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法學專業?
我高考完之後,我的爸爸媽媽是很希望我選擇經濟或金融專業。但是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偏人文社科類的專業,所以最後法學成為了我的最終選擇。
對於更多的學弟學妹來講,在茫然之中,選擇到一個正確的專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將分幾個方面講一下在考慮選擇法學專業時,需要考慮到的一些問題。
◆ 法學適合文科生還是理科生?
其實現在很多的法學院都是文理兼收的。在我看來,並沒有文科生或理科生更適合法律這樣的說法。
對於文科生來說,他們可能有更好的文字功底,對理科生來說,他們有更好的邏輯思維。大家在這個方面會各有所長,所以高中所學的科目並不會對以後學習法律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 法學是否看重學校「出身」?
當然,對於每個專業來說,院校的重要性都很高。法學專業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在於,法律的發源最開始是行會性質的,比如說最開始在英國發源的時候,是四個大行會壟斷了整個的法律職業,所以一直以來就有對出身都比較看重。
就現在而言,如果想要進入到最頂尖的紅圈律所或者想要進入到一些很頂尖的國外院校的話,一個好的本科出身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國內的法學院開設得非常廣泛,幾乎是個大學就會開設法學院,但是教學質量和畢業出路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因此,如果要選擇法學專業,仍然要儘可能進入到實力更強的高校。
◆ 法學更適合外向的學生?
家長們可能會考慮到自己孩子的特點,比如他比較外向,是不是就適合學法律?他比較內向,是不是就不適合學法律?在我個人觀點看來,適合學法律的學生應該有兩種特質,一個是語言溝通能力,一個是邏輯性。
語言溝通能力其實和性格內向還是外向沒有關係,主要看一個人能不能夠清晰流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有的人可能不善社交,但是在討論到一些具體問題的時候,他往往能夠清晰順暢地表達自己,這就足夠好了。
另外一方面的能力是邏輯性,因為法律在人文社科專業裡已經算是非常抽象的一個科目,邏輯性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點。
◆ 法學更適合擅於背誦的學生?
大家可能有一種誤解,學法律是不是一直在背法條?是不是對背誦能力的要求很高?我想跟大家負責任地說,法律需要背誦的法條很少。只是有一些法條,它非常重要,經常會用到,所以我們會記住它的條目和效果,但並不存在背誦法條這樣的要求和需求。
事實上,會背法條也不足以讓一個人成為良好的法律人。法學院培養和訓練的是分析法條、應用法條,把它應用到具體的案例當中去。這才是一個法律人最良好的基本功。
◆ 法學入門書籍推薦
我現在給大家推薦幾本入門的讀物。如果學生在法律這個方面有興趣,但是不知道自己該不該選擇這個專業的話,可以嘗試讀一下這些入門讀物,對這個專業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首先第一本是《法律人你為什麼不爭氣?》。這是一位臺灣的法律人寫出來的書,我覺得這本書代表了他對法律職業的一個見解。
然後第二本叫《合眾為一》,講的是美國憲法的故事。法學是非常講究不同的法律之間的區別,像中國大陸的法律和美國的法律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如果大家能夠讀一讀美國相關的歷史背景,會對法律的發展有著更好的了解,對美國的法律文化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然後接下來是一點關於歷史上的書,比如說《西方哲學史》或《西方法律思想史》。實際上西方哲學史在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到了更晚近的時候,黑格爾等哲學家一直在思考法律問題。《西方法律思想史》更是法律的一個基礎,可以很好地幫助大家理解法律的思維到底是什麼。
法學專業學什麼?
