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谷偉)2017 年 9 月 25 日,連雲港上市公司遠大控股突然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正配合有關部門調查,遠大物產控股子公司遠大石化已將 5.6 億元扣押款劃至有關部門指定帳戶。時隔三年,這一事件的原委終於揭曉。公司最新公告顯示,遼寧撫順市中級人民法院於 9 月 29 日對遠大石化涉嫌操縱期貨市場案作出一審判決,因犯操縱期貨市場罪,遠大石化被判處罰金 3 億元,違法所得 4.36 億元予以追繳;被告人吳向東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 500 萬元,追繳違法所得 487 萬元。
大量囤積現貨,操縱聚丙烯期貨價格
9 月 30 日,遠大控股公告稱,撫順中院對公司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控股 70% 的子公司遠大石化涉嫌操縱期貨市場案,通過網絡平臺的方式開庭宣判,本次判決為一審判決,尚未生效,遠大石化將在上訴期限內提起上訴,最終判決結果尚存在不確定性。
這一案件還要追溯到 2017 年。當年 9 月,公司突然公告,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正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當時有報導稱,被調查的包括遠大控股前總裁、遠大石化董事長吳向東,遠大物產法人代表王開紅以及遠大物產一位負責期貨倉單管理的女性員工,被調查的原因是涉嫌"操縱期貨市場"。
遠大控股原名如意集團,是一家以大宗商品貿易為主營的企業,核心經營主體為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2018 年 10 月,遠大控股公告,遠大石化因操縱期貨市場案被移送到撫順中院提起公訴,遠大物產未作為被告單位。
隨著一審判決出爐,撫順中院在官網披露了此案的更多細節。法院查明,被告單位遠大石化經時任董事長吳向東召集會議決定,於 2016 年 5 月 24 日至 8 月 31 日間,利用其實際控制 18 個帳戶通過以市場價大量連續買入開倉的手法,將資金優勢轉化為持倉優勢。同時通過直接購買、代採代持、售後回購等方式大量囤積聚丙烯現貨,製造聚丙烯需求旺盛氛圍,以反作用影響期貨市場,跨期貨、現貨市場操縱 PP1609 價格。遠大石化違法所得共計 4.36 億餘元,吳向東違法所得 487 萬餘元,涉案其他 11 個帳戶違法所得共計 1 億餘元。
撫順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單位遠大石化操縱聚丙烯 1609 期貨合約價格,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已構成操縱期貨市場罪。被告人吳向東為時任遠大石化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為操縱期貨市場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其行為亦構成操縱期貨市場罪。
資料顯示,吳向東 2016 年 8 月到 2017 年 8 月曾任遠大控股總裁、董事。當年 8 月 2 日,吳向東以身體健康原因為由辭職,此後一個多月,公司便披露遠大物產被調查。
期貨炒成主業,公司上半年虧損近億元
△遠大控股扣非淨利潤(萬元)。數據來自同花順 ifind
遠大控股表示,遠大石化已於 2017 年度計提了 5.6 億元的預計損失,公司將根據最終判決結果對 2017 年度財務報表進行調整。2017 年,遠大控股虧損 1.93 億元,其中因遠大石化計提損失影響了 3.92 億元的淨利潤。
實際上,作為遠大控股的主要經營主體,遠大物產一向以投資期貨聞名在外。上市公司今年半年報中稱,遠大物產在大宗商品貿易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從傳統的現貨貿易商發展成為大宗商品交易商,逐步形成期現結合的商業模式。
今年上半年遠大控股實現營收 234 億元,同比下滑 28.55%,淨利潤則為 -9906 萬元。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商品期貨投資額高達 63.85 億元,報告期內實際虧損 5069.3 萬元,此外還有部分商品期權和遠期外匯投資。
實際上,從 2010 年以來,公司扣非淨利潤有 7 年為負數,期貨及電子交易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成為避免虧損的重要收入來源。
但期貨交易也曾給公司帶來不小的爭議。除了遠大石化這起操縱期貨市場案,2016 年 8 月,曾有一位名叫李直的期貨投資者發出公開信,聲稱聯合了 30 位中小投資者向監管層舉報遠大物產在玻璃期貨 1609 合約上存在逼倉行為。
遠大控股公告稱,本次判決對遠大石化未來經營的影響以及進而對公司的影響尚需進一步評估。至於究竟有何影響,記者致電公司,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9 月 30 日,遠大控股股價低開低走,收盤跌 5.97%,報 6.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