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編輯學長
前不久,學長推送一篇:破記錄!今年博士招生規模或突破10萬人,碩士將達100萬人,引起博友熱議,大概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種是持反對意見,擔心擴招破壞教育生態平衡,導致博士含金量下降。
@Craig:反對博士擴招,經濟凌駕教育,破壞教育生態的行為應當受到譴責
@WL:為什麼我考上本科,本科擴招了。我考上碩士,碩士收學費了。我讀到博二,博士擴招了。請用點讚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
@under canvas:不提高教師質量,不優化當下學生培養機制的擴招毫無意義
@憑著一股惡氣堅持學習的王小兔:今年考博,拒絕擴招
一種是支持態度,擴招是國家戰略需要,大勢所趨,只要寬進嚴出,就不存在問題
@艾希ICY~:希望博士擴招,我想上岸讀書。
@Matt:博士擴招要保質保量完成。記得有次在德國開會,和德國幾個教授剛好一桌,聊起國內本科生發文章很厲害的事情。老外在點讚之餘,問了一句閒話,本科碩士發10多篇一作,有時間系統學習嗎?當然,出於禮貌,馬上圓場說,中國人口多,smart guy可能比較多。到底是smart guy比較多還是machine 比較多,可能需要我們認真交出答卷。博士碩士擴招是戰略需要,具體的方針和政策決定能不能鑄成利劍,看好未來。
@大西瓜:博士要大量擴招,碩士不要擴招了。現在招聘會,要麼本科,專科,要麼博士,很少要碩士的。而博士學歷,基本企業不挑,來了就錄取,而且還是事業單位。碩士就業幾乎同本科就業差不多,大多去民營企業、國企發展了。所以博士應該擴招,起碼碩博按照3:1比例才合理。
從往年招生數據和國家政策來看,碩士博士研究生擴招是歷史大趨勢,誰都不可以逆潮流而動。但是,除了上面兩種聲音,還暴露出一種隱憂:
@丹頂鶴:很多學校計劃名額少,符合要求的博導多,所以有很多博導由於計劃名額限制不能招學生,希望擴大博士招聘名額!
@陽光晴:建議一個博導帶一個嘛。現在很多博導沒有招生名額呢?博導也很捉急。
這也是一種當前普遍存在的博士擴招困局:導師搶學生!
「中山大學有2266名教授具備博士生導師資格,但博士生每年招生規模只有1700人。在保證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指標後,一般都是2—3名教授去競爭1個博士生招收名額,一批優秀教授不是每年都能招收博士生。」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提出擴大博士生招生、培養規模建議後,招生指標有所提高,但還不夠。
在採訪中,多名代表委員表達了類似的心聲。
規模偏小與高水平人才需求迫切矛盾突顯
包括博士生在內的研究生群體,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生力軍。羅俊告訴記者,我國研究生參與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比例很高。研究生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結題項目人數分別為3.1人/項、7.5人/項,參與原國家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數分別為34.5人/項、18.1人/項。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隊伍中,博士佔83.1%,發揮著創新骨幹作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士生招生和培養總體存在規模偏小的突出問題。我國人口總量是美國的4.3倍,博士畢業生數不及美國的1/3,差距非常明顯。」羅俊認為,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偏小與高水平創新人才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突顯。
生源不足造成極大資源浪費
但多名接受採訪者感慨,要招收博士生很難。
全國人大代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地所)副總工程師印萍告訴記者,地質調查局有近7000名科研人員,具備碩士招生資格的科研人員超過2000人,近1000人具備指導博士生能力,但每年累計招收的碩士生、博士生不到100人。
「我們所博士生招生名額20年基本沒有變化,但導師人數增加了幾倍。」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易建強研究員算了一筆帳,每年每個博士生導師只能招收約1名博士生,遠遠滿足不了科研需要。
「科研人才主要還靠國內自己培養,指標分配不合理,不利於創新驅動戰略的實現。」易建強說。
培養規模與質量不是此消彼長
海地所並非不想招收博士生,根本原因是不具備招生資格。
1985年以來,國家學位辦沒有再新批准科研單位設立研究生教育學位點,僅高校有新增學位授予點資格。海地所未能在政策叫停前獲批研究生教育點。
在印萍看來,博導可能是副教授,受招生名額、科研資源、本身學術水平所限,不一定每年都能招到博士生,但如果生源不足成為常態,將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我們只能採取和高校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方式。」但印萍認為,這帶來了很大的弊端:一方面要和高校分享有限的生源,另一方面,博士生在研究所開展科研活動的差旅費、補助佔用研究所工資或勞務費總額,此外帶來了安全、住宿等方面的隱患、困難。
去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指出,要推進高層次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結構,適應需求調整培養規模,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