目前,中國的法學專業一般會有兩種劃分:
一種在本科階段只有法學這樣一個專業,大家修的基礎法和部門法都是一樣的;另外一種就是會出現在專業的政法院校,在本科就已經把專業分好了,比如有民商院、刑事院。
實際上,即便有專業的劃分,也並不會完全決定一個法律人最終的走向。大家本科的時候學什麼而研究生未必就會繼續學,研究生再學這個但工作未必也會繼續再做。法學院畢業的學生在不同法律領域之間,跨專業深造或是就業是很正常的。
法學大概分幾個大塊:民商法、刑法、行政法、國際法、法制史和法理學。
◆ 民商法
民商法是法學中最熱門也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
民商法包括什麼?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的買賣就是合同問題,抵押物權問題,保險公司這樣的商法問題,著作權、商標、專利這樣的智慧財產權法問題,都屬於民商法的範圍下。當然在大範圍裡還會有很多的細分。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公司,它出現了一些融資上的問題,它出現了和員工的勞動糾紛問題,這都是民商法的範圍。假如現在又有一個個人,他買房子,這裡面就會涉及到債權和物權的問題;他結婚了,然後又離婚了,需要怎麼區分家產?他寫了一本書,被人侵權了怎麼去維權?這些都在民商法的範圍之內。
總之,民商法處理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係,既包括日常人和人之間,也包括人和公司、公司和公司之間的關係。這是我們應用最為廣泛的法律部門。
◆ 刑法
刑法是民商法之外最大的一塊部門法,經常會和我們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息息相關。比如說傳銷問題,或者非法集資,又比如社會上討論的非常廣泛的,拐賣兒童應不應該納入死刑,或者是正當防衛應該怎麼樣去判定?這些都屬於刑法的範圍。
很多法學院的學生在大一、大二接觸刑法的時候,都會對它非常感興趣。因為這是最能讓人感到熱血沸騰,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一個學科,同時它也是最難的一個學科。因為我們要處理很多人命關天的問題。在這個學科裡面,它的法律知識的建構是最為複雜,也最為抽象。
◆ 行政法
行政法,我們又稱之為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簡單說來,它是關於民告官的規則。也就是我們在和政府部門打交道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認為政府部門的行政是有問題的,它可能有實質正義的問題,或者是程序正義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通過行政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 國際法
國際法可以簡單的分為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像電視劇裡,何以琛就是學國際法的。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專業,主要處理的是國家之間的關係。比如說現在中美兩國出現貿易糾紛,可能會到WTO去訴這個貿易糾紛,或者到ICC這樣的國際仲裁機構去解決糾紛。
還比如說,假如現在出現了一個罪犯,他跨國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犯罪,這個時候就需要國際刑事法院來處理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國際刑事法院來處理的這些問題,就是二戰時候產生的屠殺都是通過國際刑法來進行處理的。
◆ 法制史和法理學
法制史與法理在法學院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部門。法理學是法律的基礎所在,我們在處理很多問題的時候,都要保證我們和法理是相通的。而法治史也是了解中國古代法律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和方式。
比如說秦朝的時候有一個很有趣的制度,就是他們的入刑標準是按照身高來制定的。我們現在是14歲以下的小孩是不入刑的,但秦朝的時候,我打個比方,可能1米3以下的人就是不負刑事責任的。所以了解一些過去歷史,是一個很有趣的以史為鏡的歷程。
◆ ◆ ◆
法學院培養什麼能力?
在上一部分主要講的是法學院在學習的內容,但是除了這些知識之外,其實法學院的教育更多的是希望培養大家對於事物的思考、對於個人價值的建構。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 思維方式
關於思維的訓練,法學有一套自己獨立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們把它稱之為涵攝。就是說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在考慮事實,一個案件事實能不能符合法條中所講的概念或者標準。
比如說著作權侵權的標準是說,你盜竊了別人的作品,就會判定為著作權侵權。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判定為作品呢?這就是法律人每天都在辛勤工作用於解釋的事情。
◆ 邏輯、檢索和溝通交流
法學的學習過程中,第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邏輯與條理。或許在人文社科專業中,法學是對於邏輯最為看重的。所以邏輯性強的學生會格外佔優勢。
其次是檢索與學習能力。所謂的檢索能力就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憑藉僅有的關鍵詞和問題,我們能不能獨立的憑藉網絡或者是已有的知識資源去快速地學習。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溝通與合作。法學歸根到底是要與人相關的學科,無論之後去律所、法院還是去做法務,我們都需要大量的溝通與合作,才能完成一個整體的項目。所以在法學院的學習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小組作業,會有很多的同伴合作,也是為了培養這樣的能力。
◆ 價值觀
最後最虛無縹緲,但是也最重要的一點叫做公平正義、愛人如己。
也就是說法學院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並不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雖然很多人都會覺得說法律是一個非常吃香、高薪的職業,但是法學院想培養出來的學生是能夠用法律這套底線來維護社會的公平,並且能夠真正的解決社會上的糾紛。
◆ ◆ ◆
法學院的大學四年如何度過?
