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記憶裡的中國教師形象

2020-09-10 光明網

作者:陶賦雯

中國有著悠久的尊師重道傳統。《荀子•大略》中提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把尊師重道放在與治國安邦同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遷,教育滲透到生活的各領域,地位越來越重要,教師形象也愈發受到關注。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以銀幕記憶為觀測點,可以發現中國教師形象獨特的銀幕書寫與流變。

《一個都不能少》

聖化塑像:銀幕上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中國教師形象,一般是在儒家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塑造的。儒家把教育尊為上位,重視教育的目的性作用和道德修養。「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教師也一直位列道德制高點,成為受他人尊重、不可褻瀆的社會角色。但在一段時期內,教師的銀幕形象顯得平面單一,多以敬業辛勞為固定模式,被塑造成一種集正統的道德觀念、自強的人格修養、淵博的文化學識、清貧的物質生活於一身的崇高形象。

從早期影片《朝霞》(1959年)、《春催桃李》(1961年)、《園丁之歌》(1974年)等強調教師的紅燭精神、無私奉獻,到《苗苗》(1980年)、《泉水叮咚》(1982年)、《燭光裡的微笑》(1991年)等影片歌頌「園丁」品格、傳播高尚師德,它們延續了中國文藝傳統的「苦情敘事」模式,其中的教師形象多以正面宣傳為主。有時,甚至附加「非死即殘」「非殘即病」等古怪的苦難邏輯。這引發了觀眾對教師「身體美學」聖化的詰問,體現出公眾對教師職業的道德訴求,即教師在觀眾心目中應是職業楷模,只求奉獻,不求回報。

這種單一化的塑像方式,更多地被認為是一種宣傳教育的媒介工具,忽略了教師謀求正當利益的需要及個人發展。與此同時,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造成了城鄉教師形象的差別。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當地教師生存艱難。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無差別地接受教育,他們不得不在艱苦的環境中奉獻青春。例如電影《鳳凰琴》(1994年)講述了以餘校長為代表的民辦教師,在惡劣條件下堅持教學的感人事跡;《一個都不能少》(1999年)刻畫了一個信守承諾、執拗倔強的農村代課教師魏敏芝的形象;《美麗的大腳》(2003年)表現了一個竭盡所能讓村裡的孩子接受好教育的民辦教師張美麗等等。

這些影片,主要反映的是人民教師將知識傳遞到偏遠山區的故事,歌頌了他們崇高的職業道德、人格品質。這是早期教育類影片的主旋律,也是對貧苦地區教育、文化、教師缺失現象的社會反思。

形象祛魅:從職業化到個性化的變遷

隨著社會發展,教師銀幕形象開始偏向城市化形態,更多新穎的教學方式和師生關係迭代演進,充滿個性且「去聖化」的教師形象開始出現。原先高高在上的形象逐漸被打破,而更注重與學生的平等交流,融入了更多的社會現實與個人情感生活。這折射出整個社會環境和民族心理對教師形象認知的改變。

首先是教師的外在形象逐漸告別刻板化,湧現出一批外形時尚、性格不羈、多元複雜的教師形象速寫。《十八歲的天空》(2002年)中打扮前衛、酷愛作秀的班主任古越濤,《花眼》(2002年)裡為適應學生審美傾向而刻意減肥的小學體育老師,《八節課》(2005年)中「另類」的音樂老師毛利,《青春派》(2013年)中走冷豔風的嚴厲班主任撒老師,《老師•好》(2019年)中外形滑稽、與學生「鬥智鬥勇」的苗宛秋老師等等,這些造型別致、另類新穎的角色設計,使得教師外在形象走下聖壇,變得愈發充滿魅力、幽默風趣,也更為貼近現實生活。這無疑是對教師角色轉換、重構的有效嘗試與突破。

《老師•好》

其次是內在蘊理層面,銀幕上對刻板的教師形象,從順從心理到個性化心理轉變。「麻辣+搞笑」的教師形象開始塑成,「個性老師」逐漸在熒幕上出現。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仿製根據日本漫畫家藤澤亨的人氣動漫改編而成的《麻辣教師》,男主角個性張揚、青春陽光,用獨特的方法將素質教育詮釋得淋漓盡致。他是學生們平等交往的大朋友、知心夥伴,也是以科學教育觀掌握自我教育、善於合作的新型探索者與創造者,而非高高在上的嚴師或單純的教書匠。從而,打破了銀幕上溫柔敦厚、注重師德等固化模式的「霸屏現象」,也迎合了觀眾對教師形象固化的逆反心理釋放,實現了求新求異的審美期待。

多元個性:銀幕上教師形象發展新動向

近年來,教師形象的銀幕書寫在造型設計、人物關係等方面個性化創作的基礎上,也逐漸深入到對教師內心的塑造。電影《夏天的拉花》(2013年)中,剛畢業的馬長力從鄉村中學辭職之後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應該如何實現。直到遇見學生周向陽,這個殘疾少年讓馬長力重新找到滿懷鬥志的自己。在陪伴周向陽走向高考的三個月裡,兩個人一同成長,各自追逐夢想。

