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
——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換言之,無知不僅是學識的匱乏,更可怕的是因此而奠定的扭曲的價值觀,以及所驅動的一系列荒唐行為。
這是哈佛大學前校長的一句名言,今天湛廬君要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這位傳奇校長,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和實踐家——德裡克·博克。
家世顯赫的貴族少年
1930年,德裡克·博克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他的父親是賓夕法尼亞州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祖父是《婦女家庭雜誌》主編,祖母是世界最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朗朗曾畢業於此)創始人……就連他未來的嶽父、嶽母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嶽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瑞典經濟學家綱納·繆達爾,嶽母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政治家兼外交官阿爾瓦·米達爾。
自從父母離異之後,他和兄弟姐妹一直跟著母親生活。求學期間,德裡克·博克在史丹福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隨後,他以富布萊特學者的身份進入喬治華盛頓大學繼續進修政治科學,1958年開始,他開始任教於哈佛大學教授法學院。
德裡克·博克一家人
他身體健壯長相英俊,整天給人一種看起來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樣子。他的妻子是瑞典的哲學家西塞拉·博克,和他同樣地魅力十足、才華橫溢。博克的人生似乎十分美滿,令人羨慕。而且他看上去總是那麼的得體大方,所以幾乎沒有人會忌恨他的好命運。
受命於危難之間,成為史上唯一兩度擔任哈佛校長的人
1968年的春天,數十名法學院的學生結夥在法學院的圖書館靜坐示威。時任法學院院長的博克聞訊後的第一反應並非簡單粗暴的鎮壓,而是給這群學生帶來咖啡和油炸圈餅。當時,他站在桌子上逐一回答了學生們最關心的問題。但是,當博克吃力地從桌子上爬下來時,全身的血湧上他的大腦,他暈了過去。
「當我醒來的時候,圍在我周圍的學生激進分子已經不再群情激憤了,此時的他們臉上掛著的是一種憂慮的表情,他們心裡或許在想,是不是因為他們致使我突發心臟病或是其他什麼疾病。」博克回憶道,「他們都非常關心我,要我吃這個,吃那個。他們開車送我回家,在這學期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受到很多的優待。不過,在暑假過後,他們又開始放開手腳無所不為了。」
從1971至1991年,作為校長,博克始終保持了既有貴族氣質又具平民風格的形象,一幹就是20年。
2006年6月30日,哈佛校長薩默斯因涉嫌性別歧視的爭議言論引發輿論,被迫辭職。消息傳出後,哈佛大學舉校譁然,並立刻陷入一片分裂狀態。於是,德裡克·博克在離任15年後再度出山,於2006—2007年代行校長職務。在博克的不懈努力下,哈佛人重拾信心再度團結在一起。他也因此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唯一個兩次擔任過校長的人,同時也是近50年來,任期最長的哈佛校長。
哈佛大學「兩大拒」事件的主人公
在哈佛,曾經發生過兩件「牛逼」的軼事,在當時被稱為哈佛「兩大拒」。第一拒是,毫不留情地拒絕為時任美國總統裡根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第二拒是,拒絕哈佛最優秀的全球最知名教授基辛格在美國政府和世界政治舞臺功成名就之後再被返聘任教。
這兩件事放在世界其它一些地方,恐怕是絕對的不可思議。而拒絕這兩位的校長就是我們的德裡克·博克,對於這兩個拒絕,哈佛大學的立場是:大學需要的是教師、而非官員,這本來就是最簡單不過的常識。
致力於教育事業,寫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著作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美國大學逐步融人到社會中去之後,博克敏銳的意識到現代大學不能僅僅作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學術組織和社會的裝飾物,而應該為整個社會前進指明方向,做社會的航燈。
於是,他強烈呼籲現代大學不僅應當走出「象牙塔」,更要超越「象牙塔」,要求大學在走出「象牙塔」之後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保持自己應有的基本理性和學術價值,還要自覺地以其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文化引導社會前行。
哈佛大學350周年演講
在掌舵哈佛大學的二十年間,博克一直致力於培養有教養的人,致力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避免過分專業化和片面發展。
一方面,他致力於哈佛大學課程改革,將效果不佳的通識教育轉為課程教育,奠定了現代大學的課程標準。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被公認為美國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另一方面,德裡克·博克還將拉德克利夫學院的招生與哈佛學院並軌,使拉德克利夫學院與哈佛大學更加融為一體,加速了拉德克利夫學院與哈佛大學合併的進程。他大大提高了哈佛的女生入學人數,他剛任職時,哈佛的女生比例僅為20%,帶他離任時,該比例提高到50%。
此外,他還將甘迺迪學院發展成為哈佛的一個主要的專業學院。在他剛任校長時,甘迺迪學院還很小,沒什麼影響力,也做不成什麼事情。但是現在,甘迺迪學院的規模已很大,影響力和成就也相當大,它為政府機構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填補了美國專業教育體系這個完整鏈條上所空缺的一環。
因為教育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博克於2001年獲得格文美爾教育獎。這是一個重要程度等同於諾貝爾獎的重要國際獎項,主要獎勵在諾貝爾獎中不包括的音樂、法律、外交等領域做出貢獻的人。
最重要的是,德裡克·博克在掌管哈佛大學以及親身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著作,闡述自己大學思想和主張,形成了較為全面系統的高等教育理論和體系,其中的集大成之作就是依靠實證調查獲得結論的《大學的未來》一書。
湛廬文化出品《大學的未來》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陳雨露看過書後這樣評價: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複製和仿效,而是立足本土行動和多元化的教育實踐,在借鑑和比較基礎上的升華和超越。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同樣表示,隨著中國不斷走進國際舞臺的中央,承擔更為重要的責任。新形勢和新任務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大學的未來》對於我們認識、借鑑美國高等教育的辦學經驗,豐富與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理論,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營銷編輯:賈志甜 新媒體編輯:Lily
—轉載授權、商務合作—
聯繫郵箱:zhouxin@cheerspublishing.com
—END—
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盡在湛廬閱讀App。
更流暢的體驗,更便捷的服務,即刻掃碼嘗試!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大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