大一、大二的時候基本上是懵懂探索期。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什麼也不知道,都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也會什麼都想去嘗試,社團參加一下,學生會也參加一下,團委也參加一下,考試也好好考。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地去探索、去發現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要注意在大一下的時候,在接觸了很多東西之後,就要開始學會取捨,我們每個人的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我們都要去專注的做自己最重要或者最喜歡的事情。
進入大三就是一個抉擇期。雖然一般是到了大四才會真正確定出路,但是實際上大三就要開始做準備了。
比如說要考研的同學,大三就要開始準備考試;要保研的同學也要想想有沒有心儀的方向和導師、GPA夠不夠?要出國的同學最好先出去交換一段時間,要工作的同學就要開始實習了。有一個實習經歷,在找工作的時候非常的重要。
關於大學的規劃,我會提很多的問題出來:
◆ GPA,也就是大學的成績重要嗎?
我要給一個非常的肯定答案:是的,它非常重要。
成績對於大學的資源分配和之後的路徑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敲門磚。所以上大學就可以玩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大學裡,我們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課業成績。尤其是對於法學專業來說,課業成績幾乎就是專業能力最為直接的表現。
◆ 海外經歷重要嗎?
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海外經歷是一個非常好的加分項。這裡所指的海外經歷是至少有一年在國外一個項目或者是學位,像那種半年的交換或者短期的學習,至少在很多律所看來不算是一個海外經歷。
上大學後,好的法學院會提供一些出去交換的機會。既包括美國和歐洲的大學都會開設的一些暑期的課程,也包括交換。具體要看學校能夠爭取到什麼樣的短期項目。
其實很多的律所或法院都在處理國內的問題。海外經歷對於處理這些問題的專業人員或者機構來說,就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加分項了,所以這還要看之後的具體求職意向。
◆ 大學參加活動重要嗎?
法學院的學生會參加一些能夠提升專業能力的活動,比如說模擬法庭,包括理律杯、聯合信實,京都杯一類的中文的法庭,也包括很多英文的法庭。
模擬法庭是我自己參加比較多的活動。這寫到簡歷上是非常好看的一個專業相關的履歷,同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如果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還有可能會獲得國外交流的機會。我今年就去荷蘭去參加了一個國際刑法的模擬法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開闊眼界的機會。
我有一說一,國內法學院對於大家的專業能力的培養還是相當有限的,至少我在清華感受到的是這樣的。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專業的課外活動來作為補充。
除了模擬法庭之外,法學院的學生還會選修一些實務類的課程,比如法律寫作、法律援助等等。比如清華的法律援助課程會要求學生去海澱區法律援助中心去坐班,去實地地接觸一下法律援助的業務,每個小組也會跟進一個案子。這其實對在校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事情。
此外,很多同學會選修一些經濟、金融、會計的課程,或是計算機的課程。
◆ 英語對法學院的學生來說重要嗎?
英語在法學院是一個和專業能力等同的一個標杆。所有的律所都會說我們會想要英語好的人。
關於英語我要多說兩句,因為我自己的英語不是特別好,我在找工作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假如我英語特別好的話,我是不是會更有競爭力?
實際上,如果涉及到涉外的業務,英語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特別好。但是也有很多就像法院,英語就不用很好。因為你不接觸英文的材料。但是最起碼你要把6級考過了,要有一個能看得過去的雅思或者託福成績,這樣在法學院學生當中才有競爭力。
◆ ◆ ◆
法學院畢業後去哪?
