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日,在中國人大、南開、東南、上交大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陸續公布2020年博士招生簡章後,「博士招生擴招」成為熱門話題。
以東南大學為例,2019年全日制博士招生800餘名,2020年招收1000餘名。上海交大2019年博士招生2200名左右,2020年博士生招生規模是2500名左右。
換句話說,這些院校的博士招生增幅均不小。其實,早在2018年教育部關於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249號(教育類017號)提案的答覆函中明確提到「2020年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10萬人」。
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小西覺得關鍵點不應在博士擴招,而在博士畢業、求職。
個人發現一個細節,此次公布2020年博士招生簡章的40餘所單位大部分是「雙一流」院校或頂尖科研單位中科院。在「雙一流」院校博士招生普遍採用申請-考核制後,招生早已發生不小變化。
早幾年,為學科建設,這些招生單位在調整學科、專業的同時,提升了博導獲取招生指標的難度,如年進帳經費額度、高水平論文數量、國家三大獎、人才項目資助。
部分在讀博士生應該比較有體會。之前郵件聯繫博導時,很多博導回復是指標早已被定、建議更換其他導師。以我熟知個一個院士團隊為例,團隊碩士讀博還需要排隊,尤其是碩士畢業後又想回來讀博的更難。
適當放開博導招生限制,這類院校博士生擴招10-20%,真沒有太大壓力。不缺課題、助研津貼等條件,反而是博導一直缺學生,本身就期望博士擴招。以中科院為例,目前與不少高校有著博士聯培合作。
在小西讀博時,博士點、博導都少,部分教授科研上去後,可是在校內跨專業每年指導3-5個博士生。2020年之前,部分單位在遴選新增一大批博導後,僅約人均一年一個博士生指標,少量還算不到一個。
事實上,根據博士點、博導、招生計劃分布,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博士都是畢業於「雙一流」院校、中科院,與本科、碩士學生分布差異很大。
換句話說,在讀博平臺都不會太差的情況下,大家就會更為看重研究方向與導師,即學生圈中常說的「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
博士畢業後,大部分人首選是做科研,如進高校或研究院所。除自身科研成果、院校層次等因素,導師推薦同樣關鍵。早期,被詬病的「近期繁殖」嚴重,就是部分博導將自己過多學生留下。目前,常見的是出國做2年博後,之後走人才引進回團隊。
之前媒體報導數據提及博士生延期率約2/3,有導師因素,也有平臺、博士自身問題。在讀研時,確有部分是盲從、隨大流,但是在讀3年看清團隊師兄師姐讀博的真實情形,再選擇讀博還是會比較謹慎的。真不用擔心他們因擴招或求職受限轉去讀博。
文末,小西想說這次博士擴招是好事。擴招指標主要集中在「雙一流」等名校,更是給原本要在雙非大學讀博的學生一個機遇,即換個更好的平臺讀博。個人覺得,讀博影響遠沒想像那麼大!
大家對於博士擴招,怎麼看?
若是我的文章對你稍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或轉發,讓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謝!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