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擴招困局:導師搶學生,到底是導師多了還是博士生少了?

2020-12-15 百家號

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編輯學長

前不久,學長推送一篇:破記錄!今年博士招生規模或突破10萬人,碩士將達100萬人,引起博友熱議,大概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種是持反對意見,擔心擴招破壞教育生態平衡,導致博士含金量下降。

@Craig:反對博士擴招,經濟凌駕教育,破壞教育生態的行為應當受到譴責

@WL:為什麼我考上本科,本科擴招了。我考上碩士,碩士收學費了。我讀到博二,博士擴招了。請用點讚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

@under canvas:不提高教師質量,不優化當下學生培養機制的擴招毫無意義

@憑著一股惡氣堅持學習的王小兔:今年考博,拒絕擴招

一種是支持態度,擴招是國家戰略需要,大勢所趨,只要寬進嚴出,就不存在問題

@艾希ICY~:希望博士擴招,我想上岸讀書。

@Matt:博士擴招要保質保量完成。記得有次在德國開會,和德國幾個教授剛好一桌,聊起國內本科生發文章很厲害的事情。老外在點讚之餘,問了一句閒話,本科碩士發10多篇一作,有時間系統學習嗎?當然,出於禮貌,馬上圓場說,中國人口多,smart guy可能比較多。到底是smart guy比較多還是machine 比較多,可能需要我們認真交出答卷。博士碩士擴招是戰略需要,具體的方針和政策決定能不能鑄成利劍,看好未來。

@大西瓜:博士要大量擴招,碩士不要擴招了。現在招聘會,要麼本科,專科,要麼博士,很少要碩士的。而博士學歷,基本企業不挑,來了就錄取,而且還是事業單位。碩士就業幾乎同本科就業差不多,大多去民營企業、國企發展了。所以博士應該擴招,起碼碩博按照3:1比例才合理。

從往年招生數據和國家政策來看,碩士博士研究生擴招是歷史大趨勢,誰都不可以逆潮流而動。但是,除了上面兩種聲音,還暴露出一種隱憂:

@丹頂鶴:很多學校計劃名額少,符合要求的博導多,所以有很多博導由於計劃名額限制不能招學生,希望擴大博士招聘名額!

@陽光晴:建議一個博導帶一個嘛。現在很多博導沒有招生名額呢?博導也很捉急。

這也是一種當前普遍存在的博士擴招困局:導師搶學生!

「中山大學有2266名教授具備博士生導師資格,但博士生每年招生規模只有1700人。在保證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指標後,一般都是2—3名教授去競爭1個博士生招收名額,一批優秀教授不是每年都能招收博士生。」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提出擴大博士生招生、培養規模建議後,招生指標有所提高,但還不夠。

在採訪中,多名代表委員表達了類似的心聲。

規模偏小與高水平人才需求迫切矛盾突顯

包括博士生在內的研究生群體,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生力軍。羅俊告訴記者,我國研究生參與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比例很高。研究生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結題項目人數分別為3.1人/項、7.5人/項,參與原國家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數分別為34.5人/項、18.1人/項。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隊伍中,博士佔83.1%,發揮著創新骨幹作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士生招生和培養總體存在規模偏小的突出問題。我國人口總量是美國的4.3倍,博士畢業生數不及美國的1/3,差距非常明顯。」羅俊認為,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偏小與高水平創新人才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突顯。

生源不足造成極大資源浪費

但多名接受採訪者感慨,要招收博士生很難。

全國人大代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地所)副總工程師印萍告訴記者,地質調查局有近7000名科研人員,具備碩士招生資格的科研人員超過2000人,近1000人具備指導博士生能力,但每年累計招收的碩士生、博士生不到100人。

「我們所博士生招生名額20年基本沒有變化,但導師人數增加了幾倍。」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易建強研究員算了一筆帳,每年每個博士生導師只能招收約1名博士生,遠遠滿足不了科研需要。

