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華芸已經十幾年沒怎麼出過門了,因為家裡有個98歲、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娘。
許昌路698弄是楊浦區一條老式石庫門弄堂,華芸和母親華鳳英就住在其中一幢房子的三層閣裡。幾天前,記者走進華芸家,看到房間裡都是幾十年前的老家具,角落裡還擺著一隻馬桶。
「她也是70多歲的人了」
華芸個子不高,看上去很瘦弱。除了每天早晨去弄堂口買點菜,她的全部活動空間就是這9平方米的閣樓和曬臺上搭出的2平方米廚房。早上起床後,她幫母親洗漱,燒好早飯,就出去買菜。以前出去時還要把門用繩子紮上,防止母親亂跑摔跤,今年以來母親基本上臥床不起,這個動作就不需要了。回來後,她休息一會兒,做午飯,再給母親餵飯。今天吃炒空心菜、肉片土豆番茄湯。華鳳英牙齒全掉光了,華芸把米飯做得軟一點,拌一點湯,一口一口喂,母親可以吃一小碗,空心菜挑一點菜葉給她吃。
晚上,華芸就打開摺疊床,睡在母親旁邊。老太最近日夜顛倒,晚上不睡白天睡,夜裡大喊大叫,弄得華芸也休息不好。直到下午1點,沈阿姨來了,她才能喘口氣。沈阿姨名叫沈訓英,是街道安排的助老服務員,50多歲,就住在本社區。華鳳英是納保老人,享受政府給予的居家養老,而且是最高標準1000元,其中包括20元理髮、30元扦腳。沈阿姨進門後,就問:「奶奶大便過嗎?」一般回答都是「沒有」,於是她把華鳳英抱到馬桶上,讓她解手。然後,她給老人擦身、洗腳,接著就麻利地打掃衛生、洗衣服。看到老太皮膚開裂,她就拿出尿素軟膏來塗。沈訓英每天為華鳳英服務2小時,全年無休,節假日都天天來。
「多虧了了沈阿姨,姆媽身上乾乾淨淨。」華芸對沈阿姨十分感激,她說,有時候母親夜裡大
小便失禁,她急得沒辦法,打電話給沈阿姨,沈阿姨也會趕過來,為老太擦洗身體,再把弄髒的被褥帶回去洗。沈訓英說:「怎麼辦呢?她一個人弄不動呀,她也是70多歲的人了。」
沈訓英說,以前每隔幾天,就和華芸一起把老太扶到曬臺上的廚房裡,在浴盆裡給她洗澡,現在不行了,她病情越來越嚴重,根本不配合,還胡亂抓人。「你看,今天又被她抓了一下。」沈訓英抬起手臂,給記者看上面的紅印子。所以,現在只能每天給她擦擦身。
「也想的,沒條件呀!」
「像她這樣的情況,最好是進養老院。那裡有24小時護工,還有給老人助浴的設施。」記者說。「進養老院?也想的,沒條件呀!」華芸說。母親現在每月領取720元生活補貼。華芸是支內回滬人員。「1968年從上鋼二廠去的江西新餘,當時是敲鑼打鼓送我們去的,沒想到老了回來什麼也沒有。房子沒有,養老金只有2000元,比上海同齡人低一大截。看病還要寄發票回去報銷。」她說,市區的養老院最便宜也要3000元一個月,她們兩人全部收入加起來也不夠。
記者從平涼街道助老服務社了解到,像華老太這樣的情況,如果住養老院,居家養老的1000元補貼可以「帶去」。即便是這樣,對華芸來說,也是力所不能及。「聽說也有郊區的養老院,比如崇明的,2000元不到。不過,實在太遠,而且如果條件太差,我也捨不得。」
華芸還有個妹妹,一來住得遠,二來妹夫患癌症,也需要照顧。所以,照料老母的重擔就落在她的身上。十五年來,華芸幾乎一步不離母親。要去超市,去醫院配藥,也要等沈阿姨來。自己的女兒住在真北路,外孫女已經十幾歲了,她也不去看。老同事、老朋友打電話叫她出去聚會,她也沒法去。這麼多年來,除了看電視,她沒有任何娛樂。不要說跳廣場舞,就連出門鍛鍊身體,對華芸來說都是奢望。「如果不是守著老娘,我還好出去旅遊旅遊……」華芸嘆口氣說,「年齡不饒人。我65歲以前,服侍她還可以。現在已經拖不動她了。再過幾年,怎麼辦呢?」
進養老院難,該怎麼辦
是啊,華芸的境況並不是個例,六七十歲的照顧八九十歲的,這種情況在上海十分普遍。再過五年、十年,這些做子女的自己也要人照顧了,怎麼辦?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平涼街道助老服務社社長施長萍說,進養老院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像華老太這種因為家庭困難而進不了養老院的,在他們社區有不少。此外,還有些經濟條件不錯的老人,想去好一點的養老院,不過公辦養老院床位有限,要排隊;民辦養老院又參差不齊。他們也覺得找養老院不易。
記者在多年來的採訪中也發現,對許多有高齡且不能自理的老人的家庭來說,在家照顧,力不從心,但送養老院又談何容易?近一點的,好一點的,全滿了;有空床位的往往看不上。還有,在養老院裡,老人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也不太放心。全家人陷入長期的糾結之中。
在新養老時代,怎麼才能找到合適的養老院,成為許多家庭面臨的一個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