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近幾日,電動汽車行業很熱鬧,接連發生幾起汽車自燃事件,讓大家對電動車產生恐懼的同時,也讓汽車廠商提心弔膽。就連一向淡定自若的馬斯克也坐不住了,在網上連發三問。
沒錯,這次特斯拉又自燃了。4月21日晚,一輛特斯拉在上海的一個小區地下車庫內發生自燃,同時引起了旁邊兩輛汽車被燒損,所幸沒有人員傷亡。特斯拉第一時間發布公告稱:正在權威部門主導下進行調查,並未形成任何初步判定或結論,將積極配合調查工作,及時公布調查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在第二天,西安蔚來授權服務中心一輛正在維修中的ES8發生燃燒,現場無人員傷亡。蔚來汽車發布公告表示已開啟調查,後續將及時對外公布調查結果。
4月24日,武漢市一輛比亞迪e5起火燃燒,並未造車人員傷亡。比亞迪發公告稱:經初步檢查發現起火點位於車輛後備箱位置,車輛底盤位置的動力電池完好無損。
很快,就有大量媒體在報導電動車的電池自燃問題,尤其是對特斯拉的報導更多更激烈,大眾評論也開始了各種口誅筆伐。
三起電動車自燃事件,這是偶然嗎?當然,對於獨立事件來說是偶然事件或者是概率事件,只是這次發生時間比較集中,關注度比較大。
馬斯克「心理學三問」
這樣的事件讓馬斯克也很煩躁,甚至連發三條推特,質疑媒體在特斯拉自燃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他在第一條推文中寫道:「每年有超過一百萬輛內燃機車(好名字!)起火,造成數千人死亡,但特斯拉的一次起火事件且無人受傷卻成為最大的頭條新聞,為什麼搞雙重標準?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對呀,如像馬斯克所言,每年有超過100萬內燃機車起火,為什麼每次上頭條的總是特斯拉呢?
拋開汽車質量等問題,這樣的事件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認知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做「認知偏差」,即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
從心理學上分析,首先,特斯拉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汽車品牌,它所代表的電動汽車模式足夠新,產品遍布全球,規模足夠大,人們往往對「新的」、「大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關於特斯拉的報導自然曝光的就多,受關注也多。
馬斯克第二條推文中寫道:「真相是,特斯拉像大多數電動汽車一樣,著火的可能性比內燃機車低500%,後者攜帶大量易燃燃料。為什麼從來不提這件事?」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電動汽車的認知是缺乏的,而對內燃機汽車是比較熟悉。很多人會認為,內燃機汽車在自己身邊並沒有發生自燃現象,而在媒體上又經常看到電動車自燃的報導,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被教育警示「電池是易燃易爆物體」,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電動車更容易自燃」,這也是認知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
馬斯克第三條推文是:「當你閱讀關於特斯拉的雙重標準文章時,請問為什麼。也許有一個不明顯的理由。」
前面我們分析了「為什麼是特斯拉」,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為什麼對特斯拉雙重標準」。在心理學,有一種認知偏差叫做「倖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們往往會注意到某事件經過篩選之後所產生的結果,同時忽略了篩選的過程。
了解特斯拉的人並對其評論的人,可能對馬斯克也並不陌生,大多數人對他的認知可能是「鋼鐵俠」、「冒險家」,造汽車、造火箭、造隧道,好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而這些是被包裝的,我們預設認知的「馬斯克」。我們自然會對他做的事會有期待,而一旦發現他做的特斯拉電動汽車沒那麼讓人滿意時,就會產生反差情緒,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會被相應地放大。
媒體與大眾認知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媒體的力量」,新聞媒體作為信息的傳播媒介,在大眾認知上會產生重要作用。而媒體在選擇話題以及採編新聞時,都是需要進行篩選的,往往會選擇性地突出或者忽略一些信息。從傳播學來講,那些有爆點、有熱度、大眾喜聞樂見又跟自己相關的內容更容易進行傳播。尤其是現在的新媒體時代,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媒體的選擇就決定了大眾的認知。
前段時間,關於「工作996」的話題有很多討論,直到馬雲提出:「能做996是一種巨大的福氣,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沒有機會」時,有一些人批評馬雲,同時還有很多人鼓掌認同馬雲的觀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長期以來,不管馬雲說什麼、做什麼都會被媒體積極主動報導,而且似乎形成一種「馬老師說什麼都對」的怪圈,當然有時候也會存在媒體的斷章取義。馬老師儼然成為行走的留聲機,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他指點迷津的聲音。當然,京東的劉強東雖然不及馬老師口若懸河,卻也有同樣的功效,只是一失足可能成為千古恨。
在大眾認知中,也會存在「羊群效應」,也就是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往往會發生在群體事件中。當三起電動汽車自燃同時發生時,媒體的報導又有很強的指向性,即使是不會買特斯拉電動車或者也買不起的人也會參與對特斯拉的討伐。
這裡不光是特斯拉,包括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在內的這些新興造車公司,誕生於網際網路時代,擅長通過「智能電動」、「無人駕駛」等新概念進行品牌公關包裝,也擅於通過網際網路媒體進行傳播。當汽車行業都是這些公司的新聞時,媒體和大眾就更容易去跟風關注和被影響。而對於那些傳統汽車廠商來說,就會被選擇性地忽略,也會忽略一些既已存在的事實。
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銷售了約125.6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純電動車98.4萬輛)。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於去年10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國內新能源汽車(以純電動車為主)保有量已超過160萬輛,而截至2018年10月21日發生的電動車起火事件達到40餘起。
有關專家指出,電池熱失控應該是多數電動車起火事故的主因。而電池包本身溫度不均勻、過充過放、外部短路、內部短路等電池內部原因,也包括進水、密封不好、碰撞等機械原因,都有可能引起電動車自燃。與自燃相比,專家也發現車輛碰撞後引起汽車燃燒的的案例更多。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電動汽車在自燃時,逃生時間可能只有幾秒鐘。選擇新事物時,都會有風險,也需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可能危及到生命時。