「科研人才主要還靠國內自己培養,指標分配不合理,不利於創新驅動戰略的實現。」易建強說。

培養規模與質量不是此消彼長

海地所並非不想招收博士生,根本原因是不具備招生資格。

1985年以來,國家學位辦沒有再新批准科研單位設立研究生教育學位點,僅高校有新增學位授予點資格。海地所未能在政策叫停前獲批研究生教育點。

在印萍看來,博導可能是副教授,受招生名額、科研資源、本身學術水平所限,不一定每年都能招到博士生,但如果生源不足成為常態,將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我們只能採取和高校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方式。」但印萍認為,這帶來了很大的弊端:一方面要和高校分享有限的生源,另一方面,博士生在研究所開展科研活動的差旅費、補助佔用研究所工資或勞務費總額,此外帶來了安全、住宿等方面的隱患、困難。

去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指出,要推進高層次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結構,適應需求調整培養規模,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

眾所周知,博士階段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學位教育的最高等級,也是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重要途經。改革開放之初,在恢復高考制度四年後的1981年,我國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制度正式確立,自此本土培養的博士生隊伍開始正式登臺亮相,並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根據教育部門的統計,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從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計招生115萬人,為國家選拔並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不過,相對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高等教育本身的迅速擴張,博士生教育規模近些年增長出現了相對滯後的勢頭。在1999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至2004年的五年時間裡,博士生教育也出現了短暫的高速增長現象。那個時期,各種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擁而上,一個導師帶三四個,甚至七八個博士生的情況屢見不鮮。但自2005年後,博士生招生規模受到了一定程度地控制,增長速度大大放緩,迄今年均增速尚不足4%。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之所以再度提出博士生擴張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建設創新社會、質量中國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階段轉變,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教育科研以及企事業單位中,博士人才往往是研發創新的主力軍。博士教育增長滯後,成為制約轉型發展的一個障礙;另一方面是由於本科碩士教育的發展長期快於博士教育,從而對博士教育本身形成了巨大的擠壓。如果博士教育不擴招的話,就會造成研究生招生培養結構的失衡,並且阻礙了部分有志於攻讀博士學位的本碩學生的深造之路。

當然,博士生擴招固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進一步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仍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話題,具備原創成果的能力是博士培養的核心內涵。那麼,我國的博士畢業生是否達到了這一要求呢?以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相對較高的北上廣地區的」985」」大學為例。目前,這些學校的博士生畢業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理工科博士生發表兩篇SCI文章和1篇本學科核心期刊文章,文科博士生則需要發表兩篇CSSCI期刊文章或本學科核心期刊文章。西部地區和高等教育相對落後地區的博士生可能還達不到這一標準。

此次博士生擴招也是基於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的不得已之舉,但擴招後的博士人才培養不可以數量犧牲質量。在羅俊看來,擴大規模與培養質量二者並非此消彼長的關係。「博士生的培養質量關鍵在於導師,核心是師德師風建設,此外必須狠抓培養過程。」

除了從嚴遴選博導,易建強同時表示,應加強事後評估,如果培養的學生達不到要求,那麼導師應承擔指導責任,嚴重者可以撤銷其導師資格。目前教育部已加強對博士生畢業論文的抽查,論文不合格的學生及其導師都會受到處理。

30多年來,一些新興學科已取得長足進展。印萍建議,國家向研究所開放研究生學位資源,並出臺相關政策對合作培養研究生的經費開支、安全管理等進行具體指導。

首先,此次博士生擴招須避免過去由於短期博士生數量膨脹造成的質量下降問題,也就是說,在招生數量增長比例方面要把握好時間節點,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一致。在招生結構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專業進行有針對性和有目的性的擴招,而不是普遍的規模擴招。在博士生入學門檻、博士生導師遴選、論文要求、創新能力和博士生管理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其次,我國的博士招生分布與高等教育資源分布極其相似,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等幾個省市每年的博士畢業生人數最多,但很多其他省份卻是相形見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每年的博士畢業生也就幾百人而已。因此博士生的擴招也應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樣,考慮地域和教育資源的分布,做到均衡合理。

就高校的招生培養模式而言,可以依據自己的優勢特色學科與國外高校實施合作、聯合培養人才。聯合培養更多的是學習和借鑑國外的培養模式,同時可減輕高校博士生招生壓力、增加博士生的國際學術視野,為繼續從事研究型工作打下基礎。