一般來說,本科畢業後都會考慮國內讀研、出國深造或是直接就業。或許普遍的選擇就是國內讀研了,保研和考研這兩個方向。其實更需要去考慮的是想要讀的專業是哪一個?因為這需要在一個專業裡面精耕細作兩三年的。法學院的學生出國深造,一般會讀LLM或者JD。
LLM和JD的區別是什麼?首先是申請難度的問題,LLM只需要你提交一個託福成績就可以,但是JD需要考一個LSAT,這是一個非常的費心費力的考試。
其次是資金,目前去美國念書,大概每年都要在50~60萬人民幣左右。LLM是一年制的學位,可能50萬甚至省一點40多萬也就拿下了,但是JD要讀三年,差不多要150萬到200萬的樣子。比如最近比較火的詹青雲,就是去哈佛貸款念的JD,所以是一個很大的資金投入。
還有一點區別,就是學習的體系化。LLM基本上是給國外的律師準備的,它有自己的專業細分,更希望引領國外的律師去了解自己本國領域的法律。比如說我之前遇到過一個日本女律師,她是在日本做商標法的,然後她去美國讀LLM時,就是選擇了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方向。
而JD則是系統的要把本國的所有法律學習一遍。一個JD畢業的學生,基本上就是對該國法律有完整了解的學生。你要說你在美國讀一個JD的話,大家會認為你是美國法律體系的完整的學習者。當然讀JD的話,留美的可能性比LLM大很多。
關於出國念書的利弊,也有人會考慮工作幾年再出國。
畢業後立即出國的弊端在於國外法學院的申請一般希望申請者有工作經歷,如果工作幾年的話,完全可以申到一個更好的學校,同時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工作幾年後,能不能再回到學習的狀態,同學們也可能都成家立業了,能不能再抽身去學習也是另外一碼事了。
◆ ◆ ◆
去律所工作是什麼樣的?
絕大部分法學院的學生都會考慮進入律所、公檢法機關或是進入企業擔任法務。
◆ 內資所 v. 外資所
律所一般是分為內所和外所,也就是內資和外資的區別。
外所的工資會更高,同時工作強度也更大。在外所是有很明顯的層級的,比如一個法律助理,可能一直在幹助理的活,直到升到上一級為止,他才開始從事更高年級的工作。
但是內所的層級沒有那麼的分明。即使是一個法律助理,可能每天都在指導整個項目如何的運轉、真正複雜的法律問題怎麼解決。所以在內所成長得可能會更快,獨當一面的時間會更短。
就發展前景而言,頂級內所和頂級外所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而且這些所的合伙人也經常跳來跳去。這個合伙人在外所待煩了,可能就會跳回內所來;或者從內所跳到外所去。所以頂尖的內所和外所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區別了。
對於求職而言,大家也是各有所好。去到外所會有高工資,但同時也面臨高壓的工作強度,並且可能要做一些更機械的工作。在內所工作強度稍微低一點,工資可能低一些,但能夠迅速的成長起來。這都是大家不同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外所設有獎學金項目。你在這個所工作幾年之後,他會出錢送你出去讀一個LLM,之後再回來工作,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你和這個所基本上綁定了。當然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出去深造的機會了。
◆ 非訴業務 v. 訴訟業務
非訴坦白來說就做文書工作。比如說一個公司要併購了,這個時候有很多合同要起草,有很多協議要籤署,要有律師來起草這些文書,並且和各方協商談判。
而訴訟就是大家會在電視劇上看到的一些律師形象,慷慨陳詞地站在庭上去為自己的當事人爭取權利。
收入上的區別很難一概而論。一般來說,在非訴領域做資本市場的同學收入會更高一些,但是做訴訟的收入很有可能會後來居上,好的訴訟律師的出庭費用是非常昂貴的。
發展的空間也沒有盡頭。比如說做資本市場做得好的同學,可能之後會做到非常大的項目,美股、港股都有可能。做訴訟做得好的同學,也會在訴訟案件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他們會處理非常複雜的案件。
值得強調的是,沒有律所是不加班的。我在實習的時候也會加班到很晚,但是我仍然會選擇這樣的工作的原因是,人在年輕的時候越忙,成長得就越快。
想了解更多學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