馬長力這類教師形象,成功逃離了教師一味奉獻於學生、教育事業的銀幕創作思維壁壘,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在不斷成長、提升自己。從早期影片中對教師崇高形象和道德品質的塑造,到現代教師的銀幕形象風格逐漸趨向個性化,相關藝術創作不再一味追求無休止的犧牲和奉獻,而是更加注重個人的價值和訴求。這些教師,成為被大眾更為認同的平凡人,也成為更加真實的藝術形象。

除此,隨著國家對支教項目的大力支持,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向中西部傾斜,支教類電影成為記錄這段歷史、記載人性美好故事的亞類型影片。《我的教師生涯》(2007年)、《天那邊》(2007年)、《志願者》(2008年)等,不斷豐富著教師的銀幕形象。過去,銀幕上的教師形象常常以理想替代現實,忽略了教師個性,使得教師成為一種不帶任何物質因素、無條件付出、超凡脫俗的「理想符號」。這種符號堆積的影像「現實」,構成了教師職業形象的道德枷鎖。

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重新定位教師地位,讓教師形象的影像建構從典型化走向個性化,性格刻畫從單一性走向多元性,寓意從單一清晰的表層化走向複雜豐富的深刻性,給予教師形象塑造更為鬆軟輕盈的培育土壤。同時,避免「眼球經濟」時代為滿足商業需求,而用低級趣味、媚俗煽情手段貶損教師形象。這樣,才能幫助教師形象從神壇走下,引導公眾輿論消除偏見。同時,適當引入商業電影的製片與類型模式,探尋更加生動飽滿、立體鮮活的教師形象,為大眾對教師的認知開拓更加多元的視野。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新時代呼喚塑造教師銀幕新形象
    教師作為知識、文化的傳承者,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和歌贊,尤其是1985年9月10日,我國的第一個教師節的設立,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有關教師題材的影片顯著增多,在教師銀幕形象塑造上也開始呈現多樣化趨勢。同期出品的比較有影響的影片有《泉水叮咚》《鳳凰琴》《孩子王》《燭光裡的微笑》等。
  • 影評丨秦洪:共同記憶的中國式銀幕書寫——《奪冠》
    圖片來源豆瓣《奪冠》:共同記憶的中國式銀幕書寫文/秦洪2019年國慶慶典上,女排姑娘奪冠後壓軸登上花車遊行隊伍,被鮮花掌聲再次簇擁,女排精神又一次令全國觀眾歡欣鼓舞。萬眾期待中,2020年國慶檔上映了改編自女排故事的電影《奪冠》。
  • 那些用銀幕形象欺騙了你多年的演員,生活中的他們與角色截然不同
    而吳越這樣的並不是喬治今天要說的主題,喬治要說的是那些在影視作品裡看起來壞的牙痒痒的人,而在生活中卻是好好先生的演員。第一位:任達華說他是香港情色片的代表也不為過,戲中的他表現的雄性荷爾蒙過剩,有時甚至有些變態,他飾演的那些角色,大多是花花公子或風流男子,對於感情沒什麼原則,或者是那種比較壞的角色,總之在我的記憶裡任達華就是好色之徒的代稱。
  • 鄧小平慈父形象將展現銀幕 盧奇領銜又演又導
    鄧小平慈父形象將展現銀幕
  • 電影頻道《足跡》開播 講述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
    電影頻道《足跡》開播 講述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 「三毛」扮演者王龍基接受《足跡》採訪 「時代記憶」板塊中,以重大歷史節點為經,經典影片為緯,謳歌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翻天覆地的巨變,譜寫時代宏偉交響。
  • 配角也經典 安東尼霍普金斯十大銀幕綠葉形象
    出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他因在《沉默的羔羊》中飾演文質彬彬的食人狂魔「漢尼拔」而名垂影史,這個有著淡藍色深邃目光,一頭銀髮向後平梳的食人魔形象令他無可爭議地登頂1992年第64屆奧斯卡獎的影帝寶座。當上影帝後的霍普金斯頻頻以配角身份現身銀幕,甘當年輕一代演員的綠葉,以精湛的演技為年輕人最開始的電影之路保駕護航。
  • 動漫裡的教師形象,為什麼變得越來越奇怪了?
    提及全球範圍內最講究「尊師重教」的國家,自然是我們中國。受傳統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課堂教育過程中,教師被賦予了絕對的權威,教學過程更強調一種單方面的「問話」方式。即便是近些年來,中國教育界一直在試圖改變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關係,但這種已經紮根於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思維定勢,卻是很難在短期實現改變的。
  • 漫談電影中的教師形象:映照一個時代的文化理想
    民國時期的電影以都市消費文化為底色,其中的教師形象並不引人注目。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有關教師的影片逐漸增多, 《泉水叮咚》 (1982)、《孩子王》(1987)、《鳳凰琴》(1993)、《燭光裡的微笑》(1991)、《一個都不能少》(1999)……其中不乏一代人的經典記憶。
  • 從《鐵扇公主》到《大聖歸來》,孫悟空銀幕動畫形象如何成長
    然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並非橫空出世,它是中國動畫電影長期積累後的爆發,在其背後是脈絡深廣的電影史譜系。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動畫電影中的孫悟空形象有必要進行重繪。所謂重繪,是將孫悟空這一銀幕形象視作「文本」,視作不同話語與歷史敘述結構進行權力鬥爭的場域,而孫悟空的每一次復現,都是多種話語協商的結果。
  • 小村裡的大銀幕
