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人教社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
新版人教社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
9月1日,全市中小學生將走進課堂,開啟新學期的第一課。根據此前教育部下發的相關通知,從新學期開始,小學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初中起始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開始使用新編、修訂教材。
相關負責人透露,從今年開始,人教版語文、歷史、政治教材將進行輪轉換新,新學年先從一年級、七年級進行教材更新,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七年級的語文教材、歷史教材、《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部換新。而後將按年級逐年更換。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
今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從外觀到內容結構上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變大了,新教材改成A4紙張大小的「大本」。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內容上最主要的變化就在於,以往先學拼音的情況將一去不復返,新教材將更關注識字的能力,將先教新生識字再學拼音。此前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目錄順序為「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一、課文」等,新教材則改為了「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等。
針對這樣有些「顛覆性」的變化,朝陽區八十中學棗營分校的姜海霞老師表示,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減輕現在孩子的入學壓力。她說:「過去一直沿用著先學拼音後識字的模式,從開學起,學生和老師的壓力都很大,原本一個月要完成的進度,往往都會延後,家長們也非常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學不好,跟不上。」
據姜老師介紹,新教材有部分的課文被替換,新增的課文有《秋天到了》《江南》等,同時增加的還有幾首兒童詩。不少語文老師也注意到,新教材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無論是識字環節或是語文園地欄目,都增加了不少傳統文化素材,「比如有一個故事就是反映孩子和孩子們拿著小人兒書在討論《西遊記》,還有識字環節裡,印出了京劇人物的形象等等,這些細節都在不同程度滲透傳統文化的元素。」
此外,新教材在識字量的要求上,也發生了改變,總數由原來的400字改為了現在的300字。儘管總量減少了,但要求會寫的漢字量仍保持100字不變。據一年級語文老師透露,原先要求學生們會寫的字,基本都是獨體字,如「大」、「小」,但新教材裡增加了一小部分的雙體字,如「林」、「從」,「無論是識字部分,還是寫字部分,新教材都增加偏旁部首、筆順等提示內容,對於學生們的學習有了更好的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