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期貨玩家遠大「操縱案」續集 孫公司操縱期貨市場被公訴)
10月18日,遠大控股發布公告稱,2018年10月17日,遼寧省撫順市人民檢察院通知,遠大石化有限公司因操縱期貨市場案被移送到撫順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遠大物產未作為被告單位被移送到撫順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此前,2017年9月25日,遠大控股發布了《風險提示公告》(公告編號:2017-069),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大物產)正在配合有關部門調查,遠大物產控股70%的子公司遠大石化有限公司已將5.6億元扣押款劃至有關部門指定帳戶。
10月18日,新京報記者根據遠大控股2017年財報上的聯繫方式致電董秘和證代,電話均未能接通。
遠大物產曾遭實名舉報操縱期貨市場
遠大控股成立於1994年6月,1996年10月公司A股股票在深交所成功發行上市。
遠大控股是一家以大宗商品貿易為主營的企業,經營主體為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遠大物產主營石油化工、能源化工、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貿易,在全國各地擁有全資及控股子公司30餘家,在海外多個地區設立了業務機構。遠大物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從傳統的現貨貿易商發展成為大宗商品交易商,即以大宗商品現貨為基礎,以期貨工具為手段,通過期現貨有效結合,規避現貨市場的價格風險,增強客戶粘性,拓展銷售渠道,服務實體經濟,並為上下遊產業鏈提供價值服務,獲取商業利潤。遠大物產年銷售額已經突破550億元人民幣,連續入圍中國企業500強。
作為遠大控股的核心資產,遠大物產曾遭實名舉報操縱期貨市場。
根據新京報此前報導,2016年8月,因為投資玻璃期貨1609合約上損失慘重,一位名叫李直的投資者發出公開信,聲稱其聯合了虧損累累,甚至即將家破人亡的30位中小投資者向監管層舉報遠大物產在玻璃期貨1609合約上存在逼倉行為。
李直稱,其懷疑玻璃1609合約被某大主力機構涉嫌利用資金優勢,通過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多個關聯帳戶,通過大單對敲、高頻虛掛單撤單等交易手段操縱價格。而且玻璃市場倉單數量也處於歷史高位。種種跡象表明,操縱玻璃期貨價格和惡意逼倉的機構為遠大物產。
對於李直的舉報,遠大控股和遠大物產隨後沒有進行官方回應。
據李直介紹,2016年8月9日武漢最低長利玻璃現貨價格折合盤面1070元,大部分折合盤面在1110-1130元之間,而且成交冷淡。而玻璃09期貨盤面漲到了1227元。其中,8月9日全國比上一日僅僅普漲10元。而玻璃09期貨價格卻漲了70元,屬於明顯的惡意操縱。
李直稱,多頭建立的持倉總量遠遠超過市場可供應量的買單,把目前所有的交割庫庫容翻倍,都沒有盤面上這麼多貨。多頭利用倉庫庫容不足和自己的資金優勢,迫使空頭無法交出足夠的倉單,顯然存在逼倉行為。
李直當時稱,市場傳言是遠大物產在進行操盤,種種跡象也指向遠大物產;但基於目前的材料,尚不能確定遠大物產存在逼倉行為。
受操縱期貨市場案影響
遠大物產去年未完成業績承諾
2016年,如意集團進行併購重組,計劃以每股44.36元的價格定向發行6714.16萬股股份並付現金5.26億元,用於收購金波、吳向東、王開紅等管理層持有的遠大物產48.00%股權。這意味著,遠大物產整體估值達73億元,較2015年8月末的經審計淨資產6.41億元溢價達1039.54%。
和大多數併購重組一樣,這起交易也籤署了業績承諾。自然人股東和至正投資共同承諾遠大物產2015年、2016 年和2017年實現的經審計的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扣除使用《股份認購合同》項下的配套募集資金產生的收益之後, 分別不低於 5.58億元、6.46 億元和7.51 億元,三年合計達19.55億元。
財報顯示,除了2015年,遠大物產2016年和2017年均未能完成業績承諾。公司提到,「遠大物產因涉嫌操縱期貨市場案,計提了較大金額的預計損失。」
遠大物產曾靠期貨投資盈利大增:據公告,2014年,遠大物產的期貨投資盈利在其盈利結構中佔了重要地位。公告顯示,2012年、2013年、2014年,遠大物產實現淨利潤0.69億元、1.56億元和6.01億元。而2013年到2014年,其期貨及電子交易等衍生品業務盈利分別為5.95億元、16.5億元。
遠大控股上半年淨利潤大降115.05%
2018年半年報顯示,遠大控股2018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為310.6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6.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3718.87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15.0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為-9996.0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8%;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約為-14.43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2.17%。
10月13日,遠大控股發布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的經營業績為同向下降。
遠大控股方面表示,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為:2018年,中美貿易戰等因素造成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速度快、幅度大、連貫性差,對公司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集團有限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受美元加息拖累,外幣融資成本高於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