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中生考慮選專業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
過去是高考出分後填報志願,而現在無論高校的選拔考試,還是新高考的選科規劃,都面臨專業選擇的問題。
即便進入大學後,也必須儘早規劃未來的出路。
打算出國,得早考託考G,好在大三申請暑期海外科研或交換。打算就業,得通過實習積累經驗並刷新履歷。即便是保研,這個看起來最不容易出錯的選擇,也需要權衡。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邀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16級學長,與我們分享經管類專業的學習內容、學習規劃、畢業出路和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高中到大學,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在高中,我們評價一位同學的標準十分單一,就是看分數和排名。
我們如果想進步的話,很簡單,只需要把自己的分數提上去,就是大家所謂的進步。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也會參加各種的競賽、培養各種的興趣愛好,但其實大家面臨的選擇十分有限。這一點跟大學是很不一樣的。
進入大學後,每個人面對的評價機制變得更加多元。
我們不僅僅要選擇一所心儀的大學,更重要的是要選擇一個自己擅長的專業,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甚至以後可能投入到工作的一個領域。
不僅如此,大學階段的試錯成本會越來越高。
相比高中,我們做出每一個的選擇很可能會產生一個更長遠、更持久的影響,它可能決定了你未來十年的工作和生活將會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因此,合理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去揚長避短,去做出慎重的選擇,才是大學應該做的第一個任務。
講到機會與選擇,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一個對我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概念,叫做機會成本。
可能大家會覺得陌生,什麼是機會成本?在課本上面,機會成本的定義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決策時,被捨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成本。
比如說,我們可能面臨著ABCD四個選項,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並不是說其它幾個是錯誤的,其實每個選擇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好處,但我們時間精力有限,只能做出一個選擇。做出選擇之後,最捨不得但不得不放棄的那個選擇,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大家在考試的時候,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策略,我們會優先選擇自己有把握的、自己容易做對的、自己熟練掌握的題目,而放棄那些超過自己能力的題目,去最大化自己最後得到的分數。
這個其實就是在機會成本的思路下面做出的一個理性選擇,也就是我們在給定自己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這才是我們應該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來考慮的問題。
之所以我們要考慮機會成本這樣一個審視問題、面臨選擇的時候做出選擇的思路,就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我們面臨成長的機會都是有限的。
因此,在這樣的一個思路的指導下,要做出一個最優化的決策,要求我們主要做的是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認識自己,第二方面是了解學科。
經管類專業主要學什麼?
很多同學覺得經管是一個特別生活化的概念,在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我們可能每天都在和商業打著交道,但是我們不能清楚地描繪商業究竟是做什麼的。
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經管類專業的核心問題是研究資源更合理的、更優化的配置。
在商學院中,我們主要學習以下幾個科目,分別是數學、會計學、經濟學、運籌學和營銷學這樣幾大工具。這幾個工具就是幫我們建立一個對商業運行架構的認知,同時給我們提供一個創造更大、更長期的商業價值的思路。
一個被經常提問的問題是,金融學和經濟學有什麼異同?
第一,目的和側重點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更多的目的是去解釋和預測這個世界的經濟學現象,可能是一次金融危機,可能是如何讓一個經濟體更快更好地發展,可能是解釋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間的聯繫。這就決定了經濟學更多側重一個模型的研究,從科學的角度去看經濟的運作方式。
但在經管類專業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從金融學的層面,我們的目的其實更側重於實踐和和應用,可能不會深入地去了解理論,但是我們會思考基於這樣的工具和理論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讓這些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產生一個更大的價值。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國慶期間大家可能玩過《家國夢》這個小遊戲,我們每個人都給予了一定的資源和時間去完成特定的一些指標。那麼在給定的資源和時間的情況下,我們怎樣最大化效率,或者縮短達成一定目標的時間,這就要求我們去合理化地去配置資源。
這個也就是我們商業決策中經常要考慮的事情,也就是說同樣的一些資源,如果我們把它放在A工廠,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收益要大於我們把它放在B這個不是很有組織的一個生產區域。
第二,商業裡面會更多考慮利用協同效應來創造價值。
什麼叫做協同效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去學習數學,可能在這一個小時裡不僅提高了數學,對於提高物理的解題速度也有很大幫助,那這一個小時其實就是在數學的基礎上給你創造了和物理科目的協同效應。
我們在經管類專業的學習過程中,也是通過一個一個這樣的例子的學習,通過學習理論和工具,未來通過一個合理的投資決策創造協同效應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商學院的學習環境是什麼樣的?
