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對A股會有什麼影響?
美國《時代》評論認為,2020年美國大選的餘波正在將美國置於深深的危機與困惑當中,眼下的僵局不僅讓美國人在對抗疫情方面更加被動,甚至還可能給美國的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在美國大選開始的這周,市場繼續演繹「拜登交易」邏輯,全球權益市場普漲,但選情爭議仍有可能導致短期市場波動加大。而國內環境,三季報整體略超預期,盈利修復進行中,但貨幣已收緊一段時間,而信用周期也將見頂。在多重因素交織下,未來3-6個月市場走勢的核心矛盾是什麼?如何節奏如何把握?
01
未來3-6個月市場走勢的核心矛盾是什麼?
A股在7月初快速衝高之後的寬幅震蕩格局已持續了3個多月,這段時間市場呈現上下兩難的格局,而持續時間之久在以往也是較為少見。這背後反應了幾個方面的矛盾:① 貨幣緊平衡(5月之後利率中樞逐步抬升至疫情前水平,9月之後趨於穩定);②宏觀信用周期將在9-10月見頂(市場預期較一致);③盈利修復的趨勢逐步得到驗證(尤其是中遊製造相關並有出口加持的順周期品種);④ 微觀資金面趨緊(產業資本減持,監管加嚴,外資流出等);⑤ 海外不確定性發酵(二次疫情、美國大選和財政刺激方案等)。
以上幾個因素,在過去2-3個月,貨幣、微觀資金、海外因素都表現出對市場的壓制,信用、盈利趨勢則對市場形成較強支撐。而在當前宏觀預期較一致、板塊輪動加快的環境下,市場通常也會更早的交易對未來的預期。那麼,展望未來3-6個月的市場走勢:
(1)海外不確定性:近期市場繼續演繹「拜登交易」邏輯,但拜登獲選之後的爭議仍可能導致市場波動加大以及短期的避險情緒。3日,美國大選開始後,選情不無意外的出現了戲劇性的波折,先是川普領先,隨後拜登在關鍵搖擺州實現反超,勝率大幅提升;緊接著,因為選票差距過小、計票延遲、郵寄選票等問題,川普要求重新計票,並在部分州提起訴訟;而目前(11月8日)CNN等主流媒體已宣布拜登獲勝,但真正的塵埃落定恐怕還需時間。之後的重要時間節點是12月14日選舉人團投票(按美國法律規定在這之前6天,即12月8日需確定最終各州選舉人票歸屬),新總統就職日在明年1月20日。
在大選的這周(11月2日-6日),市場繼續演繹「拜登交易」邏輯,全球股市、商品多數大幅上漲。大選開始之前,市場對於大選的不確定性和選舉結果推遲已部分定價,因此,在大選開始之後,市場的風險偏好反而獲得提升,並對拜登獲勝之後的友好政策開始定價(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新能源支持政策、對外關係比較溫和等),而相對負面的部分(比如加稅)是否能順利推出,取決於最後兩院是繼續分裂還是統一。
但大選之後,選票爭議、訴諸法院等不確定事件可能接著發酵,從而導致市場波動加大、出現短期的避險情緒。美國2000年的大選風波中,道瓊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在11.7-12.9日期間分別下跌了2.07%、3.61%和11.73%,而避險資產黃金則逆勢走強,倫敦金現價上漲了3.41%。
(2)對於貨幣:持續收緊的階段過去,未來更大可能是維持緊平衡狀態。5月-7月,雖然央行開始顯著收縮銀行間流動性,但股票市場反應不敏感,因為彼時市場的增量資金來自公募發行、全球央行擴表和外資流入、信貸資金入市等。考慮到目前各種利率大多回升到疫情前水平,並且已經部分影響企業融資,貨幣政策再進一步收縮的必要性不強,更大可能性是維持當前緊平衡的狀態,以保證融資環境相對健康,比如債券和貸款發行規模較大的時候,央行可能會相應多釋放MFL,反之則少釋放MLF。
另外,從利率層面來講,利率是貨幣供需的反應,雖然未來一段時間貨幣供給大概率維持緊平衡狀態,但經濟繼續修復、融資需求擴張也會使得利率有緩慢上行的預期,體現在資本市場就是對資產估值的壓制,但並不一定會帶來資產價格的下跌,這取決於資產價格對盈利彈性大,還是對利率的彈性大。典型的比如對盈利周期(產業周期)彈性更大的科技股,宏觀因子很多時候並非其股價走勢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