眾所周知,博士階段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學位教育的最高等級,也是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重要途經。改革開放之初,在恢復高考制度四年後的1981年,我國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制度正式確立,自此本土培養的博士生隊伍開始正式登臺亮相,並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根據教育部門的統計,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從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計招生115萬人,為國家選拔並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不過,相對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高等教育本身的迅速擴張,博士生教育規模近些年增長出現了相對滯後的勢頭。在1999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至2004年的五年時間裡,博士生教育也出現了短暫的高速增長現象。那個時期,各種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擁而上,一個導師帶三四個,甚至七八個博士生的情況屢見不鮮。但自2005年後,博士生招生規模受到了一定程度地控制,增長速度大大放緩,迄今年均增速尚不足4%。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之所以再度提出博士生擴張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建設創新社會、質量中國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階段轉變,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教育科研以及企事業單位中,博士人才往往是研發創新的主力軍。博士教育增長滯後,成為制約轉型發展的一個障礙;另一方面是由於本科碩士教育的發展長期快於博士教育,從而對博士教育本身形成了巨大的擠壓。如果博士教育不擴招的話,就會造成研究生招生培養結構的失衡,並且阻礙了部分有志於攻讀博士學位的本碩學生的深造之路。
當然,博士生擴招固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進一步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仍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話題,具備原創成果的能力是博士培養的核心內涵。那麼,我國的博士畢業生是否達到了這一要求呢?以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相對較高的北上廣地區的」985」」大學為例。目前,這些學校的博士生畢業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理工科博士生發表兩篇SCI文章和1篇本學科核心期刊文章,文科博士生則需要發表兩篇CSSCI期刊文章或本學科核心期刊文章。西部地區和高等教育相對落後地區的博士生可能還達不到這一標準。
此次博士生擴招也是基於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的不得已之舉,但擴招後的博士人才培養不可以數量犧牲質量。在羅俊看來,擴大規模與培養質量二者並非此消彼長的關係。「博士生的培養質量關鍵在於導師,核心是師德師風建設,此外必須狠抓培養過程。」
除了從嚴遴選博導,易建強同時表示,應加強事後評估,如果培養的學生達不到要求,那麼導師應承擔指導責任,嚴重者可以撤銷其導師資格。目前教育部已加強對博士生畢業論文的抽查,論文不合格的學生及其導師都會受到處理。
30多年來,一些新興學科已取得長足進展。印萍建議,國家向研究所開放研究生學位資源,並出臺相關政策對合作培養研究生的經費開支、安全管理等進行具體指導。
首先,此次博士生擴招須避免過去由於短期博士生數量膨脹造成的質量下降問題,也就是說,在招生數量增長比例方面要把握好時間節點,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一致。在招生結構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專業進行有針對性和有目的性的擴招,而不是普遍的規模擴招。在博士生入學門檻、博士生導師遴選、論文要求、創新能力和博士生管理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其次,我國的博士招生分布與高等教育資源分布極其相似,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等幾個省市每年的博士畢業生人數最多,但很多其他省份卻是相形見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每年的博士畢業生也就幾百人而已。因此博士生的擴招也應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樣,考慮地域和教育資源的分布,做到均衡合理。
就高校的招生培養模式而言,可以依據自己的優勢特色學科與國外高校實施合作、聯合培養人才。聯合培養更多的是學習和借鑑國外的培養模式,同時可減輕高校博士生招生壓力、增加博士生的國際學術視野,為繼續從事研究型工作打下基礎。
對於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其擴招可考慮由高校和企業合作開展。高校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設專業,由高校和企業共同選拔人才攻讀博士,共同承擔博士人才培養費用,實行定向的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招生,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精尖急缺人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考博圈」,部分資料來自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新京報。文章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