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介紹了選用一上課本作為中文啟蒙學習教材的理由,以及學習一上課本前孩子需要具備的初步條件。但是,一上課本畢竟是給國內中文母語環境的小學生使用的,海外華裔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本期,我們來談談漢語拼音學習。
03
海外華裔孩子學習一上課本的常見問題及解答
(一)漢語拼音學習篇
海外華裔孩子學習漢語拼音的目的:
正音:學習漢語拼音可以幫助孩子讀準字音,特別是四聲聲調。
提高識字量:在有一定識字量和閱讀能力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注音讀物識讀新字。
查字典:通過漢語拼音音序檢索法,學習查字典,了解字義、積累詞語。
拼音輸入:學習拼音輸入法,在電腦、手機上輸入漢字信息。
問題1、小朋友是否需要一開始就學習一上課本的漢語拼音?
中文學習微信群裡,新手中文推媽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小朋友剛開始學識字,要先學漢語拼音嗎?先學拼音會影響孩子今後學習德語拼讀嗎?
再來看一上課本,從第20頁開始到第51頁,整整三十頁都是關於漢語拼音的教學內容。那麼華裔孩子學一上課本,是否也要學漢語拼音呢?
我的建議是,漢語拼音要學,但不宜過早學。學一上課本時可以直接跳過拼音部分,不教書面的漢語拼音。理由如下:
(1)過早教拼音字母,可能會影響孩子學習識字的效果
漢字是方塊字、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在表現形式上有明顯差異。拼音文字屬於音義統一的符號體系,其字母文字是對語音發音的反映。而漢字的發音與字形並沒有嚴格的對應規則,大多數漢字並不能從書面形式反映其語音信息。
海外華裔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本來就很少出現漢字,德國的孩子在生活中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字母文字。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天然地對字母產生親切感,對漢字則產生距離感和陌生感。
神經影像學領域的研究表明,漢語閱讀會激活大腦負責協調和整合視覺——空間分析的腦區域。所以,在小朋友剛剛學習中文時,我們應儘早地讓他們與漢字「親密接觸」,讓漢字字形先入為主,幫助孩子逐步建立漢字的字形、結構意識,培養他們對於漢字的空間視覺識別能力以及解碼能力。
如果小朋友還不能識讀基礎漢字,而是先學會了漢語拼音,當閱讀注音讀物時,部分孩子就會將注意力重點投射於自己擅長的拼音拼讀上,較多地依賴注音去閱讀,而較少關注漢字字形,會出現只讀拼音不讀漢字、離了拼音就無法閱讀的情況。
(2)過早教漢語拼音發音,可能會干擾孩子學習德語拼讀法
在德國,和英美學前班教育不同,大部分公立幼兒園是不教德語拼讀法的,也不教字母書寫。部分幼兒園會教孩子們學習首字母的發音,正式的德語拼讀及書寫教學一般從一年級開始,而且會持續整個學年。
如若孩子學前先學了拼音字母發音,很可能會對學習德語拼讀產生幹擾和混淆,到時候德語老師還得花費時間去糾正,倒不如讓孩子先跟著德語老師從零開始學習德語拼讀,打好德語閱讀的基礎。
(3)注音識字並不是唯一的識字方法,在孩子學會拼音前,還有其他多種方法幫助孩子識字。
本次一上課本和之前的語文課本相比,有一個較大的改動,即把「識字」單元放在了「漢語拼音」單元之前。其實,這個順序安排也反映了國內語文教育界的認知變化。
目前認為兒童漢語學習的順序,應該是先學識字後學拼音。小朋友先學習識字,具備初步閱讀能力後,再藉助漢語拼音注音讀物,不斷擴大識字量和詞彙量。識字閱讀才是中文啟蒙教育的主線,漢語拼音只是一種學習工具。
此外,新的部編教材還在「識字」單元中引入了韻文識字、字族識字、字理識字等其他識字教學方法,比如一上課本 識字 5 《對韻歌》。其改編自《聲律啟蒙》,大部分孩子跟讀幾遍後就可以自己讀出來,不需要再額外藉助漢語拼音。接下來的文章中,我還會詳細介紹具體的識字教學方法。
問題2、小朋友何時學習漢語拼音比較合適呢?