很多進入經管專業的大一大二學生會有這樣的體會:上大學以後面臨著更大的同輩壓力。並不像一些長輩們說的那樣,上大學就輕鬆了。
其實我們要批判地來看待這種現象。客觀來看的話,的確經管學部會面臨一個比較大的壓力。這是因為大家都在面臨相同的選擇。在同一條賽道上面,每個人又想突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想取得更快的進步。在這樣的一個更頻繁的比較下,我們就很容易獲得更大的壓力感。
但這樣的壓力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在這樣的壓力激勵下,我們可以更快地進步,可以向更多同學學習,可以通過更頻繁地與他人的比較和反思自己的行為方式,做出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調整。
經管類專業和其他很多學科不同的是,它更強調培養文科和理科兩方面的思考能力。因為我們不但要對商業有所洞察,還要對數據有一個比較強的分析能力。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可能文科生會學習更多理科生的思維方式,而理科生也會掌握更多文科生的記憶、展示、陳述和分析能力。
在商學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就是提升自己的交流與溝通能力,以及涉及到的成果匯報展示能力。
一開始大家會面臨很多很多的課堂展示任務。這樣的任務不僅是促進我們更積極、更主動地去學習課堂裡的知識,同樣還提供了一種我們如何去把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成果展示給大家的一個機會。
在這樣的機會中我們面臨更多的是如何讓對方更清楚、更簡單直觀地了解到你的意圖。這個也是我們未來在真正的商業領域去做匯報、去做展示,所必需的一種能力。
商學院的大學四年怎麼度過?
一個典型的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他的一個大學四年究竟是怎麼度過的?
大一階段
首先,在大一的時候,會把主要的時間花費在學習數學、經濟學、英語這樣的工具性學科上面。同時也會在大一的時候參與很多的社團和學生組織,在這樣的參與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建立起和同學的聯繫,和學院之間的互動和溝通。
大家更要注意到,去思考在不同的學科學習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它是如何去應用的,更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去學習。
同樣面臨一門高等數學,對於物理學院、數學學院的人來說,他們更多地去研究它背後的一個科學的邏輯。但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同學來講,學習高數、學習線性代數這樣的科目,可能更多地是幫我們去理解經濟學和金融學中實際會遇到的問題,我們更強調於它的應用能力。
在我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學習英語中地道的表達,更要去學習如何有效地去應用英語去完成一個商業的案例分析,去完成一個更有邏輯、有知識架構、更容易讓人理解的課堂展示。
大二階段
在大二階段,學習重點轉換到了學習實務知識,了解應用學科,比如說財務管理、營銷學、金融學和數據分析。
大二這一年,更多的同學會面臨自己的細分專業的選擇。比如拿光華來說,我們在大二的時候會面臨選擇四個細分專業,分別是:金融學、金融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和會計學。
在大二的時候,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參與到商業案例比賽中去。在這樣的一些比賽中,我們將對自己學科學習到的實務知識和不同學科進行綜合應用。
這樣的比賽往往都是以組隊的形式呈現。幾個同學一起去完成一個真正商業世界裡的案例分析,來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具有了商業分析的基礎能力。
大三階段
在大三階段,其實主要的任務就從學習和商賽轉化成了另外的兩個板塊,分別是交換和實習。
出國交換
對於經管類同學來講,很大一部分人會選擇在大三的時候,拿出一個學期的時間去國外的某個學校進行交換。
在這樣的一個交換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在交換學校繼續去學習自己專業所需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和其他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去看看這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同學究竟是怎麼樣學習這一門學科的。
在交換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同學還會在不同學校的培養架構下對金融學或其他學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個不同的環境裡面,很多也會更能夠清楚地想明白自己未來想要去做什麼。
實習
在大三還要面臨一個選擇暑期實習的問題。
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是,經管類專業對於每一個同學的應用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本科階段通過不斷實習去了解,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知識和商業邏輯是怎麼樣應用的。
很多同學都要在大三上學期開始暑期實習的申請,通過一輪一輪的面試、筆試來爭取實習機會,也讓實習公司了解到每一個人優秀的表現,來完成暑期實習的確定。
在大三的暑假階段,大家可能會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更清晰的規劃,通過實習的經歷,來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某一個之前選定的領域,然後決定自己要不要留在這個領域。
大四階段
大家將在大四的階段,越來越多地進行自己未來工作的申請或者是選擇自己以後的去向。
無論是自己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還是選擇去到工作崗位上面,這樣的一些經歷都將成為大家大四階段的學習重點。
商學院的大學四年會收穫什麼?