對於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其擴招可考慮由高校和企業合作開展。高校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設專業,由高校和企業共同選拔人才攻讀博士,共同承擔博士人才培養費用,實行定向的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招生,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精尖急缺人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考博圈」,部分資料來自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新京報。文章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導師不可獨斷,教育部發言:有矛盾可變更博士導師
    不難發現,近些年不管是專科還是本科,各大高校每年都在擴招,隨之而來不可避免的一件事,那就是每年高校畢業越來越多。高校畢業生逐年上漲,就業壓力也無法避免,現狀是每年的研究生、博士生的數量還是供不應求的,社會對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還是很高。
  • 為何國內高校部分碩士生導師甚至博士生導師的學歷是碩士?
    小西在大學做老師,對於碩士生導師、博生生導師遴選有點了解。本質上,導師的遴選和學歷之間存在聯繫,會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為青年教師(青椒),近幾年進入高校教學和遴選為碩士導師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優秀的一批博士畢業生。但是,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遴選的條件是有差異的,相對來說,能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的,不管什麼學歷,學術能力和地位都不會差。
  • 研究生擴招18.9萬人,導師夠用嗎?
    今年預計擴招18.9萬人,增幅約為21%。如此大規模的研究生擴招,讓不少人產生了擔憂:教師資源夠不夠用?研究生的大量擴招,是否導致導師和研究生的比例失調?質量如何保證?截至2019年,全國有研究生導師46萬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5萬人。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研究生導師職稱數據顯示,目前正高級21.65萬人,副高級20.47萬,中級教師約4.07萬,分別佔研究生導師總數的47%,44%和9%。
  • 博士為什麼這麼難畢業?論文?導師?還是英語?
    而發表期刊還要經過 選期刊、調格式、準備材料、修改、交錢……整個流程走下來也要一年多的時間(不包括前期寫論文時間),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你的文章能不能發表還是個問題!!!
  • 多所高校公布博士招生簡章,博士擴招達10萬,影響遠沒想像那麼大
    4.12日,在中國人大、南開、東南、上交大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陸續公布2020年博士招生簡章後,「博士招生擴招」成為熱門話題。以東南大學為例,2019年全日制博士招生800餘名,2020年招收1000餘名。上海交大2019年博士招生2200名左右,2020年博士生招生規模是2500名左右。
  • 博士生學術熱情與導師投入「正相關」—新聞—科學網
    近期,隨著國內多所高校明確表示將擴大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博士生培養的話題又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熱點。
  • 好的導師帶博士生上天
    到我自己進了碩士班,第一年還沒有真正選擇導師,大家都耳語如果運氣好,能和碩士導師合得來,能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率也就大增;而我就是其中一位運氣好的,一路在同一位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和我博士論文主題相關的另一位德國學生讀博就辛苦多了,研究方向最適合她的那位教授因個性不合不願意收她,而勉強收了她的第一位教授卻無法深入指導她的學術研究,以至於她在第三年換了導師,最後痛苦地完成了論文,拿到博士學位。
  • 中國博士生被開除為啥都是失聯?因為畢業導師說了算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免費訂閱「易進難出」,這是博士圈對申請博士學位順利畢業的評價。到底在中國博士生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才可以呢?各個院校的要求不一樣,學年制也不一樣,但是一般的硬性要求是發表文章質量高、數量多才可以。
  • 暨南大學:多招研究生 導師要自己「埋單」
    本報訊(記者/張勝波實習生/張冰梓鄔茜通訊員/陳文舉)暨大研究生導師每年將只能招收3名學生,多招學生需要自掏腰包。記者昨日從暨南大學獲悉,該校今年將繼續推行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擴大研究生獎學金受益面,博士生最高可獲得20萬元獎學金;同時限制導師擴招研究生,每多招一名需要支付1000—30000元不等的配套經費。
  • 研究生導師都勸自己碩士讀博?並非如此,部分學生想讀導師也不要
    相信不少導師都有發現類似拖延症問題,十分反感。二是對科研無興趣的學生。用學生自己的話說,我就是來混個碩士學位的,達到最低要求就行。儘管博士生有擴招,相應的博士生導師遴選也在放開。在不少學校,博士生導師一年的招生指標約是1-2人。如博士招生指標量化時,足量的科研經費和課題才會給一個計劃。
