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27日報導,儘管美國總統川普輸掉了本次大選,但其得票率達47.2%,比上次(2016年)選舉高出1.1個百分點。作為反建制的代表人物,川普今後仍將對美國政治產生一定影響力。他主張大選並非「失敗」而是「被盜」,堅持到法庭抗爭的姿態,此事本身可能已經是「川普劇場」的第二幕。
報導稱,川普在大選中自始至終堅持了煽動性姿態。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州。在新登記的選民中,川普總體而言比拜登佔據優勢。
報導認為,這是一場超出預想難分勝負的較量,而且雙方還在法庭繼續論戰,川普支持者認為川普才是美國民主主義的救世主,對選舉結果充滿怨氣。兩年後有中期選舉,之後將打響2024年選舉戰。在美國,黨派對立已激化30年,這種趨勢不會輕易好轉。
報導稱,民主共和兩黨內部對建制派的不信任情緒加劇,左派和右派各自的民粹主義上升。兩派正試圖將美國向相反的方向拉扯。
對建制派的不信任情緒根底裡是中間階層瓦解、差距拉大和人種構成變化等結構性因素。這與以技術革新為核心的產業結構和信息環境變化密切相關。另外,在美國還存在始於殖民地時代對原住民和黑人的歧視現象。這不是換個總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報導分析,從實現拜登競選綱領的角度看,他將追加實施巨額經濟援助計劃,擴充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可以想像,這些會在參議院遭到來自共和黨的猛烈抨擊。
關於外交,拜登將回歸歐巴馬路線。在「美國不再是世界警察」這一點上,川普和歐巴馬是相同的。不過,歐巴馬在重視多邊框架、國際機構和同盟關係這一點上與川普形成鮮明對比。
在對華強硬和重視日本這一點上,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沒有太大差別。但在中國對美國造成的所謂「威脅」這一點上,兩者認識存在較大偏差。民主黨支持者重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氣候變化和人種不平等問題,而共和黨支持者關注的是中國、國際恐怖組織、移民和難民問題。兩者眼中看到的是平行世界。
報導稱,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每當政權更迭,對優先課題的調整幅度較大,國家戰略意志難以傳承。美國分化情況不是單純的內政問題,而正成為國際社會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