經過大學四年的培養,我覺得收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去闡述。
合作精神
第一個方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素質是商學院帶給我的,就是合作精神。
前面我們講過在大一大二的時候,我們可能有很多很多的課堂展示和小組的過程報告的機會。
這樣一個報告學習的過程,不僅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不同知識是怎麼樣去應用的,怎麼樣去綜合的利用知識完成一個商業案例研究,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與不同的同學合作的機會。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會對時間的把控,會對情緒的管理都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在這樣的一個合作的學習環境下,我們也會和同學們建立一個更緊密的聯繫,互相學習、互相進步。
直面壓力
第二個方面,商學院的培養給我帶來的很重要的收穫就是教會了我如何去面臨壓力。
其實在商學院裡面我們很多時候都面臨著時間掌控和安排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同時面臨很多很多個任務的時候,該如何去掌控自己的時間,如何去分配自己的時間,來儘可能高質量的完成不同的任務。這是我們在大學四年裡面不斷去學習和平衡的內容。
當我們面臨巨量的學習任務和實習任務時,我們如何在眾多的任務中做出一個排序,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這是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面臨期末季、實習報告的截止日期這樣的一些壓力的環境下,慢慢學習到的一個寶貴的技能。
交流表達能力
第三個方面,在商學院的幾年裡面,會極大地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
在高中的時候,很多同學更多地是在紙面上去寫出自己想表述的內容。但在商學院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更多地是參與到課堂的展示或是商賽和面試中。
在這樣的一些面試或商賽中,我們也會進一步地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臨場的分析能力。
拓展視野
第四個方面,在商學院的學習會擴大每個人的視野。
有的人總覺得商學院一開始就和錢打交道,會讓本應很清高的大學生沾上一點市井氣。但其實我對市井氣的理解是很中性的。它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每天和錢打交道,就會只關注於錢,而失去了那些文人的特質。
相反我在商學院關注更多的可能是宏觀市場的動態、是貿易戰、是不同的商業運行模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是如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這樣的一些問題。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的浸潤下,我們其實更多地了解到了這個社會上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也更多地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去看該如何讓我們的社會更好的運作。在這樣的一些話題和知識的環境下,我們也能有一個更好的拓展自己視野的機會。
思維方式
第五個方面,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商學院帶給我們思維方式上的塑造。
可能很多同學在高中,不斷被強調要有條理的去學習。但所謂的有條理,其實更多是在充足的時間這一前提下,去考慮合理安排自己每一個科目的學習時間。
通過經濟學的學習之後,我們會發現,如何理性地思考和合理地捨棄,這個是讓我們今後能更從容地面對工作和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
在案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漸漸掌握了如何去全面地了解一個學科的內容,或者說如何全面了解一個問題,如何去分析和解決它。
在金融學的方面,我們更多地強調的是長遠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要關注今天我們的一項行為帶來的影響,更要關注的是我們今天採取的行動或者做出的投資決策會在未來帶來哪些回報。
這樣的思維方式,我相信無論是在真正商業世界裡的一個應用,還是對我們之後面對人生重大問題的選擇上面,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商學院的畢業去向有哪些?