  • 如何在30歲之前獲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至少博士畢業!
    作為一名1990年出生的90後,我深感寫這樣的文章有點心虛,畢竟此時的自己連博士都沒有考上,還在這裡寫博士生導師。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深知在當下這個社會,越早取得博士學位,拿到高校的offer,我們才有足夠的耐心去開展我們想進行的學術研究。不然你就會像我一樣,每天擔憂著明天怎麼過?我還有逆襲的希望嗎?如何學習英語?還要考六級嗎?如何面對三十而立?
  • 先是博士畢業,同年又被聘為博士生導師,這位26歲的女學霸真厲害
    高二就考上大學,26歲已經博士畢業從小就對學習有著非凡天賦的李晟曼,她在上高二的時候就參加了高考。高考結束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被華中科技大學所錄取,看到這裡,我不禁感嘆,假如她能夠多學習一年再參加高考的話,似乎考上清北都不是夢想。上了大學後,李晟曼並沒有對大學的生活感到不適應,反倒是很快便融入了進去。
  • 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楊義讀博士引發學術界爭議
    本報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楊義先生即將獲得武漢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消息近日不脛而走,並且在學術界引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爭論。  楊義先生是文學界的著名學者,1998年以前即是中國社科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目前已出版學術專著近30種。
  • 光明時評:一邊「批量清退」一邊大幅擴招,我們的博士教育怎麼了?
    兩則與招生相關的新聞引人關注,一則是沸沸揚揚的不合格博士被高校「批量」清退,另一則為博士擴招並突破10萬關口。公眾追問: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博士?而於博士培養單位來說,如何做好擴招背景下的博士培養質量保障,則是必須交出的答卷。對於「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不少輿論認為這是高校對社會關於博士培養從嚴討論及呼籲的一種回應。
  • 青島大學聘請宋遠方博士擔任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青島日報1月7日訊 日前,青島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宋遠方博士擔任該校商學院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並就加強合作、學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等進行座談交流。聘任儀式上,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介紹了宋遠方博士的基本情況,校長夏東偉為宋遠方頒發了兼職教授聘書和博士生導師聘書。
  • 教育部:導師不得違規隨意拖延研究生畢業時間|博士延畢為哪般?
    第二部分是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求培養單位嚴格導師選聘標準,加強導師團隊建設,明確導師權責,規範導師指導行為,支持導師嚴格學業管理。三是明確博士生導師是因博士生培養需要而設立的崗位,不是職稱體系中的一個固定層次或榮譽稱號。切實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
  • 扒扒美國學校的博士生導師和學生們
    我回國時,他開車趕來送我去飛機場,告訴我,他和他導師做的科研獲得了一項專利,他導師提前晉升到副教。導師親自和學生一起做科研,寫論文,好人有好報。學生選導師也會挑。這博士生,幾年閃光時刻過的自然很辛苦,但過的很瀟灑,也很有成就。
  • 博士研究生培養被指良莠不齊 導師同時帶40名學生
    今年的5月27日,一場特別對話活動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對話的雙方一邊是中國第一代博士,他們如今功成名就,在各個領域擔當權威和領軍人物,而另一方則是年輕的博士生們,他們要面對的是就業壓力、科研重任。  不同時代的博士畢業生,面對不同的困難與困惑,博士們的境遇,折射了時代的改變。
  • 畢業學姐致準博士生的寄語:關於導師、科研和生活
    親愛的準博士生們:你們好!我是2020年畢業的博士學姐,剛剛結束博士生涯步入社會,開始了新的人生徵程。我總想和你們說一些自己的讀博感悟或者感想。你們考博成功上岸是值得祝賀的,但是考上博士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我只想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 研究生擴招18.9萬,有那麼多的導師嗎?人手不夠怎麼辦?
    ,僅擴招的人數就達到了18.9萬人。很多人不禁疑惑:高校有那麼多的研究生導師嗎?如果人手不夠,又該怎麼辦?難道一個導師帶好幾十個研究生?其實,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很多的,我國高校教師大多擁有博士學歷,尤其是年輕教師,都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只要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無論是什麼職稱,一般都能夠擔任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