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不少老師在朋友圈轉發一條消息:《據說這是新一年級的教材,你還不趕快搶先了解!》,這條微信中還有大量新教材的配圖。
快報向教育主管部門求證,得到的答覆是:今年9月,浙江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可能會更換教材了。相關負責人透露:「雖然沒有接到正式的文件通知,但8月份,浙江一些市級的教研員要參加部編教材的培訓,全國大部分省份應該都會有教研員參加。」不過省裡一位負責人說,目前新教材還在審查當中,不能確定今年秋季一定會使用。
什麼是部編教材?一位業內人士解釋說,2012年,教育部重新考慮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歷史、語文三門課的統編教材,或叫示範教材。教育部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組建語文教材編寫組,包括一些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著名學者、作家、各省市教研員、特級教師,以及出版社編審和編輯等。
目前,全國各地使用的語文教材,有人教版、語文版、粵教版、魯教版、北師大版、北京版等,浙江的學生普遍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業內人士說,以後部編教材可能會成為主流教材。
此外,相關人士表示,一年級數學教材四年前剛換過,這次不會有大的變化,其他年級的課本目前沒有消息說會變化,老生還是用老課本。
新教材五個新變化
昨天,快報記者請了幾位接觸過新教材的老師鑑定,老師一致認定:網上流傳的確實是新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但並不是最終版本,在課文篇目和欄目名稱等方面,還有些變化。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變化是先識字再學拼音,目前老師手上都沒有領到新課本。
現行的語文教材,一年級的目錄順序是: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一、課文、識字二、課文。而新教材的目錄順序為: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識字二、課文。
這幾位接觸過新教材的老師,幫我們大致總結了一些新教材的變化——比以往更關注兒童的需求,先從常用字學起,再學拼音。另外,把閱讀提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具體變化有以下幾方面:
一、入學以後先學一部分常用字,再開始學拼音。
漢字是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但拼音作為一個符號,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接觸、使用都很少,教學順序換一換,其實是更關注孩子們的需求了。先學一部分常用常見字,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經歷融入到學習中。
二、第一冊識字量減少,由400字減少到300字。
第一單元先學40個常用字,比如「地」字,對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在童話書、繪本裡可以看到,電視新聞裡也有。而在以前,課文選用的一些結構簡單的獨體字,比如「叉」字,結構比較簡單,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見字的比重,減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聯繫不太緊密的漢字。
三、新增「快樂閱讀吧」欄目,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教材第一單元的入學教育中,有一幅圖是孩子們一起討論《西遊記》等故事,看得出來,語文學習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閱讀表達,通過讀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閱讀能力。入學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閱讀教育,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新增「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課外閱讀。
有家長擔心會不會增加家長負擔,其實這個「大人」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師、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可以是鄰居家的小姐姐等。每個人講述一個故事,表達是不一樣的,有人比較精煉,有人比較口語化,兒童聽到的故事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語文素養。
五、語文園地裡,新增一個「書寫提示」的欄目。
寫字是有規律的,一部分字有自己的寫法,筆順都有自己的規則,新教材要求寫字的時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寫法。現在信息技術發展很快,孩子並不是只會打字就可以,寫字也不能弱化。
為什麼要先識字後學拼音?
一位語文教研員說,孩子學語文是母語教育,他們在生活中已經認了很多字了,一年級的識字課可以和他們之前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原先先拼音後識字,很多孩子覺得枯燥,學的時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處。如果先接觸漢字,小朋友在學拼音的過程中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
還有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說:「我剛剛教完一年級語文,先學拼音再識字,剛進校門的孩子上來就學,壓力會比較大,很多孩子有挫敗感,家長甚至很焦急。現在讓一年級的孩子們先認簡單的字,可以讓剛入學的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消除他們害怕甚至恐懼心理。我看了一下網上的新教材,字都比較簡單,很多小朋友都認識。」
大約一半課文被替換
新增幾首兒童詩
我們統計了一下,目前,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課文中,有《四季》《影子》《小小的船》《比尾巴》等部分課文保留,大約有一半的課文被替換。
根據目前流傳出來的版本,新課文有《秋天到了》《江南》《明天要遠足》《小蝸牛》《升國旗》等。
一位教齡20年的小學語文老師說,簡單從這些篇目看來,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課文內容,不少都是兒童詩。比如臺灣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遠足》選入,這些名家名篇都很經典,而且文字少但意境不少,適合一年級孩子理解。
「一年級課本裡放這麼多兒童詩,一是因為短小精悍,讀起來沒有太大障礙,減少閱讀難度;二是讀起來朗朗上口,閱讀興趣會比較濃厚。一首詩學會了,孩子總會時不時背背讀讀,有時不由自主哼出來,慢慢就建立起語感,覺得語言文字有意思。」這位老師說。
在老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我多想去看看》,和新教材中的《升國旗》,表達的感情有些相似。《我想去看看》說的是一個遙遠小山村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國旗,這篇文章稍微有點歷史感。再看《升國旗》,寫的是孩子們站在廣場上看升旗的過程。兩篇文章的替換,可以看出社會在發展,新課文和現實更貼近了一些。
口語交際不僅關注聽和說
還要發揮想像力
新課本的「口語交際」欄目,不是新增的,但內容有些變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遊戲。
比如「傳話遊戲」,第一個人輕輕說句話,傳到最後一排,看看哪組傳得又快又準。剛教過一年級的一位語文老師說,這個經典遊戲在教學時自己在班上用過,這是第一次收入課本。
遊戲雖然簡單,但遊戲過程中鍛鍊幾個能力:一是傾聽能力,要專注,二是語言能力,把話說清楚。通過傳話遊戲,讓孩子們學會等待,鍛鍊專注力。現在都是快閱讀,孩子們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傳話遊戲能讓孩子們學會靜下心來做事。
再舉個例子,另一期口語交際的主題是「小山羊」,要求孩子們不僅要仔細聽故事內容,能複述出來,還要求有想像力,邊聽邊想故事後面會發生什麼。以前口語交際就是你說我說大家說,但從新課本看來,除了說,還關注孩子們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