商學院的同學最終的工作選擇和畢業去向,究竟是怎麼樣的?
其實主要的畢業方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就業和深造。相對於其他專業來說,商學院畢業後直接工作的比例要高得多。還有略少的一部分同學會選擇繼續讀書,在國內或在國外攻讀研究生項目。
就業方向
在就業方面,大家面臨的主流工作選擇一共有如下幾類。
投資銀行
可能很多人覺得投行是一個很高大上的、很高強度的工作崗位。那麼投資銀行主要是做什麼呢?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幫運營得很好的公司去完成一個上市的任務。通過上市,公司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融資機會,可以有更多的資源擴大自己的業務範圍和生產規模。此外,還可以通過投行去完成很多的商業交易,包括併購、合併等等一些交易。
在投行工作,思考和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如何更準確、如何更高效地呈現一個公司的運作狀態。通過對公司的了解和對金融財務模型的搭建,幫助投資者、也幫助市場更好地去了解和判斷這一家公司,或者是一個行業他們的動態。
諮詢公司
可能大家對於諮詢的了解比較少,那麼諮詢主要是幹什麼的呢?
諮詢主要提供的是對於商業的分析和思考。比如說,大家可能會有所耳聞的麥肯錫、貝恩和波士頓諮詢公司,他們通過對不同行業的觀察和對數據的研究和整合,去幫助在不同行業運作的公司去完成一個更加理性、更加高效的決策。
商學院的同學在諮詢方面所產生的效益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商學院培養的一種長遠思考、全面思考的思維方式。
在商學院,我們會接觸到很多的數據和案例,需要培養自己的能力去把這些數據綜合運用起來,利用這些數據和案例去做出商業判斷。
究竟這樣的一個行業該做出怎樣的選擇,該做出怎樣的決策去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這樣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在諮詢行業裡面為實業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式。
私募股權/風險投資
私募和風投公司其實是通過對公司的股權投資來完成自己商業回報的追求。
比如說,在私募和風投工作的同學會參加很多個公司的路演,去看一個一個需要融資的實業單位,他們有什麼需求,他們現在做出了什麼產品或服務,然後通過他們對商業邏輯的判斷來完成自己的投資決策。
私募、風投和基金很像,就是通過對一個公司的判斷,運用自己手頭能掌握的資金資源或其他資源,來幫助公司更好的發展,同時幫助自己取得一個更大的收益。
在這樣的公司工作,其實主要發揮的還是自己對數據和商業更深入地了解。通過對金融知識來更全面地去分析、更精準地去判斷一家公司究竟是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
量化分析師/數據分析師
一部分對理科或對數據更感興趣的同學,會選擇量化分析師或者數據分析師這樣的崗位。在大學階段,他們會花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和分析數據,去完成這樣數據分析類的學習。
在當今大數據的環境下面,他們的工作變得更高效、更可行。通過一些計算機手段去完成對數據的一個更全面的挖掘和分析,這樣的同學也有很多服務於投資銀行或股票交易市場中的一個機構,幫助投資人完成一個更好的數據分析工作。
實業
除了上述行業和崗位外,其餘學生往往會選擇實業。
在商學院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同學可能會覺得自己學的東西很空。但當走進實業之後,很多人會發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和應對方式,都和在學校裡學習的知識有所不同的。
商學院的學習過程還給我們帶來了思路上的一種收穫:在面臨各種不同任務的時候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會幫助我們在不同的職業領域也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對商業的思考和對任務的掌控能力。
以上就是經管類學科的一個簡要的介紹。
通過對於金融學或經管類專業的課程內容、培養方式、畢業路徑的了解,同時也在加深我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性格特點的了解。這樣一個雙向的了解能夠幫助我們做出一個更合理的、更優化的選擇。
選擇專業的時候,並不一定是錄取分數越高的專業越適合你。關鍵是了解專業學習的內容、發展前景、培養模式,再結合自己的內心想法和性格稟賦,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