    在廣大的中國農村,活躍著一支支電影放映隊伍,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一方幕布,為鄉村打開多彩生活。如今,隨著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基層電影放映隊不斷升級設備,創新服務。新華社記者走近部分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與他們一道巡覽田埂地頭的光影世界。
  • 黃飛鴻6大銀幕形象,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上榜,第一非他莫屬!
    NO.6「黃飛鴻」的故事首次被搬上電影銀幕是在1949年,而關德興老爺子飾演的「黃飛鴻」形象,也曾是風靡一時的經典。作為一代粵劇名伶,關德興在戲臺上的關公形象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949年拍攝《黃飛鴻傳》時,許多電影人都認為關德興老爺子的氣質與黃飛鴻比較相似,都推薦他出演。
  • 《記憶碎片》亮相北影節 雷佳音回歸大銀幕
    中韓合制「暗黑系」懸疑犯罪電影《記憶碎片》4月16日晚受邀出席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電影的兩位主演雷佳音與夏梓桐攜手本片導演被譽為「韓國黑澤明」的樸裕煥,共同亮相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紅毯,三人一登場便獲得了現場眾多影迷的尖叫
  • 教師節不快樂:銀幕上嚴重失格的10個壞老師
    教師這份工作往往壓力很重,不僅要面對社會壓力,而且管理層與家長們都在審視你的一舉一動,還有無休止的試卷要改,更身兼多職,不只是一個榜樣,一個教育工作者,還是一大群孩子的保姆,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辛普森一家》裡的每個老師都抽菸。
  • 影視鮮有教師主題,呼喚更多教師螢屏形象
    教師被拉下神位,人人都可指指點點,地位可見一斑。箇中原因,除了教師隊伍太龐大,確實有極個別師德敗壞外,炒作的負面新聞多、正面宣傳少是主要原因。以影視作品最為典型,近年的影視作品鮮有教師主題,更少有家喻戶曉的教師形象。電影電視的對人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人就因為一部電影、喜歡一個形象,就矢志選擇一個職業。
  • 故事裡的中國丨再現永不褪色的芳華記憶 高喊「青春萬歲」
    今晚(12月29日)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將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十一期。歷史的巨變擊中了一位敏感而熱情的少年的心,他渴望著用文字去編織時代,去鐫刻記憶,他就是那年只有十九歲的王蒙。回顧王蒙的寫作生涯,他始終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和影響力的優秀文學作品,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19年,王蒙的第一部小說《青春萬歲》入選了「新中國七十年七十部長篇小說典藏」。
  • 成龍張國榮鄧超陳立農,銀幕書生大賞你pick誰?
    不過,就後者的類型來看,在過往的《倩女幽魂》《畫壁》《神探蒲松齡》等電影中,書生形象倒是屢見不鮮。那麼,回憶起曾經出現在大銀幕上的書生,不知道剛剛看過《赤狐書生》的你,又會為陳立農的新版演繹,打上多少分呢?銀幕上的書生「呆萌而可愛。」
  • 秋陽暖人心 電影中的這些教師形象是否勾起了你的回憶?
    今天是我國的第36個教師節。《論語》有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老師,給予我們的不僅有知識,還有愛、品德和信念。很多電影也用藝術的手法講述了這樣真實而動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部電影中讓人難以忘懷的教師形象吧!1他是支邊教師馮志遠,1958年他懷著滿腔青春熱血踏上徵途,紮根寧夏42年。
  • 盤點國產影視劇的經典兒童形象
    盤點國產影視劇的經典兒童形象如今萌娃當道,螢屏隨處可見萌死人不償命的娃娃。而回想曾經那些難忘的兒童銀幕形象,雖然演員均已長大成人,但劇中角色卻因經典而不曾被忘卻。今天就來說說國產影視劇中,那些經典難忘的兒童形象。
  • 教師資格《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考點-記憶的種類
    教師資格《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考點-記憶的種類 http://www.hteacher.net 2017-09-28 15:29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新華字典》上銀幕:是文化傳播還是娛樂噱頭?
    的確,小小的《新華字典》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學習成長足跡,給中國人留下太多的記憶。  《新華字典》上銀幕 期待還是懷疑  對於《新華字典》將被搬上銀幕一事,即使在影視界也有兩種聲音。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認為,《新華字典》是惠及幾輩人的工具書,如果改編得當,借經典的名聲拉動票房無可厚非,電影人應該尊重網際網路給電影產業帶來的改變。而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則表示,目前原創匱乏,很多人依賴於從網際網路熱詞中尋找創意源,但很多選題本身並不具備電影轉碼條件,如果創作完全依賴於熱點,那將是電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