根據海外中文學習環境及一些媽媽的經驗總結,我認為孩子學習漢語拼音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對於德國的華裔孩子來說,適宜在已經熟練掌握德語拼讀法之後,再系統學習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本來就是按照西方的字母文字發明的,用於標註漢語發音,是學生學習漢字的工具。相比英語、德語而言,漢語拼音是最淺層次的正字法,即語音和字母的對應關係是完全規律的。
孩子學會德語拼讀法後再學習漢語拼音,相當於是先學會了較難的拼讀法,再學習比較簡單的拼讀法。雖然小朋友有時候會把德語字母發音遷移到拼音字母上,但是字母書寫和拼讀方法都不用再重新教了,學習速度比從零開始學拼音要快得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德國小學的教學進度,一年級結束,小朋友就可以自己閱讀德語分級讀物了。因此,在二三年級時開始學習書面漢語拼音是比較合適的。
但是拼音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完整教過一遍之後,我們還需要通過朗讀、拼讀不斷幫助孩子正音,大約需要一到兩年左右的時間,孩子才能夠完全掌握。
(2)孩子已能識讀500個左右的基礎漢字,能流利朗讀已學過的課文,此時可以開始考慮學習漢語拼音。
有些課本採用注音識字法,其假設前提是,兒童在讀注音課文的過程中會做到一目雙行,既看上一行漢語拼音,又看下一行漢字,就可以很自然地對照漢字邊讀邊識,漸碰漸熟,自己不定量地學新字。但是,假設孩子沒有基礎識字量,只看注音不看漢字,使用這種方法是很難擴大識字量的。
所以,我們先要教會孩子識讀500個左右的基礎漢字,讓孩子可以流利地朗讀一年級課文(或同等難度的兒歌、童謠、古詩),使其逐步養成先辨認漢字字形而不藉助漢語拼音、直接認讀基礎漢字的閱讀習慣。
此時,孩子學會了漢語拼音,再去讀兒童注音讀物時,對於已經熟練掌握的漢字,就不會去注意拼音部分,而是看字形直接讀出字音。僅僅當出現少量不認識的漢字時,才去關注拼音。這樣,以舊帶新,以熟帶生,孩子的識讀詞彙量才能不斷擴大。
問題3、在系統學習漢語拼音前,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儘早確立四聲聲調概念呢?
雖然我不建議過早教小朋友書面的漢語拼音,即字母與發音一一對照地教,但考慮到四聲聲調一直是海外孩子學習拼音的難點和重點,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在家和孩子一起做口頭拼音練習。
(1)在做口頭拼音練習前,家長陪孩子一起觀看《巧虎拼音城堡》動畫片,學習《聲調歌》
《巧虎拼音城堡》動畫片共有4集,每集約20分鐘左右,是專為入學前兒童設計的。主要講述公主被大魔王抓走,巧虎和小夥伴們通過解除拼音障礙,解救出公主的冒險故事;對於學齡前和低年級孩子,有一定吸引力。
特別推薦第一集,通過飛機飛行動作來介紹四聲聲調,並教小朋友唱《聲調歌》,做聲調操。它將聲調和動作結合起來,讓四個聲調變得非常直觀、形象。
當孩子今後找不準拼音聲調時,就可以藉助已學會的《聲調歌》,自己不斷通過重複肢體動作來複習。當然,家長也可以跟著學,一邊念一邊做動作演示給孩子看,讓他來找正確的聲調。
(2)家長帶著孩子學習漢字和詞語的口頭拼讀,幫助孩子建立漢語拼音的聲音記憶
小朋友看過一遍動畫片,學了聲調操,有了初步的拼音意識之後,家長不要急於讓孩子認讀拼音字母。而是,可以不對應任何字母地教孩子口頭拼讀。即先整體讀出孩子非常熟悉的一個字或詞語,比如「水」、「汽車」,口頭拼讀「shuǐ」、「qì chē」,讓孩子跟著一起念。開車路上,口頭拼一拼「公路」。搭樂高的時候,口頭拼一拼「積木」。偶爾讓孩子猜一猜這個音是第幾聲,就可以了。
所有漢字,用普通話讀,不算聲調,大概是413個發音(維基百科)。通過一年左右的口頭拼音練習積累,孩子可以記住大部分漢語拼音的聲音,但是並不一定知道具體是哪些字母。
等到小朋友正式學漢語拼音時,大腦中原來的拼音聲音記憶再次被喚起,並配上書面的字母認讀,很快就可以一一對應起來。再加上之前的四聲聲調訓練,拼音的拼讀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接下來的文章,會重點介紹大家關心的識字、閱讀、寫字三者的先後學習順序,以及如何安排孩子們寶貴的中文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