調明年宏觀政策的方向,尤其值得市場認真閱讀體會。
1,政策「退潮」方向已定,「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兼顧託底性和結構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表述較7月政治局會議的「更加積極有為」、「更加靈活適度」出現明顯調整,政策「退潮」的大方向已經明確。其中,財政「更可持續」,或指向政府債擴張的可持續問題;貨幣較前期未釋放進一步收緊信號。
會議要求「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等,兼顧託底性和結構性,體現「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伴隨經濟回暖、政策退潮,政策重心向「調結構」偏移,宏觀政策為「調結構」創造平穩的經濟環境,反映「穩」的一面;同時,財政要「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貨幣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等表述,表明科技、轉型才是「進」的方向。
2,「前路」明確指向經濟轉型,「科技基礎+產業體系」框架下,加快培育新動能加快「新經濟」培育和新舊動能轉換,是當前經濟工作的核心重點任務。
會議的前兩大重點任務便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前者強調科技基礎的發展,後者側重產業體系的構建。相較以往單純的產業政策,如今更注重「科技基礎+產業體系」框架、為新動能的發展提供支撐。
政策加大新動能的支持,投資方向也相應具有明顯結構性。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要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數字經濟(大數據、雲計算等)、新型基建(5G、人工智慧等)、技術改造(信息化、自動化等)等相關投資,或是政策進一步加大支持的方向。
3,「擴內需」淡化直接刺激,通過民生保障、基礎建設等方式,激發消費潛力。
在「雙循環」格局下,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除了以「經濟新動能」為代表的「有效投資」以外,「居民消費」也是需求側管理的重要內涵。會議提出,擴大消費的根本,在於「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均指向民生。一定程度上,保民生就是保消費、保內需。
會議要求,「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和以往通過財政投放來刺激消費不同,政策更加注重激發消費內生動能,比如通過取消「行政性限制」、「建設現代物流體系」、解決「住房突出問題」等,釋放消費潛力。在投資層面,鄉村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新型城鎮化等基礎建設,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領域。
4,2021年、「信用收縮」之年,經濟從「錯位」到「收斂」,結構分化進一步加大。
重申一直以來的觀點,2021年,政策「退潮」過程中,從「加」槓桿到「穩」槓桿,將帶來一定的信用「收縮」。疫情影響下,國內外經濟修複本身存在「錯位」,政策「退潮」的時間點、意願和力度也存在明顯差異,會使得內需和外需形成鮮明對比。在周期性復甦、前期政策刺激下,外需會非常強;國內「信用收縮」衝擊下,代表轉型方向的新興產業、傳統行業中完成出清過程的行業龍頭,受影響較小。當然我們也要留心宏觀經濟或監管政策出現超預期變化,這也是有可能的變化。
(作者系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